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等到了,《大唐狄公案》!
改編自荷蘭小說家高羅佩的同名經典推理小說。
連《唐朝詭事錄》編劇都發文力挺:“我是高羅佩粉,最喜歡紅閣子、四漆屏、朝雲觀…書中有個地方叫北州。但,我記成了南州。就寫了黃梅殺、石橋圖、眾生堂三個南州故事。這也是唐詭中南州這個名稱的由來。”
1969年,英國就拍出了六集英劇《狄仁傑》,外國人演狄仁傑。
1987年、96年孫承政(馬昌鈺)版的《狄仁傑斷案傳奇》至今被老觀眾視作經典,經典章節紫光寺、朝雲觀如今回看仍讓人心裡發毛。
2004年錢雁秋執導的《神探狄仁傑》達到狄仁傑劇集的巔峰。
狄胖胖的形象以及與元芳的破案二人組構成幾代人的回憶。可惜後來三人組解體,神探系列後繼乏力。
此後,徐克執導的狄仁傑系列電影徹底顛覆了狄仁傑的形象。
奇幻武俠、偵探推理,把狄仁傑拍成了一個絕世高手,並無意中開創了一種狄仁傑奇幻片模式。
幾十部網大紛紛入局,一個“狄仁傑網大宇宙”展開, 但質量參差不齊,選角差強人意。
直到這部昨晚央八次黃金檔開播的《大唐狄公案》。
彙集了周一圍、王麗坤、鍾楚曦、張嘉益、張若昀、張子健、尤勇智、姬他、李晨、劉端端、余皚磊、張晞臨、印小天、何中華等幾十位實力派。
沒開播就創造酷站內預約歷史紀錄,同時被網飛買下了版權。說萬眾期待並不為過。
期待高,熱度就高。
劇集上線的第一時間,收視輕鬆破一,最終承接《南來北往》的收視大盤,在央視次黃金檔,也是關機潮到來後,拿下1.2%的不俗收視。
從熱度看,已是妥妥的“新劇贏家”,但它的質量,能不能支撐這種熱度播完32集?
連夜追完四集,可以說話了:《大唐狄公案》是一次對經典的復古和翻新。
那個觀眾記憶中的唐代神探,不僅會斷案,而且會武功,兩位好萊塢編劇的加入,還讓劇集帶着一股美劇氣息。
但,到底值不值得追?
說實話,有些一言難盡。
有亮點,有意外,不吐不快,一起驗貨!
咱們先說三大亮點——
一、節奏暢快,懸疑氛圍足,中式美學精緻,三大亮點用心了
大家看《大唐狄公案》,當然是沖古裝懸疑探案。
劇集採用單元劇模式,32集拍了鳳印案、屏風案、黃金奇案、空葫蘆、雨師傳說、沙漠追兇、紅亭子、雲雀啁啾、朝雲書館這9個案件。
這也是《大唐狄公案》的第一個亮點:強節奏、強推理。
故事開場,就是狄仁傑放下夜壺、喝着羊湯吃着胡餅,通過洪亮頭上一朵帶着露水的槐花,判斷出他早上去了國子監。
接着住滿科考學子的客棧就讓捕快圍了。
因為東市明珠失竊,而據收賊贓的透露,盜賊與贓物就藏在這間客棧之內。
捕頭要將所有住客帶走審問,但這勢必影響明日考生趕考。
狄仁傑才放下羊湯,起身查案。
先憑他住在客棧多日的觀察,一一推理出房客的身份信息。
最後,揪出了一自稱賬房先生的竊賊,明珠,應該就在他的算珠里藏着。
但一番搜查,明珠卻在客棧老闆的算盤之上。
抓錯人?
