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媽
記得小時候看春晚,黃宏和宋丹丹演的一個小品叫《超生游擊隊》。那時候我還小,對於超生的概念主要來源於這個小品,但那畢竟是藝術作品。
後來長大了,我才知道藝術真的是源於生活。跟小品相比,這種超生的現象只會更誇張,甚至更荒誕。
五年前,山西呂梁的一戶人家火上了人民網,那天是他家的小兒子結婚,張燈結綵熱鬧非凡。
而伴郎團才是最炸裂的存在:新郎的11個姐姐,身穿紅色定製t恤,每個人的衣服都印有一個數字編號,代表她是新郎的第幾個姐姐。
這個家庭讓“超生游擊隊”這個在我心裡多年的模糊概念徹底具象化,全家12個孩子,11個姐姐,父母從20多歲一直生到了50歲才老來得子。
11個姐姐為這全家視若珍寶的弟弟一起湊出了32萬彩禮,才有了這場喜慶的婚禮,但這並不是一個重男輕女的悲傷故事,如果你去為這些姐姐打抱不平,她們會反過來指責你多管閑事。
在她們口中,幫助弟弟是她們理所應當的責任,她們甘之如飴、心甘情願。
我願稱之為,最強扶弟魔女團!
真·超生游擊隊
這家人姓高,父親高海貴和母親結婚的時候,才23歲。從那時起,他們就開始了漫長的生孩子之路。
高家大姐出生的時候是1969年,那時候的農村存在着嚴重的重男輕女觀念,大部分人都覺得,生不齣兒子就是沒人延續香火,女兒生了也白生,因為遲早都是別人家的人。
老高夫婦的觀念更是這樣,不生出一個兒子來,簡直就沒辦法在村裡抬得起頭。
於是他們就這樣一胎接着一胎地生下去,沒想到每一胎都是女兒。夫妻倆越來越失望,但同時也越來越偏執。
轉眼到了計劃生育時期,全村人依然在陰陽他們家生不齣兒子,而高家已經有四個女兒了。
生兒子逐漸成為了老高夫婦的執念,他們只能背井離鄉,到處躲藏去接着生孩子,這畫風真的像極了小品《超生游擊隊》。
每生一胎就要接受高額的罰款,儘管家徒四壁,已有的孩子吃飯都困難,高家也成了村裡最困難的家庭之一,但老高夫婦還是堅持繼續生。
那段時間生下的孩子根本沒法落戶,夫婦倆前腳接受批評教育和罰款,後腳就又躲出去生孩子了。
直到政策鬆動,女兒們才能落戶、入學。一直生到第11胎,高海貴真的灰心了,因為那時候他已經50歲了,妻子也已經47歲。
正當他馬上就要徹底接受命中無子的命運,妻子居然又懷孕了。
47歲高齡產子,再加上常年照顧女兒們,以及東躲西藏的操勞,妻子的身體狀況已經很不好了。
但夫婦倆依然決定把孩子生下來,這一次,第12個孩子,真的是個男孩。
夫婦倆努力了大半輩子,終於得到了一個兒子。可想而知他們有多珍視。他們給兒子取名高浩珍,終於可以停止生育了,在高浩珍出生的時候,最大的姐姐已經27歲結婚生子了。
全家11個姐姐跟父母一樣,十分寵愛這個來之不易的小弟弟,而高家也早已成為了全村人的笑料。
說來很諷刺,夫婦倆的執念甚至被全村人說成是走火入魔,但其實,不正是他們當初的煽動和嘲笑,才讓這夫妻倆形成了執念嗎?
當你用自己的人生想要給他人證明一些事情,當多年努力後真的證明了,他們卻早就不關心了。
你根本沒那麼多觀眾。
扶弟女團
集萬千寵愛於一身的弟弟,學習成績並不好。他勉強讀完了高中,就在九姐的理髮店幫忙。
再加上從小到大的嬌慣,全家人習慣把什麼最好的都給他,導致他花錢大手大腳,自己沒有積蓄。
他談了個女朋友,不久女朋友就意外懷孕了。他把這件事告訴了姐姐們,說自己想要跟女朋友結婚。
姐姐們很高興,立馬召集了11個人聚在一起商量。此時的父母年事已高,加上多年的操勞,早就管不了多少事了。
11個姐姐決定一起給弟弟湊彩禮錢,好讓父母早日抱上孫子。姐姐們還說,錢的事情不用他操心,她們一定會把婚禮辦得風風光光。
姐姐們通過商議湊齊了32萬元,為弟弟在縣城買了套房子,剩餘的錢用作彩禮和舉辦婚禮。
現在就回到了文章開頭的場面,11個姐姐穿着帶有編號的t恤,辦了一場很有排場的婚禮,她們還自豪地報數:
“我是大姐,我是二姐,我是老三,我是老四……”
場面十分炸裂。
當這個名場面火出了圈,不和諧的聲音也隨之而來。這個超生家庭一片繁榮溫馨的景象,被清醒的吃瓜群眾一下戳破了。
有人說他們家是不是有皇位要繼承?有人說他們家生了一個足球隊,有人為姐姐們打抱不平,說憑什麼有人註定被托舉,有人註定被犧牲?
