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娛樂頭條 2906℃

央視大型紀錄片

《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

《明清皇家陵寢》

“體現中國封建社會的最高喪葬制度”

“反應當時中國最高水平的規劃思想和建築藝術”

“闡釋封建中國持續五百餘年的世界觀與權力觀”

2024年2月26日23:00,在cctv4首播

皇陵選址中的奧秘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明清皇陵跨越五百四十餘年,留下了二十七座皇陵遺址,明顯陵位於湖北鍾祥,清東陵位於唐山遵化,清西陵位於保定易縣,明代的明孝陵和十三陵,分別位於南京和北京,清代的清福陵、清昭陵、清永陵,並稱為盛京三陵,地處遼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明清皇家陵寢,作為一個群落整體,成為世界遺產名錄里,體系最為完整,規模最為宏大的皇家陵寢群落。27座皇陵,前後埋葬有朱元璋,朱棣、萬曆、皇太極、康熙、雍正、乾隆、慈禧等,共四百餘名皇室成員。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在古代建築中,風水是一項建築選址的學問,是生態,地理、氣象等多學科的綜合運用,具體到皇家陵寢中,風水可以拆分為龍、穴、砂、水,當這四個抽象的字詞作用在皇陵中時,建築不再孤立沉默,它們開始與天地交流。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龍是指山脈,古人因山勢延綿不絕,酷似天之蛟龍,所以將山脈稱為龍脈,漫步明清皇陵,會感受到這樣的視覺景觀,皇陵和山巒的呼應無處不在,山巒映襯皇陵,皇陵點綴山巒,山脈與皇陵,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地宮是明清皇陵的核心,這裡安放着帝王的棺槨,棺槨擺放之處,就是皇陵營建的起點,帝王棺槨之下,也暗藏玄機。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這是棺槨停放的位置,這個位置的中心,有一個孔洞,叫做金井,也被稱為“穴”。這就是整個陵寢修建的起點,也是整個陵寢的核心位置,穴位的選擇,被稱為定穴,自古便有三年尋龍,十年定穴的說法,由此可見定穴之難。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平格測量,是中國古建築常用的測繪手段,幫助古代的官員選勘陵址,建造皇陵,這些古代匠人手寫的漢字,輸入到現在建模的軟件中,都一一對應着三維坐標上的點位,平格測量是中國珍貴的建築文化傳承,更是明清皇陵重要的記憶遺產。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水流,樹木,用一個詞來概以括之,那就是生態。生態對應到風水學裡,正是砂與水。砂,就是指龍脈以外的周邊屏障,可以是天然小山,也可以是人工植被。水,是指水流環繞,可以為天然所賜,也可以人工開鑿。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在清西陵,三百年以上的古松木約有1.6萬株,古松林鬱鬱蔥蔥,綿延30里,是守護清西陵的砂山屏障,幾百年來和皇陵相互印襯,疏密相間,錯落有致。皇陵中,每座單體陵園,都有各自獨立的山水體系,形成大山水套小山水的自然奇觀。好的風水,不僅來源於上天的恩賜,更離不開人的守護。

匠人手下的明清帝陵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石料,是明清皇陵中運用最為廣泛的材料,這些皇家石料的起源,要從一處深不見底的水塘開始。北京房山大石窩鎮,有一處60米深的水塘,露出水面的岩石堅固耐用,細膩光滑,而在水下浸泡着的岩石層,就是中國著名的皇家專用石材,漢白玉。明清皇家陵寢的漢白玉,大多出產於此。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漢白玉質地堅硬,色澤優雅,便於雕刻,陽光下有着細膩的漢線紋理,或許正因集各種優點於一身,讓它雖為磐石,卻擁有了玉的名字,並且在中國建築里有着至高的地位,英雄紀念碑、天安門、頤和園、故宮、都有漢白玉的身影。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從幾張50年代的開採畫面中,可以感受開採的難度之大,工程隊先將水塘里的水分抽干,露出巨大的漢白玉岩石層,再進行整塊切割,每立方米的開採,背後都是浩大的作業。而這還是50年代的影像資料,對缺乏現代工具的明清時期,背後的工程量更是可想而知。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石碑,是記錄皇帝生平功德的石作建築,在沒有起吊設備的古代,它的安裝採用了天平原理。伴隨着另一端的減重,石碑被緩緩升起,並安裝在底座上。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2010年,一件清代金絲楠木龍紋頂箱櫃,以302.4萬元在拍賣會上成交,引起廣泛關注。而在慕陵,從形式到工藝,均採用金絲楠木,三座宮殿所有的木料大概使用1500立方,造價驚人。獨特别致,外簡內奢。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在慕陵的天花、雀替和門窗隔扇上,都是形態各異的楠木雕龍,均採用高浮雕和透雕相結合的手法,龍身在雲霧中翻滾舞動,龍頭張口吐腮向下俯視,形成了群龍聚喙,龍口噴香的精妙場景。工藝精湛,形態各異,每件都是傑出的藝術品。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歷史跨度五百四十餘年的明清帝王陵墓群,幾經戰亂與地質災害,然而結構依然完好無損,唐山大地震,在無數房屋倒塌、建築被毀的情況下,位於唐山不遠的清東陵卻經歷百年風雨,依然挺立。包括最易垮塌的框架結構石牌坊,也在大地震中完好無缺,堪稱奇蹟,這同樣也是古代匠人的建築藝術。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這是皇家專屬的圖案工藝要求。皇家彩畫不僅在細部紋飾上都有嚴格規定,排列順序更不能顛倒,描金部位多少都有詳盡的要求。這幅不到3平米的彩畫,康秀敏夫妻二人,用時兩天得以完成。而放眼幾百平方千米面積的皇陵,可以說凡有建築之處皆有彩畫,每一筆的背後,都是這般針尖功夫活。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這些流光溢彩了上百年的材料,有着一個好聽的名字,琉璃。琉璃,之所以能煥發出光亮的色澤,在於繁瑣的工序,初始的泥坯模型,每個都出自匠人手掌。原始泥坯,先經過18小時的高溫燒制後,變成白坯。白坯經過幾天乾燥等待後,才可以塗刷金屬釉料,而釉料,正是琉璃可以發光的關鍵所在。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地上看慈禧,地下看乾隆”,