推理探案,在於細節。
兩個算盤,一個沾滿油垢,一個亮潔如新。
有人掉包。
這段戲,不僅簡潔高效地帶出了劇集的底色,更完成了狄仁傑這個角色的身手和智謀介紹。
但這只是開胃菜,接下來,故事啟動了兩條主線:一是奇案,二是狄仁傑的成長線,身處大唐長安城,除了案件本身,還要面對複雜的時局和叵測的人心。
古裝懸疑劇那個勁兒,一下子就上來了。
第二個亮點:懸疑味兒重,埋線足。
狄仁傑劇的吸引力來源,當然在懸疑。
導演李雲亮,執導過豆瓣8.0的劇版《風聲》。
該劇一大特點,就是會埋下不少鉤子,吸引觀眾不斷地看下去,直到解謎。
這不,《大唐狄公案》剛剛開始,導演就動手了。
短短4集,兩個伏筆三個鉤子,讓人不得不追下去,有夠過癮。
第一個鉤子,天火。
這就是全劇真正的第一個案件,《鳳印案》,由此奠定了劇集環環相扣的懸疑風格。
鳳印失竊,天火降世。
武后最愛的梧桐樹、嘉獎過的技班乃至為皇后養蠶的農舍統統被毀。
天遣?這跟還是布衣的狄仁傑有何關係?
因為一場“天火”,燒了狄仁傑和老友聚會飲酒的鞠水樓,十人死了九人,只剩狄仁傑一人生還,要不是張嘉益飾演的狄仁傑老師、當朝重臣魏無疾作保,狄仁傑當場就得折進案子。
這下,天火,必須查了。
從天火串聯,引出鳳印失竊,一路抽絲剝繭,最終將矛頭彙集於武后新政,權謀鬥爭、朝堂暗算、人心複雜都被一把火燒出來了。
第二個鉤子,是朝局。
劇集一大特點,就是融入了大量廟堂權謀暗戰。
鳳印失竊所以牽動朝野,在於當時的武則天,尚未稱帝,此時是唐朝歷史上的兩聖時期。
帝後同朝,武后新政,觸動世族門閥利益,朝野分為兩派,倒後派代表,正是長孫卿。
天火案,是否和他有關?
盛唐氣象之下波詭雲譎,狄仁傑要查案,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權力漩渦。
恰逢長孫卿當街作秀。
狄仁傑順勢設局,從火燒梧桐樹、燒鞠水樓、燒養蠶農人,引出預判下一次天火會是與武后主持編撰的姓氏錄有關,並故意發難:“若天火不再作怪,根本就沒有天火,一切皆是人為。”
但這一下,就將自己的老師——主編姓氏錄的魏無疾,帶入險境。
第三個鉤子,是連環殺。
劇中狄仁傑講究實證推理。
掬水樓內部無端起“天火”,從他從老友酒壺口發現黃連時,就埋下了伏線。
如果天火是人火,那麼此人必然極其熟悉老友的喝酒習慣。
由此引出三層反轉,疑兇,不斷變換。
從武后身邊受長孫卿提攜的心腹武將。
到力求廢后、位高權重的長孫卿。
再到屢次出手相救卻疑點重重的魏無疾。
4集的體量,導演幾乎處處埋線,每段劇情每個人物,都在給後面的故事挖坑。
至此,劇集的懸疑味,已經被拉滿了。
鉤子精彩,伏筆也過癮。
第一個伏筆,是“神仙打架”。
劇中有一幕,是狄仁傑找到天火破綻,看似昏聵無能的京兆尹假裝擦汗,暗暗提點:這案子你查不了,神仙打架呢。
好一句神仙打架.