當高家姐姐看到這個言論的時候,竟然出面回懟道:“不是重男輕女,也沒有薄待女兒!我們家只是保有傳統觀念,32萬算什麼?每個人出一點就湊夠了,攤到每個人身上也就3萬塊,為了弟弟不是應該的嗎!”
好吧,只能說,你永遠叫不醒一個裝睡的人。當父母為了生兒子,將自己家庭僅有的資源都投資給未來的兒子,讓11個女兒度過了最窮困的青春時光,她們卻覺得這都是應該的,覺得自己沒有被虧待。
最可怕的並不是重男輕女的糟粕觀念,而是這種觀念的受害者們,依然在全力維護着它。
事實上,出面闢謠的正是家裡犧牲最大、學習最好的十姐,她從小成績優異,是家裡公認的學霸。
高考後被北京一所大學錄取,家裡卻沒人給她湊錢上學,她自己非常清楚家裡的經濟狀況,眼看着姐姐們也得用錢,就算有錢也得緊着弟弟花,她就這樣自願放棄了上大學,看了一眼錄取通知書,就默默收拾行李,去鎮上打工了。
也就是說,弟弟的彩禮中,含着姐姐用自己的前途兌換來的錢,就因為弟弟的存在,因為父母生兒子的執念,姐姐根本就無法奔向本應更好的人生。
而且放棄了上大學的十姐,年齡其實跟弟弟差不多大。她心甘情願為弟弟放棄了屬於自己的人生,用打工賺來的錢成全弟弟的婚禮,而自己至今還是單身。
醫不好的不配得感
在弟弟高浩珍的孩子順利降生後,母親因常年積勞成疾病逝。高浩珍經營着自己的小家庭,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饋姐姐們的幫助。
比如二姐兒子結婚的時候,高浩珍給同齡的外甥包了個大紅包,姐姐就已經特別知足了。
在她們的口中,她們和弟弟是雙向奔赴的親情。但只有身在局外的觀眾明白,這從頭到尾都是單向奔赴。
而且米粒媽覺得,站在弟媳婦的角度,其實也很痛苦。試想,嫁入一個有11個姐姐的家庭,而且這些姐姐還都是被重男輕女觀念重度洗腦的人。
她們會自動代入你也應該無條件以男人為天,會在潛意識裡要求你像她們一樣為弟弟肝腦塗地的付出。
如果哪一點你沒有做到她們的標準,或者說生了個女兒,沒有生下兒子,她們少不了暗裡在弟弟面前蛐蛐你,甚至明着要求你。
結婚始終不是兩個人的事,而是兩個家庭的事。原生家庭里有11個不配得感嚴重的姐姐,想想都可怕,只能說,弟弟能娶到媳婦,也是有賴於他女朋友涉世未深吧。
11個姐姐的故事讓米粒媽想到了之前那個開燒餅店供養弟弟的扶弟魔的故事→《安徽驚現“超級扶弟魔”,90後女孩賣燒餅12年,只為給弟弟買車買房》。
這個安徽的90後女孩漂亮能幹,自己開餅店12年,給弟弟買了車、買了房。
不僅如此,除了給弟弟買了車和房外,她掙的所有錢都在父母手裡。
很多網友看到一個年紀輕輕的女孩子,就已經能擔起自己的小事業,這麼有能力,就問她自己的婚姻問題考慮過嗎?
她說,等弟弟結婚了再說。
女孩自己經營着兩家燒餅和牛肉粉絲店,每天她早晨4點就起床,一直在店裡忙到晚上10點才休息,全年無休。
最多的時候,一天能賣出3000張燒餅,而且幾乎都是她一個人烙。
她說:“只有弟弟好了,父母才能好,父母好了,我們全家才能好。”
在她的觀念里,好像是沒有自我的。她是家庭這個整體當中的一個工具人,是完全奉獻的,為家庭服務的。
這種低自尊的觀念是有底層邏輯的,那就是:家庭大於個人,男人大於女人。
和高家的11個姐姐一樣,她們的身份是雙重的,既是糟粕觀念的受害者,同時也是執行者、傳承者。
她們深深的不配得感,從出生時就已經習得,非得經歷漫長的蛻變才能醒轉,而這個過程也許是幾代人。
當她們真正意識到自己並不是誰的附屬,自己也是一個完整的主體,才能真正意識到自己之前的觀念有多荒謬。
千言萬語都沒有用,她們會找各種理由辯解,千方百計合理化自己的犧牲。但殘忍的是,這種犧牲壓根不合理,而自救也只能靠自己。
個人簡介:@米粒媽愛分享 米粒媽,美國海歸,海淀家長。專註學習乾貨、教育經驗和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