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藝評|當電影開始小品化之後

娛樂頭條 3606℃

今年春節,電影院里真是熱鬧。一邊是以80.16億元刷新中國影史春節檔票房的新紀錄;一邊是觀眾笑聲不斷,讚歎最好的小品以及小品演員,不經意間,都來到了電影院。

這些年,賀歲檔的電影越來越喜劇小品化,就像每個晚會都少不了要上幾個小品,一樣的道理。過年,大家開心、熱鬧一下,挺好的,春節檔的電影,也總是充滿了幸福與勵志,賈玲在《熱辣滾燙》減肥,沈騰在《飛馳人生2》賽車,如果眼光再往前看一點,甚至還能看到快70歲的葛大爺在《非誠勿擾》中談戀愛……

新民藝評|當電影開始小品化之後 - 陸劇吧

好吧,你必須得承認賈玲導、演的《熱辣滾燙》,在票房是成功的,畢竟作為春節檔的冠軍據說它打破24項紀錄,獲得85項里程碑。再包括她之前的《你好,李煥英》也是當年的冠軍。但是,這就能說明賈玲就是最好的導演,它們就是最好的電影了嗎?其實,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答案。賈玲不是一名科班出身的演員,也不是科班出身的導演,她只是認真地講述了兩個自己的故事,真誠是她的絕技,說到底,賈玲的成功,只說明了一點:我們也都是喜歡真誠的人。但倘若把這種真誠當作標籤,那就不得不“佩服”電影的幕後班底了。眾所周知,製作一部什麼樣的電影,很多時候決定權並不在導演手裡,而是在那些投資人手裡,導演也只不過是一個環節而已。觀眾喜歡勵志、喜歡煽情、喜歡看人生逆襲的故事,資本就會投入到這些方面。資本操盤手深諳大眾心理學,往往能敏銳捕捉到觀眾的需求,然後用成熟的商業包裝找到人們難以言說的共鳴。但時間久了,套路熟了,就怕臉上再真誠、再慈祥的笑容,早晚也會被看膩,也會被看穿這些原來都是生意啊。

當然,拍電影要賺錢,這一點也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味投機取巧,以蹭流量搞噱頭為唯一手段,去迎合觀眾口味從而獲取高票房,按這趨勢發展,會不會導致大家一窩蜂都去拍這一類的電影?那就真的不那麼好笑了。

新民藝評|當電影開始小品化之後 - 陸劇吧

尤其是這幾年喜劇人紛紛進軍電影行業,究竟是推高了還是拉低了影視藝術的水平?商業的成功固然是成功,但並不一定能代表其藝術水準。當電影都開始小品化,且不說“電影除了娛樂觀眾賺取金錢之外,它還應該是文化的一種重要載體”,就從觀眾的角度來說,糖吃多了會膩,看多了人們難免會對這種人造的勵志和人為的幸福,產生本能排斥。

再說了,春節檔電影,品種還是可以更豐富更多元一些的。比如過年,觀眾除了哈哈一笑之外,也還是可以看看《紅毯先生》這樣一部克制、簡潔又沉悶慢節奏的諷刺荒誕喜劇,抑或靜靜欣賞一下《我們一起搖太陽》這樣的“生命三部曲”的終章之作,看看兩個身患重症的年輕人的愛情治癒故事。當賈玲、沈騰這樣實力強勁的喜劇人,都在電影院里發力,就連劉德華這樣的明星也會招架不住的。這真是一個有意思的文化現象。不知道這對於電影未來的發展,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吳翔)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