在抖音上,輸入“鄭家班”,每天晚上都有人直播剪紙。作為上海市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上海花樣經”傳承人,年過六旬的鄭樹林從2020年起在直播間里收徒,不僅自己直播,也要求天南海北的“鄭家班”徒弟們輪番直播,就是為了傳播、傳承。
他的直播間很簡單,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一雙手,不一會兒,栩栩如生的生肖、花鳥等紋樣就出現在鏡頭下。鄭樹林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4年來自己已經直播了幾千個小時,“通過直播,我人在上海,但百里之外、千里之外都聚攏了一批剪紙愛好者、剪紙手藝人。”
剪紙是“手上功夫”
鄭樹林的剪紙工作室位於楊浦區長海路街道社區文化活動中心佳木斯文化分中心三樓。上周六上午,記者登門拜訪時,二樓正在打乒乓球的爺叔一看到陌生面孔,很瞭然地指路,“學剪紙對吧?這裡穿過去上樓梯就是”。
工作室面積不大,正當中是一張可容納多人就座的大長方桌,四面牆上掛滿了裱好的大幅剪紙作品,在一幅以魚為主角的剪紙作品上,幾條胖乎乎的紅鯉魚彷彿要從畫中跳出來。靠牆安放的幾個書架,被書籍、各類紙張塞得滿滿當當,就連地面上都摞了好幾疊書。
鄭樹林在教授大家剪紙
“看到大剪刀,就知道是我們的上海剪紙。”鄭樹林指着桌面上的一把大剪刀介紹,“市面上的大剪刀已經很科學了,唯一要注意的是拿到剪刀的第一件事是用小榔頭把上面的螺絲打松,使用起來靈活。”剪紙用的紙張也是他跑遍各地搜羅到的,“我們現在用的紅紙質感好,看起來有光澤,剪起來也順滑”。
上海人習慣稱剪紙為“花樣”,鄭樹林20歲的時候,“花樣”走進了他的生活。“1980年我20歲,在公交公司上班,當61路的售票員,業餘時間喜歡書法、國畫等傳統文化。”那年剛好他的大姐結婚,鄰居中有位剪紙手藝人來到家門口,為姐姐剪了許多“喜畫”,“有龍有鳳,我一下子被吸引了”。他向老藝人提出學剪紙,對方沒有立刻答應,而是要求他先用一年的時間,練習用剪刀剪下枱曆上的大小阿拉伯數字和字母。鄭樹林答應了,360多天,剪鈍了好幾把剪刀,手上的血泡破了癒合、癒合了又破,足足剪下來9000多個數字和字母。
鄭樹林剪紙作品
“剪紙是手上功夫,上海花樣經的特點是不描不畫,左手運紙,右手掌控剪刀的開合,稿在腹中,藝在手中。只要是大自然的物件,都能剪下生花。這就是‘小轉折,大乾坤’。”當年,為了學剪紙,鄭樹林向公交公司申請了“夜班車”,晚上有20分鐘休息時間,就拿把剪刀在車上練習。白天除了補覺,就跑圖書館找剪紙的書籍,跑動物園觀察動物,思考如何用剪紙將動植物表現出來。他像真正的手藝人一樣跑江湖,上世紀90年代,獨自一人去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廣東、江蘇、安徽等地,尋訪當地的民間剪紙藝人。“為了採風、收集資料,我邊學邊剪,沒錢了就練攤,用剪紙作品換點盤纏。”他至今還記得,光在江蘇就跑了很多地方,就是為了採購適宜剪紙的紙張。
鄭樹林剪紙作品
一眨眼,鄭樹林從藝已經40多年。他開始思考自己熱愛的“上海花樣經”如何傳承下去。四年前,他在抖音平台上偶然看到,不少剪紙藝人都在開直播,“但有一個問題,只能看到他們的臉,看不到剪紙的手。”他開玩笑地想,“我的顏值不高,好在手很靈巧。”
就這樣,直播間開了起來,鄭樹林不露臉只露手,邊剪邊講授剪紙要點。開直播第一天,觀眾數量從20餘人慢慢漲到80餘人,他覺得直播這件事有意義,就這樣堅持了4年多,抖音平台的粉絲數量漲到8000多,“我不為流量,不為帶貨,就是為了傳播、傳承,通過直播平台把上海文化輸出去,走向全國、走向全世界。”
直播間里收徒弟
比起泛泛地介紹“上海花樣經”的特色,鄭樹林更想為剪紙這門手藝找到真正的傳承人。在抖音上直播一段時間後,他開始琢磨“開山門”收徒。只要願意學剪紙,他幾乎來者不拒,“我們不準描、不準畫,只要你願意看着直播自己動剪刀就行”。
