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中國古代科技與工藝的“百科全書”《天工開物》,通過舞蹈、影像和現代科技的有機結合在舞劇中“活”起來了。10月25日至27日,導演陸川首度跨界打造的舞劇《天工開物》將在上海文化廣場首演。該劇上海站由江西文演演出院線公司、上海晶英文化傳媒集團共同主辦。
該劇以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及其所著《天工開物》為題材,重現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創造。全劇以“趕考”“著書”“山河”等篇章為線索,展現宋應星經歷六次科考落榜,依舊潛心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工藝,讓觀眾穿越三百多年時光,目睹宋應星如何在亂世中隱遁著書,將中國智慧傳播四海。
青年宋應星扮演者呂科鏑是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演員,他曾獲第17屆北京市舞蹈比賽表演一等獎,代表作有《假行僧》《尕娃踏浪歸》《宅茲中國》等。他的舞蹈剛勁有力又極具柔韌性,超強的身體控制力使得他的每個動作都輕盈飄逸,他在舞台上輕盈翻飛讓觀眾驚嘆“他真的會飛!”憑藉非凡的舞台張力,他所飾演的宋應星爆發著磅礴的生命力。謝幕時的翻身跳硬控觀眾5秒,這個片段也在網絡平台流傳。
老年宋應星的扮演者馬蛟龍,則是坐擁百萬粉絲的舞蹈博主。作為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蹈演員、教師,他曾摘下“荷花獎”金獎,也是希臘國際舞蹈比賽金獎得主。他在巴黎、倫敦等地為外國友人普及中國古典舞,火爆全網,成為“中國人果然都會功夫”的佐證。《天工開物》中,他也將表演“飛”之技能。他的表演貼合人物內心,又和高超技藝深度融合,讓人在感受“擺脫地心引力”的血脈壓制的同時徹底“入戲”。此外,飾演哥哥宋應昇的演員劉敬,飾演好朋友涂紹煃的演員姚亮,也都身懷絕技,整部舞劇如同“神仙”打架。
用當代視角來看,宋應星雖屬“硬核理工男”,但他的傳奇人生卻很詩意。中國的《天工開物》被達爾文等稱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作者宋應星,亦被視作“中國的狄德羅”。他的前半生順應着潮流努力科舉入仕,可苦考六次一無所獲。經歷多次“上岸”失敗後,他終於發現內心真正的熱愛。就此,他脫下了“長衫”,開始用雙手去擁抱這個時代,用雙腳去丈量大地。
《天工開物》有10萬字、123幅插畫、一百三十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三十多個行業科學數據。他將中國農業、手工業等幾千年來的實踐技巧,鑄就於這本科學巨著中,很多生產技術沿用至今,甚至對亞洲、歐洲各國影響極深,代表着當時世界科學文明的最高水平。
找到人生目標後,宋應星堅守氣節,隱居不仕。他不流於世俗,重新定義了自己人生的“上岸”。陸川稱宋應星為時代的“逆行者”,他希望凸顯他波瀾壯闊的內心世界,也希望家長帶着孩子們來看一看,三百多年前這樣一個讀書人,怎麼去決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舞劇《天工開物》被譽為“文藝界的大作,舞劇界的大片”。舞美設計方案參考大量史料,通過對明代畫卷、建築、器物、服飾、傢具等資料的研究,總結出“大、簡、巧”的美學特徵。原書中123幅白描繡像的插圖成為貫穿全局的美學元素,呈現內斂而精緻的特點。
服裝設計參照明代中晚期的服飾特點,大量農夫工匠的服裝靈感源於“中國第一陶”江西萬年出土陶器的花紋。音樂創作兼顧明代雅樂與民樂的特點,音樂和聲效中採集了大量勞作的原始聲音素材,比如:打鐵、抽拉風箱、稻浪、澆築、耕作、勞動號子的聲音素材,並巧妙地運用到音樂旋律中,應和這部“工匠之舞”。
從電影領域跨越到舞台藝術,二者在表現形式、敘事手法方面有着本質的差別。如何讓《天工開物》記載的各種農技活化為惟妙惟肖的舞蹈語言?陸川透露,劇中每個舞段都從勞動創造中提煉出舞蹈語彙,從農夫耕種、織女養蠶、酒麴製作到工人冶煉,觀眾能從舞蹈中看到打鐵、抽拉風箱、麥浪、澆築等勞作人的身影。
寫實與寫意,虛與實的結合體現在舞台的多處細節中。舞台前後雙層紗幕,象徵著宋應星逆行世間的空間,將舞台的實景與電影的虛幻和代入感融為一體。舞劇《天工開物》不僅是一部藝術精品,更是一項文化傳承的偉大嘗試。陸川說:“宋應星不僅僅是一個科學家,更是一位哲人,他的精神和思想至今依然對我們有啟發意義。”
文/新民晚報記者 朱淵
編輯/喬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