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娛樂頭條 1699℃

“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 陸劇吧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人物:王晉康 

“金熊貓”動畫片單元評委、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來技術研究院名譽院長、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創作研究基地主任

8月27日,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未來之夜——讓科技之光點亮網絡文明”網絡互動引導活動在電子科技大學舉行。作為華語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王晉康是受邀嘉賓之一。

1948年出生於河南南陽的王晉康,自1993年發表處女作《亞當回歸》,即獲當年度中國科幻銀河獎,此後15次榮獲該獎項。迄今已發表短篇小說近百篇,出版長篇小說20餘部,代表作有長篇小說《類人》《蟻生》《十字》《與吾同在》,短篇小說集《替天行道》《最後的愛情》《生命之歌》《七重外殼》《豹》等。王晉康的科幻作品有紮實的科學功底、深厚的哲學思想、氣勢宏大的想象,風格蒼涼沉鬱、冷峻峭拔,廣受讀者歡迎,成為國內科幻作家中傑出代表人物, 被譽為“中國科幻的思想者”,與劉慈欣、韓松、何夕被並稱“科幻四傑”。

科幻猶如“踮着腳尖使勁仰頭看,能看多遠算多遠”

王晉康的科幻作品突破類型文學的限制,具備純文學特性,得到主流文壇的關注。2019年5月,王晉康的長篇科幻小說《宇宙晶卵》發表於《人民文學》,這是創刊70年的《人民文學》第一次刊發科幻長篇小說。也是在2019年,王晉康獲得中國科幻最高獎銀河獎之“終身成就獎”,頒獎詞中寫道:“他是中國科幻的擎天巨擘,標誌了一個科幻巨變的時代的到來。他用如椽巨筆構建中國科幻的雄渾大地,譜寫關於人類、自然與宇宙的生命之歌,並在奇幻的想象之上,賦予其深刻的人文內涵。他是中國科幻的思想者,也是所有科幻作家的榜樣。” 2024年3月29日,世界科幻領域的國際最高獎項之一“2024雨果獎”公布入圍名單。王晉康憑藉經典作品《水星播種》入圍,受到廣泛關注。2024年8月,純文學雜誌《中國作家》雜誌刊發王晉康的科幻長篇《行歌三疊》。

“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 陸劇吧

2019年,王晉康(右)與楊瀟一起在成都獲中國科幻銀河獎之“終身成就獎”(圖片由主辦方提供)

在科幻身份之外,王晉康是一名高級工程師。求學年代的王晉康,是一個標準理工男,沒想過要在文學尤其是科幻文學上發展。大學學工科的他,畢業後成為一名機械製造設計工程師。他進入科幻文壇是純粹偶然的原因——幼子讓他講睡前故事。他就現編了一個科幻故事,得到兒子喜歡。恰好趕上一個假期,有閑暇時間,王晉康就把這個口頭科幻故事變成了文字,在地攤上看見《科幻世界》雜誌,便抄了雜誌社地址寄過去,從此走上科幻文學之路。

王晉康說,自己雖然因偶然因素闖入科幻文壇,但偶然中也有必然。因為他雖然是“理工男”,但打小對文學很熱愛,而且在大學期間讀了大量的英美現代文學和俄羅斯文學,還曾認真地進行文學寫作練筆,這些都為他日後走上寫作之路做了準備。另外一點必然因素是他對大自然的喜愛和敬畏,“大自然天然有深層的機理,非常簡潔、優美、普適,會讓我們由衷產生虔誠的敬畏感。”他所無意間闖入的科幻文學圈,則正好將王晉康對文學的喜愛和對科學的敬畏(包括科技知識儲備)完美結合起來。

“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 陸劇吧

王晉康作品

比起其他類別的文學形式,科幻小說側重面向未知和未來,對人類即將面臨的現實進行預判,對即將作出的選擇發出預警,並直接呈現選擇之後的各種後果,由此表達人的憂思與期盼。在自己的作品中,王晉康始終關注着人類的科學技術發展。在他的筆下,既有對未來科技發展的展望,也有對科技異化的警覺。對於科幻與科學的關係,王晉康曾提到一個很形象的說法,“科幻作家有一個特點,就是愛踮着腳尖往前看。寫科幻必須有一定廣度的知識積累,但這些知識不用太深,以此做一個墊腳的磚就夠了。我們站在磚頭上,踮着腳尖使勁仰頭看,能看多遠算多遠。而很多深度鑽研的科學家可能忘了抬頭仰望。這可以算作科幻的行業本能和優勢所在吧。”

