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複雜的任務”有“上海力量”守護 嫦娥六號月背之旅的背後故事

娛樂頭條 4085℃

“最複雜的任務”有“上海力量”守護 嫦娥六號月背之旅的背後故事 - 陸劇吧

圖說: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來自月背的月球樣品安全着陸 來源/新華社(下同)

6月25日14時07分,嫦娥六號返回器準確着陸於內蒙古四子王旗預定區域,工作正常,標誌着探月工程嫦娥六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採樣返回。

嫦娥六號此次探月之旅,歷經運載發射段、地月轉移段、近月制動段、環月飛行段、着陸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交會對接和樣品轉移段、環月等待段、月地轉移、再入回收段等,被稱為我國航天史上“最複雜的任務”之一。

闖關之路“能量滿滿”

任務環環相扣、不容閃失,為了確保嫦娥六號順利“闖關”,嫦娥六號的電源“陣容”相當“豪華”,其供電方式也非常複雜。

嫦娥六號由軌道器、返回器、着陸器、上升器四大艙段組成,其中,軌道器、着陸器、上升器各自安裝了太陽電池翼,為了確保任務全程穩定的能源供給,軌道器的太陽翼具有角度調整功能,而着陸器的太陽翼不僅具有角度調整功能,還具有展收功能。上升器和軌道器也分別配備了鋰離子蓄電池組。從地球到月球,再從月球返回地球,為了全力以赴應對這段充滿挑戰的旅程,每一個扣人心弦的階段,電源都會因時機制宜,隨階段應變。

為了提高探測器供電安全和可靠性,也為了進一步“減重”,嫦娥六號的四器兩兩組隊:軌道器、返回器(“軌返”)組合體和着陸器、上升器(“着上”)組合體。在落月之前,四器聯合飛行期間,“軌返”組合體和“着上”組合體具備雙向供電的能力。當任何一方出現供電不足時,軌道器和着陸器可為對方提供不小於300瓦的供電能力。

“着上”組合體在執行落月、“挖土”、上升等重要環節任務時,有一套合理有序的供電分工。落月前,供電的任務光照期交給着陸器太陽翼,陰影期交給上升器鋰離子蓄電池組;落月時,由上升器的鋰離子蓄電池組承擔起為組合體供電的責任;“挖土”時,由着陸器的太陽翼和上升器的蓄電池組聯合供電;“挖土”結束後,上升器從月面起飛,這對搭檔的合作關係結束,各自獨立供電。

由於返回器只攜帶了一次電源,軌道器承擔起了為返回器長期供電的任務。在“軌返”組合體分離後,返回器由一次電池供電返回地球,其攜帶的不僅僅是月球樣品,更承載了其他三位“同伴”的夢想。

“最複雜的任務”有“上海力量”守護 嫦娥六號月背之旅的背後故事 - 陸劇吧

圖說:嫦娥六號返回器即將着陸的動畫模擬畫面

護航深空最長壽衛星

鵲橋二號中繼星在圓滿完成嫦娥六號任務後,將擇機開展科學探測任務,其攜帶的極紫外相機、陣列中性原子成像儀和地月甚長基線干涉測量(vlbi)試驗系統,將收集來自月球和深空的科學數據。

“作為探月工程四期任務實施的關鍵一環,鵲橋二號將在軌運行8年,是我國深空領域最長壽的衛星。”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811所鵲橋二號中繼星指揮許祺峰介紹,鵲橋二號中繼星選擇了一條特殊使命軌道,其帶來的極低溫、長地影、高輻照等問題,給承擔電源分系統研製任務的八院811所研製人員帶來了挑戰。

中繼星處於繞月冰凍軌道,空間環境很惡劣,每年衛星將經歷兩次地球和月球同時遮擋的情況,最長陰影期近5小時,期間蓄電池將開展高達90%的深度放電,這對蓄電池的壽命相當不利。另外,長時間處於陰影期時,衛星表面溫度下降到零下207℃,這是目前為止國內衛星電源遇到的最低溫度,對裸露在星體外太陽翼也將造成極大的衝擊。研製人員直面挑戰,改進了鋰電池的配方,優化了電池結構,量身打造了可以長時間高荷電態貯存的長壽命型鋰離子電池單體,並開展了地面一比一模擬試驗檢驗鋰電池性能。團隊還首次提出長陰影充電終壓升檔和溫度喚醒等新技術,有效延長了蓄電池在軌壽命;制定了蓄電池三防“過放、過充、短路”保護策略,確保鋰電池8年在軌可靠使用。

為了保證安裝在中繼星艙外的太陽翼能夠保持穩定運行,811所研製團隊在元器件、原材料和工藝等三方面開展了技術攻關:首次選用了具備抗疲勞性能更好、強度更大的合金材料作為電池互連片,採取了耐溫度交變範圍更寬的電阻焊接工藝,合成了耐極溫型底片膠,並根據該底片膠制定了太陽電池片貼片新工藝。

實時為探月之旅“導航”

在嫦娥六號任務中,我國甚長基線干涉(vlbi)測軌分系統在地月通信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它就像一雙眼睛,實時為嫦娥六號“導航”。

vlbi測量分系統包括了“四站一中心”,即上海天馬站、北京密雲站、新疆南山站、雲南昆明站和上海vlbi數據處理中心,最高分辨率可等效為一台直徑為3200千米的單口徑望遠鏡。

“自嫦娥一號開始,我們就將實時vlbi技術成功應用於月球探測器的測定軌,構成了現有的‘測距測速+vlbi測角’深空高精度測定軌體制。”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員鄭為民說。

“最複雜的任務”有“上海力量”守護 嫦娥六號月背之旅的背後故事 - 陸劇吧

圖說:嫦娥六號成功返回後vlbi運行團隊部分科研人員合影 來源/上海天文台提供

記者了解到,在嫦娥六號任務中,vlbi測軌分系統面臨著不同以往的難點和挑戰:地面觀測站在近月制動、月地入射過程中對探測器的位置部分不可見,在動力下降段、月面工作段、月面上升段則均不可見,需要鵲橋二號中繼星支持。相較於“嫦娥五號”任務,對定時定點着陸要求更高,且推進劑餘量更少;由於嫦娥六號任務採用新型的逆行軌道,環月飛行時間大大增加,實時任務周期更長,由23天延長到53天,對vlbi設備的穩定性和人員持續工作都是很大的考驗。

鄭為民介紹,嫦娥六號實施過程中,vlbi測軌分系統主要承擔全任務11個飛行段中共9個飛行段的實時測定軌任務,“在嫦娥六號任務中,vlbi測量分系統可以對四器組合體、四器分離後的軌道器和上升器進行實時測定軌,還能分時對鵲橋二號中繼星進行實時測定軌,支持對月球背面的測控通信。此外,它還可以完成雙目標觀測的快速切換與測定軌,確保嫦娥六號探測器與中繼星之間的切換能在50分鐘內完成,後續軌道器和上升器切換時間更短。”

新民晚報記者 葉薇 郜陽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