案件難查,根源在於朝廷重臣與當朝帝後間的鬥爭,而無名無姓的狄仁傑只是一枚偶然被捲入其中的棋子。
第二個伏筆,是武后姓氏錄。
歷史上的狄仁傑在武后時期官至宰相,在波詭雲譎的朝堂風雲中屹立不倒。
劇集一大鋪墊,就是年輕的狄仁傑,而是如何和武后相識並被認可,甚至被武后栽培歷練。
而開啟這一切的,其實就是老友賀大荊跟他提過的《姓氏錄》,賀大荊喪生火海;主編《姓氏錄》的魏無疾也不得善終。
這個關乎唐朝勢力分布的《姓氏錄》,應該還會再出現,並且直接導向全劇大結局,那場影響唐朝命運的陰謀布局。
第三個亮點:精工細作,中式美學不打折
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的熱播,為唐朝劇的美學設立了一個標準。
《大唐狄公案》在場景、鏡頭等電影感打造上無疑是延續了這種標準。
開場破案時的幾處閑筆,就勾勒出盛唐之下的市井百態,繁華鼎盛,胡漢兼容。
盛唐夜晚的長安,依舊燈火通明,行人如織,民安物阜的,不愧為當年全球頂級大都市。
劇集不僅呈現了長安城的繁華氣概,滄海古船、西域大漠景觀同樣宏闊、壯麗、奇詭。
奇情交錯中,全劇都貫徹着中式美學與氣韻,畫面質感古樸唯美,夜間場景鍾,如豆的火燭在漆黑一片中的影影綽綽,帶着古韻。
全劇服化道堪稱精緻,鍾楚曦、王麗坤、陳都靈飾演的唐風美人個個絕美。有一幕是王麗坤飾演的曹安身着一襲刺繡白衣,懷抱琵琶,走過小橋,說是畫中美人,也不為過。
劇集整體美學風格,確實將國風審美中的含蓄和留白的意味展現出來。
比如有場戲是魏無疾給狄仁傑講述案件背後的朝堂牽連時,兩人一路走,一路走向高閣,
鏡頭語言暗示的,正是魏無疾和狄仁傑當下的處境:人越往上走對事情看得越清楚,但顧忌和掣肘也會更多。
中式美學,結合全劇的驚悚懸疑與離奇案件,相互交織,就營造出奇詭窒息的氛圍。
看完四集,《大唐狄公案》至少在創作態度上,還是足夠認真,沒有糊弄,但認真拍劇,不代表劇集沒有遺憾。
二、人設、劇情“魔改”,兩個遺憾讓人進退維谷
雖然還是古裝懸疑劇熟悉的配方,但相比《神探狄仁傑》,《大唐狄公案》討喜的程度,卻少了幾分。
第一大遺憾,就是狄仁傑等主要角色,人設改編太大。
狄仁傑不僅是唐代名臣,更是許多觀眾心中的神探。
1987年劇版《狄仁傑斷案傳奇》中,孫承政的文人版狄公,應該說是對原著中狄仁傑最精彩的還原,溫文爾雅,從容厚重。
梁冠華的狄公跳出了原著,睿智沉穩的狄仁傑形象照樣深入人心。
徐克鏡頭下的劉德華和趙又廷,雖然人設大改,但兩人都自帶中華文化中的禮義、謙遜,氣質上依然是符合觀眾心中狄公形象的。
而周一圍新版的狄仁傑,改得也太多了。
從客棧捉賊、起火案到鳳印案,劇中的狄仁傑不但有細緻入微的洞察力和硬核推理能力,更堪稱劇集武力天花板。
周一圍的打戲確實還不錯,但如此能打的狄仁傑,更像是一位快意恩仇的少年遊俠。比起狄仁傑,更像高智商版的李元芳。
周一圍在努力演出一種獨特的調性和率性幽默,比如為逃兵求情,救濟窮書生,而且自在不羈。
一番歷練後,在科舉考場上,他寫下——
改新者,革舊以替新也。
視其目的,核其手段。
時新政日下,每因法以便民,民賴法以安。
這也標誌着角色完成第一輪成長,開始接近觀眾心中的狄仁傑。
我認為周一圍的表演有自己的想法,就是一步步去靠近觀眾心中的狄仁傑,想要演出人物的變化。
但這樣的人設變化,還是太大了。而周一圍的表演,還是有太多《綉春刀》《長安十二時辰》的痕迹。
最後的結果就是,這恐怕不是觀眾心中的狄仁傑。
倒是鍾楚曦版的武后比想象中更貼合觀眾期待,演出了皇權威儀和權謀智慧。
而“探案小隊”三位成員,人設改動也不夠討好,忠僕洪亮如師似父沒問題,但過於爹味沒必要;護衛喬泰、馬榮原著人設相當穩健,王為念和耿孟成的版本還原度很高。
如今馬榮“性轉”就不說了,關鍵是西域遊俠的人設太過不羈,也看不出改動的必要。
當人設不符合預期,演技的尷尬就會被放大。
第二,是劇情改動過大,原創劇情有時令人費解。
《大唐狄公案》原著之所以風靡歐美,就在於高羅佩採用了歐洲偵探小說的敘事手法講述的中國公案故事,加上高羅佩漢學造詣極高,學術做得紮實豐富,寫出了盛唐風采。
如果照着一比一還原,哪怕年輕觀眾可能覺得略顯從沉悶,劇集精華依然夠看。
現在的情況卻是編劇放了大招,原著中充分展現狄仁傑推理能力,細節觀察和政治智慧的《御珠案》,被拿來做了第一集開頭的引子。
這就算了。
問題是原著的焦點,本就是江湖市井世俗人性,而劇版加入了太多朝堂權謀元素。
加上原創劇情難免出現破綻。
原著粉觀感肯定會被影響,普通觀眾也會感覺劇情平淡。
作為原著和《神探狄仁傑》書粉和劇迷,或許是期待太高,才覺得《大唐狄公案》劇情新不如舊,可劇情改編問題,是客觀存在的。
我們的經典改編,為什麼不能像《三體》一樣盡量忠實還原原著呢?