“網絡也像實體社會一樣,需要精細有序的管理”

8月26日,在王晉康坐高鐵來到成都的路上,封面新聞記者專訪到王晉康。

“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 陸劇吧

王晉康(圖片由本人提供)

封面新聞:科幻與科技密不可分,您的科幻作品給很多科技界人士帶來啟發。您如何看待互聯網科技對人類帶來的益處?在您看來,人類在更好駕馭互聯網科技的積極力量時,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晉康:我一向把互聯網科技看作泛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它帶來的好處就不用說了,此前數千年的科技進步都是對人類“體能”上的擴延,而泛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智能”的擴延。它是堪比人類用火那樣的世紀性突破。它已經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的變革,而後續的變革會更深刻。但它的發展已隱然有失控的跡象,這是需要警惕的。

封面新聞:這一次來成都參加2024年中國網絡文明大會,出席跟網絡科技、文明相關的活動,您如何理解“網絡文明”這個概念?

王晉康作品

人工智能創作文學經典的前提是它能生活在人類社會中

封面新聞:這次大會的一個分論壇將會討論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這兩年的發展,已經強力滲透到人類的寫作當中,從一開始的應用型文章,開始到創作型的文章,甚至包括小說、劇本、論文。您如何看待這種狀況?

王晉康:寫作僅僅是人工智能很小的一個應用。從長遠說,它能寫出人類作家的任何作品,但有一個前提——它應該能生活在人類社會中,有鮮活的第一手的生活經歷,否則它就創作不出文學經典。

封面新聞:在您個人的觀察、預測和判斷中,中國的科幻文學創作,下一個爆點會在哪個領域?有不少人說,很可能是跟互聯網科技相關,您如何看這樣的觀點?

王晉康:沒錯,互聯網科技會是科幻創作的下一個爆點,但還是把“互聯網科技”擴大為“泛人工智能”更合適。因為人工智能已經在變革和重塑人類本身,這個領域的深度廣度是其他任何題材(如太空題材、環保題材)都無法相比的。

封面新聞:在您看來,互聯網技術與科幻文學之間是怎樣互相影響的關係?隨着互聯網技術不斷迭代發展並且滲透到人的生活工作之中,科幻文學會不會因此有大的變化?

王晉康:眼下最現實的一個小影響就是:如何在文學評獎中排除大模型寫作的干擾,就像體育比賽中要排除興奮劑的干擾。劉慈欣曾開玩笑,說我們這一代科幻作家很幸運的,因為我們是不被懷疑“清白”的最後一代作家。

科普與科幻有相同之處,就是做科學的激情吹鼓手

封面新聞:隨着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對科幻作家寫出優秀的作品是不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於想要在科幻創作上有所突破的青年作者,您有什麼建議?

王晉康: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大大便利了科幻創作,主要是開闊了作者視野,還提供了驚人豐富的信息。我至今記得,當我第一次在網上搜索到某個特定的、準確的信息時,那叫一個爽!從此之後,我在閱讀中所做的大量摘抄卡片基本上被淘汰了。但凡事有利有弊,互聯網的昌盛也讓知識碎片化,讓作者的時間碎片化,不利於作者深入的思考。年輕作者在盡情享受互聯網便利時,也要在心靈上與它保持一定的距離。

封面新聞:作為中國科普作協科幻創作研究基地主任,您對科普的價值和意義,有怎樣的看法?

王晉康:科普科幻是一對同盟軍,都是功德無量的工作。科普與科幻有相同之處,那就是做科學的激情的吹鼓手;二者也有不同,那就是科普把傳播知識的正確與否放在第一位。確實,國內科普能火出圈的不多,但也出現了像曹天元的《量子史話》、王立銘的《上帝的手術刀》等優秀作品,相信以後會有更多優秀的科普作品。

“中國科幻思想者”王晉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創作下一個爆點|封面專訪 - 陸劇吧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