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電影《阿克達拉》在北京舉行點映儀式。影片由中國國家一級導演張忠執導,西爾扎提·亞合甫監製,詹夢瑤製片,李雪健、杜少傑等主演。
電影《阿克達拉》所講述的故事時間跨度長達六十年,通過援疆幹部田力和爺爺田順地三代人支援新疆的視角,揭開了一段封塵已久的深情往事。
上世紀60年代,眾多援疆幹部來到阿克達拉支援,在這裡李懷河遇見了自己的一生摯愛郝春莉,他們努力在這片大戈壁上種下白棉花,稻草人見證了他們轟轟烈烈又激情奉獻的青春歲月。可一連串意外的發生,讓棉花種植受阻,李懷河的愛人郝春莉也下落不明。為了守護同志們用鮮血換來的成果,李懷河選擇留在阿克達拉,與稻草人為伴。60年後,阿克達拉再次面臨棉花危機,李懷河將一生心血傳承給新一代的援疆幹部田力,這份跨越時空的守護讓這片土地重燃希望。
據介紹,影片原名為《援疆幹部》,現正式改名為《阿克達拉》。製片人詹夢瑤說,“阿克達拉”源自於少數民族語言,意思是白色的原野。白色的原野上種出了白色的棉花是一個奇蹟,和目前影片棉花作為主線的敘事表達一脈相承,也更加藝術化的表達了援疆工作的廣泛性。
7月19日,該片在北京舉辦了觀摩研討會。研討中,與會專家表示,影片不僅展現了詩情畫意的民族風情,也講述了時代變遷中援疆幹部的悲歡離合,兼具歷史厚度和人文特色,是一部現實意義與時代價值俱佳的優秀作品。
據悉,為拍攝好這部影片,劇組拍攝歷時70天,先後轉戰奇台縣、木壘縣、瑪納斯縣、阿克蘇地區和上海、福建等地,工作時長超過900個小時,拍攝有效素材200分鐘,動用各類車輛15000台次,使用群眾演員9500人。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對電影的視點選擇點贊,他表示《阿克達拉》為民族題材電影內視點、外視點的爭論提供了鮮活經驗,“過去我們認為只有少數民族的導演或作者才能進入內視點,《阿克達拉》表明,只要堅守中華民族共同體、中華民族一家親的精神和意識,我們選擇的人物就能夠進入內視點,能夠讓我們的敘述更有情感力,而這樣的故事和影片可以超越過去民族身份爭論,找到更好的敘事,讓故事的表達更有力量、人情味、能夠讓人接受,也更能夠在國際傳播中發揮積極作用。”
紅星新聞記者 張世豪 編輯 曾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