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韓林】近年來,香港女作家亦舒的作品成為內地影視劇改編的“富礦”。本月,由亦舒同名小說改編的劇集《承歡記》開播,該劇在收穫關注度的同時,也遭遇口碑爭議——是違背原著精神的“魔改”,還是迎合觀眾口味的“二創”?回顧《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喜寶》,帶着“獨立”“現代”標籤的亦舒女郎,為何近年來每一次登上熒屏、銀幕,都很難讓觀眾滿意?
《承歡記》海報
成了“霸道總裁愛上我”
誕生於香港上世紀90年代的小說《承歡記》,改編成劇集後故事背景放在了現在的上海。該劇講述出身普通人家的女孩麥承歡(楊紫飾),原本在母親的催促下要嫁給男友辛家亮(牛駿峰飾),但雙方家境的落差導致兩人最終分手。此後承歡結識了職業酒店經理人姚志明(許凱飾),雙方在事業上攜手並進,感情上也逐漸升溫。從中篇小說改編成37集的劇集,《承歡記》在沿襲亦舒原著框架的前提下,在角色身份、職場環境、人物關係和敘事重心上都做了較大改動。例如,劇中何賽飛飾演的承歡母親、吳彥姝飾演的奶奶都比小說更“可親”,而原著中很晚才登場的姚志明,戲份上也大大提前、加重,他與承歡的關係也更有“cp感”。不過,這種看似接地氣的改動反而引發很多原著粉絲的不滿,認為該劇不僅沒能真正體現亦舒筆下女性的洒脫和獨立,反而落入“霸道總裁愛上我”的俗套之中。
台灣聯合新聞網的一篇評論稱,《承歡記》是一部都市職場題材的現代劇,加上男女主角的戀愛故事以及顏值,似乎很能滿足年輕觀眾的追劇需求。但它未能呈現出原著小說的精髓,劇集僅着重一條故事主線——富家子弟愛上我、我愛上公司高管、我又意外成了巨額財產繼承人,“敘事模式使劇情顯得過於俗套”。而且,《承歡記》里沒有窮人,“這樣的情節設定使得劇情脫離現實,呈現一種懸浮狀態”。
拍劇即失色?
事實上,之前馬伊琍、袁泉主演的《我的前半生》,劉詩詩、倪妮主演的《流金歲月》,也不乏高收視率和話題性,但人物塑造同樣遭到詬病,兩劇在豆瓣網上評分止步於6.4分。至於郭采潔主演的電影《喜寶》,更是收穫3.3的超低分。“亦舒女郎”近年這一波影視化很難說獲得大眾認可,沒能真正“立起來”。
亦舒的小說主要創作於上世紀70至90年代,正值香港經濟迅速騰飛時期,當時越來越多的女性進入社會參與生產,隨着經濟獨立,她們在社會角色、婚姻觀念、生育選擇等方面發生變化。“亦舒女郎”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鮮活的產物。而這種敢打敢拼、不靠男人的“港女故事”要搬到今時今日的內地,難免要做改動,稍有不慎就會顯得“懸浮”“物質主義”。同時,亦舒的小說篇幅大多不長,着重於用對白來凸顯“氣場”,讀起來很過癮,但真要搬上屏幕,就需要補足大量細節和鋪墊。而一些改編者一遇職場戲就“露怯”,添來改去,又變成幼稚的偶像劇情節和“霸總爽文”,讓原本想要樹立的“亦舒女郎”形象大打折扣。
以2020年劉詩詩、倪妮主演的劇集《流金歲月》為例。“亦舒小說拍劇即失色?”香港01網稱,早在1988年,張曼玉和鍾楚紅便主演過《流金歲月》電影版。內地劇版由劉詩詩、倪妮領銜,但太多家庭倫理和言情橋段,多少稀釋了“友情”這一核心主題。有評論稱,《流金歲月》劇集打出的招牌是“女性成長”,但改編偏離原著軌跡,女主角情感線混亂,“拼事業不如選男人,談何女性成長?”
別讓“亦舒對白”只剩空殼
相比之下,香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拍攝的《玫瑰的故事》《朝花夕拾》《情在亦舒》在時代感和地域性上更為契合。當然,反過來看《承歡記》《我的前半生》《流金歲月》這些年的熱播,《喜寶》與評分不相襯的1.1億元高票房,以及即將播出、由劉亦菲主演的新版《玫瑰的故事》,說明亦舒作品對於當代觀眾特別是女性群體仍有不小的吸引力。
這個時代需要反映女性視角的作品,關鍵在於改編者如何真正抓住角色的價值觀,在“言”和“行”兩層面準確體現獨立精神,而不僅僅是嘴上說兩句例如“失去的東西,其實從來未曾真正地屬於你,也不必惋惜”“我最崇拜的人,是我自己”這樣的亦舒作品對白,轉頭又投入到“兩女追一男”“億萬霸總”的懷抱之中,既讓書迷寒了心,也對不起亦舒近半個世紀的“諄諄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