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老樂種,也稱“弦管”“泉州南音”,發源於福建泉州,是我國彌足珍貴的民族音樂瑰寶。千百年來,南音廣泛流傳於閩南語系地區,以泉州話演唱,唱法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演唱形式主要為“絲竹相和,執拍者歌 ”,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根植於泉州的古老南音,牢牢紮根在閩南,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現象,融入到當地百姓的生活、建築、民俗等諸多方面。近年來,泉州不遺餘力開展南音保護工作,採取多項措施對南音進行保護與傳承,培養出一大批南音新秀,為南音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南音代表性傳承人李白燕演唱南音。圖片來源於人民網
第十四屆泉州國際南音大會唱,《歸巢》融合“四寶”表演。圖片來源於福建日報
南音登上2023年央視春晚。圖片來源於央視
南音最常見的樂器組合採用了琵琶、洞簫、二弦、三弦加拍板。圖片來源於泉州網
陳麗娜
福建醫科大學
2020級五年制臨床醫學
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我在大學校園裡,通過接觸南音,彷彿能夠穿越時空,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這種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使南音引起了年輕一代的濃厚興趣,也促使我們更加珍惜和傳承這份文化寶藏。大學生在接觸南音的過程中,往往能夠感受到其嚴謹的演奏技巧和深沉的情感表達。這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穎的音樂體驗,也為我們培養了更為細緻入微的審美觀念,促使我們更加熱愛並理解傳統音樂。傳統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大學生應該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比如通過舉辦南音演出、傳統文化講座等形式,將這一文化瑰寶帶入校園,讓更多的學子了解、感受和喜愛南音。同時,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將南音與新穎的元素相結合,創造出更富有時代感的表演形式,使得傳統文化能夠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吸引更廣泛的受眾。
肖宇星
福建船政交通職業學院
2021級工業機器人技術1班
作為一名福建籍的大學生,我對於南音這一古老樂種有着深厚的興趣。南音,這一源於晉唐、形成於宋、流傳於閩南語系地區的音樂形式,承載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南音的傳承和發展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和參與。我們應該積極學習和傳播南音文化,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南音的獨特魅力。同時,我們也應該思考如何將南音與現代音樂相結合,創新發展,讓南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南音走出國門,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之一,這讓我深感驕傲與自豪。這也意味着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了世界的認可與尊重。同時,這也意味着我們有責任將南音這一文化遺產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賞南音的獨特魅力。我們應該在傳承中創新,讓南音這一古老樂種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盧文彬
華僑大學
輔導員、兼職思政教師
作為一名高校教師,我深感南音這一傳統樂種的珍貴與獨特。南音,這一源於晉唐、形成於宋、流傳於閩南地區的音樂形式,不僅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南音的獨特之處在於其保留了唐以前傳統古老的民族唱法,以泉州話演唱,絲竹相和,執拍者歌,這種傳統與地方特色的結合使得南音成為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高校是文化傳承和創新的重要場所,我們有責任將南音這一文化遺產引入課堂,通過系統的教學和研究,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掌握南音的演奏技巧和藝術價值。同時,高校教師也可以通過組織演出、展覽和學術交流等活動,將南音推向更廣闊的舞台,讓更多的人領略到南音的獨特魅力。只有這樣,我們的傳統文化才能更好地走出去,走向世界。
到泉州,一定要聽一聽南音。琵琶清脆靈動、洞簫柔和優美、二弦激昂深情、三弦明亮悅耳,配合婉轉空靈、珠圓玉潤的演唱,欣賞一場南音表演,好似經歷了一次愉悅感官、洗滌心靈的音樂旅程。
起源於晉、唐,擁有千年文化傳承和底蘊的南音,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樂種之一,被譽為中國民族音樂的“活化石”,其律、調、譜、器等方面,保存了唐宋以來古代音樂的重要歷史信息,具有十分重要的藝術價值和學術價值,不僅廣受國人喜愛,在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更是受到了熱烈歡迎。一直以來,泉州政府和人民、海內外專家學者及南音愛好者始終致力做好南音的研究、保護、傳承和交流工作,通過開展中小學南音比賽、舉辦國際南音大會等多種方式,讓南音走進校園,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把傳承南音的種子種在孩子們心中,唱到海外遊子的滿懷鄉思里。
在幾代人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南音,不僅保留了“唐風宋韻”的原汁原味,更緊隨時代腳步,融入了嶄新的元素和主題。從將原有難懂難習的“乂工六思一”曲譜改為五線譜,並升級成數字化智能曲譜;再到2023春節聯歡晚會舞台上,融入梨園戲等元素的南音《百鳥歸巢》舞台的廣受好評,南音的創新與發展有目共睹。既有古典風韻,又符合時代取向的南音已經邁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吸引着越來越多的青年主動去了解南音、學習南音、傳承南音,讓婉轉南音根植民族厚土,漂洋過海,唱響世界。
繁弦急管,絲竹聲聲,餘音裊裊,響遏行雲。橫亘千年時光的南音,以其豐厚的文化積澱,描摹出中國民族音樂的獨特韻味,這塊集千年文學與藝術底蘊與一身的“瑰寶”,在新時代的傳承中煥發出別樣光彩,在世界音樂的里程碑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中國青年網評論員)
泉州南音非遺傳承人:王一鳴
南音在我們本土有非常好的生長土壤。泉州非常重視南音的培養傳承,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每年暑假都會舉辦中小學生的南音比賽,到現在已經舉辦二十幾年了。我們也把南音帶到了泉州的中小學課堂上,泉州很多小學都開辦了南音課程。我生長在一個南音世家,父母都在泉州南音樂團工作,從小跟着父母上班,耳濡目染聽着他們排練,跟着他們去演出,在這個環境的熏陶下,自然而然地跟南音就結下了緣分。我不僅是最早參賽的小選手裡面的一員,也在泉州培元中學任教到現在。南音已經成為培仁中學的一個特色教學活動,每周有南音演唱課和南音樂器課,我們團有好幾位老師一起進行教學,還開辦了南音名師工作室。進入教學以後,我發現不僅要把南音表演給大家看,還應該學會如何把它傳授給學生,讓他們繼續把南音傳承延續下去。這些年南音也在不斷創新,因為現在的觀眾更追求視覺和聽覺的雙重享受,我們就創新加入形體表演、更多的樂器等新的元素進去。登上央視春晚的南音《百鳥歸巢》是與流行音樂相結合,把南音傳統的打擊樂四寶帶給了全國觀眾。在今後的日子裡,我們也希望通過到世界各地去交流演出,把南音帶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更多的人來認識南音、了解南音、欣賞南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