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第二十條》正在院線熱映當中。該片票房走勢不錯,持續處去同檔期第四的位置上。我在大年初一的時候,便對這部電影做了一些影評分析,認為該片放在合家歡的春節檔,因為“少兒不宜”的幾處內容,票房肯定會受影響,但這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電影本身的問題,是其敘事邏輯上,有多處無法自圓其說。
這篇文章發出之後,我見有一些很“奇特”的留言。比如,認為我的這篇影評,不過是我的個人看法,“它”代表影迷們認為,這部電影很優秀,大家應該趕緊去看。再比如,有很多“賬號”留言稱,這部電影就是合家歡的,適合帶着孩子看,沒有少兒不宜的內容,大家應該趕緊去看。
我單純地認為,這些留言內容,都是真實觀影的影迷們自覺發布的,是對於該片的“自來水”行為。在部分影迷幫助這部電影自覺營銷的同時,我認為,電影營銷,應該有基礎的底線存在,不能影片當中明明有少兒不宜,卻硬要說是合家歡,硬是對少兒不宜視而不見。承認《第二十條》少兒不宜,很難嗎?
我在對該片的首篇影評當中已經闡釋了個人看法——任何影評人都只能闡釋個人看法,這是常識啊——這部電影作品當中,有三處少兒不宜,前兩處相對較輕,第三處最重。前兩處,一處是公交車司機被突然撞死,另一處是趙麗穎飾演的角色跳樓,直接砸在車頂上,特效聲音拉滿。
這兩處橋段,如果按照電影分級的方式來看的話,應該是處於家長陪同監護一起觀看的級別。如果不是強調電影情緒調度應該拉滿的話,那趙麗穎角色跳樓的戲份,滿可以把特效聲音拉到零。張藝謀導演善於用鏡頭語言對影迷進行情緒調動,所以,才會有這兩處的“突然”。
第三處的少兒不宜,則是村痞把大潘角色像狗一樣拴起來,然後當面對趙麗穎角色進行暴力傷害與性層面上的侮辱侵害。從電影情緒調動的角度上講,這類內容,當然是討巧的,可以輕鬆調動影迷情緒的。類似的例子,在張藝謀導演的另一部春節檔電影《滿江紅》當中,也出現過。
乃至於《金陵十三釵》這部張藝謀導演的作品,也是在女性的那啥上“做文章”。圍繞這種對女性的侮辱與損害,尤其是精神和肉體的雙重侮辱與損害,能夠快速建立電影畫面對影迷的情緒刺激。張藝謀導演用這類招數去刺激影迷,屢試不爽。
但是,我認為,這類刺激,不應該被利用到未成年觀眾身心上。這也便是我說《第二十條》少兒不宜的主要原因之一了。如果說前兩處,還只是眼球上的暴力視覺刺激的話,那第三處,則是和性有關的心靈刺激了。我們是否已經對未成年觀眾做好了心靈建設,讓他們可以承受這種刺激呢?
這種心靈建設,是需要家長完成的,當然,也可以學校或者其它社會組織幫助完成。未成年觀眾對《第二十條》進行觀影之後,我們應當對他們進行哪些心靈建設工作呢?這是那些說《第二十條》並非少兒不宜的人最應該回答的。他們如果說不需要心靈建設,恰好說明這部電影對可能對未成年人造成的心靈傷害是顯而易見的。
少兒不宜,不能簡單解釋為青少年影迷不能觀看,而是應該解讀為,青少年觀眾在家長陪同之下觀看,遇到令人不舒適的內容之後,家長可以為未成年觀眾答疑解惑,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心理建設。然而,當下來講,咱們的這批家長們,又有多少,具備這種對孩子進行有效心理建設的能力呢?
面對張藝謀導演在《第二十條》當中拿出的這第三處刺激性的內容,我最擔心的便是,給未成年影迷留下陰影。對於男性未成年影迷而言,他們看完了這處內容,是否會在成年之後,男女兩性的那啥事情當中偏向暴力,而忽視、模式與無視女性的正常心理訴求呢?對於女性未成年影迷而言,看完了這一處內容,又是否會直接影響她們,造成她們成年之後,有了正常的生理訴求之後,懼怕配偶,懼怕這種生活方式呢?
如果我們在看這部電影之前,或者之後,有一個合理的心理建設的話,就不會滋生這兩種陰影了。比如說,咱們成年觀眾,尤其是已經組建家庭,有着和諧夫妻生活的觀眾,很清楚,在夫妻生活當中,要尊重女性,要以女性的意願為最大前提,咱們早就具備了這種心理建設內容,所以,咱們不懼怕影片當中出現這類刺激性的內容了。咱們有了抵抗這種刺激的能力。
但是,未成年觀眾呢?他們尚未成年,尚未正式建立這種抵抗能力,沒有合理的心理建設啊。電影是刺激了,但刺激之後呢?成年的家長型觀眾們,是否應該注意一下對於未成年人的心理建設呢?
所以,我認為,承認《第二十條》少兒不宜,並且幫助未成年觀眾做好相應的心理建設,而不是嚷嚷着,這部電影是合家歡,適合孩子們看,才是當務之急,也是電影營銷的底線要求了。(文/馬慶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