和許多民間手藝人一樣,鄭樹林用一種傳統的方式收徒。“以前都說三年學藝,手藝人是很辛苦的。”像當年師父考察他一樣,他制定了規矩,用三個月的時間考察從互聯網上慕名而來的徒弟們。“大家都在全國各地工作,能自己堅持三個月,就收為記名弟子;再經過三個月的考核期,手藝精進了,就收為入門弟子。”
上海花樣經傳承人鄭樹林
在培養徒弟上,他也利用直播的方式授課。“按照傳統規矩,在鄭家班,每一幅花樣不能重複。”每周六上午,佳木斯文化分中心的工作室總是聚集了一幫徒弟,鄭樹林一邊線下指導,一邊用釘釘開着直播,無法到場的徒弟必須通過直播打卡、聽課。“成為我的徒弟後,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晒網,每天都有聽課的任務、練習的任務。”等到徒弟的剪紙技藝變得更成熟了,他就要求徒弟們每天輪番開直播,傳播上海花樣經這項非遺文化。“直播是一種很好的傳播非遺的載體,通過直播平台,我們的聲音可以傳到世界各地去,技能、技法可以在全國亮相。”
直播時的鄭樹林,剪什麼圖樣隨心而動,有時是老鼠,有時是蛇、龍,口中也不停,從剪紙的口訣一直說到創作的理念,一時興起還會哼唱一點田間小調。能說會唱,也是上海花樣經的特點,即剪紙時口中不停,要會說俚語、典故,講出剪紙作品的門道。“花樣經的傳唱主要表達吉祥,以民歌、民謠和順口溜等為主。過去老藝人不識字,全憑記憶記住各種吉祥花樣和曲調,根據客人的需求即興編唱詞,在邊剪邊唱的過程中,客人既看到了新花樣,又討到了吉祥。”他說,花樣經就是花樣背後的故事,花樣創作的過程和心得,也是一代一代手藝人的口傳文化。
鄭樹林剪紙作品
他問了記者的屬相,得知是12月的“猴”,立刻有了創作靈感,“可以剪一隻站在樹下的猴,手上拿一個桃子,旁邊還可以加上兩朵梅花或水仙花”。季節不同,上海花樣經就要剪出不同的花樣,唱出不同的花樣故事。
現在,鄭樹林已經收了120多位徒弟,近的有上海、安徽、江蘇的,河北、陝西、黑龍江的徒弟也不少。“70後”趙紅就是其一。“為了跟隨師父學藝,我從線上追到了線下。”她告訴記者,自己之前常住北京,為了學習剪紙,特地在杭州租了房子,每周六4點半起床,趕早上6點的火車來上海,學完剪紙再回去。“有一次朋友送了我一份剪紙,我很感興趣,就在抖音搜索,被上海花樣經的直播間折服了。”她說,在工作單位已退居二線,上海花樣經又讓她找到新的寄託,“希望以後自己也能出去練攤,或者去學校教孩子們剪紙。”
鄭樹林剪紙作品
“是不是鄭樹林?”記者想請教學界對“用直播推廣剪紙非遺”的看法,還未說全關鍵詞,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脫口而出。
近年來,華東師範大學民俗研究所一直推動海派剪紙藝術家用剪紙表現上海文化,助力剪紙非遺向世界傳播。“鄭樹林是我們的長期合作者和重要推介對象,此前華師大發起的用剪紙剪學校先賢、校園景觀等項目,大多數是他和他的團隊來擔綱的。”田兆元認為,如今鄭樹林在抖音上直播剪紙,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還向外廣收門徒,創立鄭家班,向全國傳播上海文化,體現出海派非遺的活力,是海派非遺立足上海、輻射全國的有益傳播嘗試。“我要為他點贊。建立品牌形象,並走向市場,他做了積極的嘗試。這充分說明,文化遺產有了市場,才能得到更好的傳承。”
鄭樹林剪紙作品
在鄭樹林看來,非遺項目、手工項目以前都是從市場上成長起來的;如今非遺要傳承下去,必須在市場上得到歷練。“哪裡經濟最發達,就在哪裡練攤。”一有機會,他就帶着徒弟們去旅遊景點、商業中心練攤,直接接受消費者的考驗;也鼓勵遠在美國、日本、馬來西亞的徒弟們,多出去面向市場,“我們是靠手藝吃飯的人,讓消費者來評價,他們願意掃碼(下單)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