這是因為,乾隆的地宮,可以說是石雕文化的藝術寶庫,不同於其他帝王的地宮,牆面均為石材原狀,而進入乾隆地宮,彷彿進入一座精美的石雕藝術寶庫。石頭牆面幾乎沒有留白,均密密麻麻被刻以佛教圖騰,庇佑着皇帝死後進入極樂世界。

從明清皇陵看明清歷史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縱觀所有明清皇陵,每個單體皇陵內部形勢迥異,有的簡潔典雅,有的金碧輝煌。然而,所有皇陵卻都遵循相同的布局制式,由石牌坊為總門戶開篇,沿神道一路蔓延,抵達大紅門,越過隆恩殿,最終抵達帝王陵寢的核心點,埋葬着棺槨的方城明樓。所有皇陵規制均都如此,秩序井然,無一例外。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明孝陵是二十七座明清皇陵群落的首陵,這裡埋葬的主人就是明清皇陵制式的開創者朱元璋,相較於前朝唐宋時期依山而建的皇陵,朱元璋開創性的將皇陵制式與生前宮殿相聯繫,創造了一種全新的陵寢制式,前朝後寢。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早在遷都之前,朱棣在距離北京紫禁城一百多公里處的昌平天壽山下, 一項聲勢浩大的皇家陵寢工程也同步開始,這就是北京十三陵。朱棣為總規劃者,十三座皇陵在二百多年的明朝中被逐一建造完成,成為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墓葬群。相比紫禁城,十三陵更加靠北,翻過山去,就是長城塞外,皇帝去世葬入十三陵更是激勵子孫後代,為保護祖先而守護江山。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當時的清朝統治者入關後,深知漢文化根基之深,而要治理數千年,幾乎由漢文化統治的中華大地,強硬的手段是行不通的,文化融合才是正確的道路。而皇陵規制,作為最能彰顯皇家禮法的形式,自然首當其衝。於細微處,蘊藏重大歷史訊息,這便是明清皇陵的歷史魅力和遺產光芒。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正是清代皇陵對明陵的全面沿襲,形成了明清皇陵兒孫陪侍父祖的整體格局,突現了長者為尊的倫理觀念,成就了明清皇陵的一脈相承,成為世界罕見的皇家陵寢組群。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漫步清東、西陵,也是在瀏覽一部民族融合的史書。最為直觀的則是文字,神功聖德碑是記錄皇帝生平的建築,順治作為大清入關的第一位皇帝,他的碑文中滿語依然為主文字。而到了康熙的景陵碑文則進行雙碑並立,一碑刻滿文,一碑刻漢字,兩種文字規制相同,且別具一格,直觀體現着滿漢文化融合的過程。

央視大型紀錄片《人類的記憶—中國的世界遺產》系列專題《明清皇家陵寢》2024年2月26日晚在CCTV4首播 - 陸劇吧

最能體現文化融合的,則是墓葬形式。這是明清皇陵的大多數的地宮形式,入葬形式都為土葬,而埋葬棺槨的墳冢叫做方城明樓;但在清代入關前,墓冢有着另外的形式。瀋陽清永陵,埋葬着愛新覺羅的先祖,在這裡可以看到滿族入關前的火葬墳冢,滿族作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火葬是主要入葬形式。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