三、驚喜和遺憾並存,《大唐狄公案》還值得期待?
當然,《大唐狄公案》也不是沒有驚喜。
目前來說,最大的驚喜有二。
第一個,是強懸疑基礎上,劇集兼顧了歷史正劇的厚重。
雖然劇情設計並不完美,但故事的確貫徹了強推理的風格,狄仁傑一路探案,通過死去女子衣服上的裝飾,判斷女子是宮裡人;根據她隨身攜帶香包的做工走線和味道,猜倒她真正的身份是武后侍女。
這種從細節入手抽絲剝繭的探案方法,是狄仁傑劇的根本。
除此之外,劇集還融入了唐代司法、朝局、刑律等諸多內容,比如唐朝帝後同朝時期的朝堂變幻,都呈現出歷史中人性的複雜與詭變。
雖然原創劇情難言完美,但許多台詞寫得意蘊十足,比如“哪有什麼精怪,哪有什麼真相,全是權力爭鬥。”
“有些東西,你能看到,是因為有人,想讓你看到。”
“寒窗茹苦數十載,提筆為相入高門。”
這些句子,都帶出了歷史劇的味道。
第二個,是劇中男二號魏無疾的扮演者,張嘉益。
雖然演員名單中排名第二,但這個角色其實第四集就下線了。
但這位開場案件主謀,依然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他是狄仁傑的恩師,也是朝堂的股肱之臣,為人正直清朗,多謀善斷,而且學識淵博,才被武后授予主持“姓氏錄”編撰的重任。
但他因為反對女性當權,製造“天火”流言,甚至不惜犧牲愛徒、屬下的姓名。
張嘉益將這個角色演得分量十足,令人同情,又令人唏噓。
尤其是人物的結局,忽然雙手一抹,用烈焰驚呆了狄仁傑。
這一幕的張嘉益,完全演出了人性的暗色,也顛覆了過去自己的熒幕形象。
張嘉益演得太過精彩,以至於這個反派下線,我甚至有些不舍。
但配角太過搶眼,反過來也折射出周一圍的角色塑造,還需再努力。
其實觀眾目前對劇集的質疑,很大程度上來自珠玉在前,尤其是梁冠華版的狄仁傑劇集,一二部太過經典。
但其實這樣的古裝懸疑經典,也已經很多年不復再見了。
某種意義上,原著鐵粉魏書華的《唐朝詭事錄》雖是原創,卻是這些年最能完美承接原著精髓的國產古裝懸疑劇了。
而經典的影視化改編,註定是遺憾的。
但在現有的範圍內,將原著以最精彩的故事講出來,才是對原著的尊重。
我們不怕刪改,怕的是主創放飛自我。
其實對於狄仁傑劇,觀眾的期待很簡單。
不過是希望能把狄公還原成觀眾心中的樣子。
希望那個寫出過“斷獄寸心間,千古費詳猜。生死決於我,能不謹慎哉”唐朝名偵探,儘可能本真的回歸。
他不應該是西方的007,不該是福爾摩斯,而是中國唐代的狄仁傑。
而古裝探案探到最後,探的其實最終是人心。
也許這樣的要求,對於今日的國劇環境來說,還是太過奢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