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位明星參演電影涉影視投資詐騙案的新聞上了熱搜。據公安部門通報,犯罪團伙採用薦股形式引導投資人購買電影“收益份額”,而後僅將少部分金額支付給電影出品方購買份額,剩餘款項則用於實施詐騙運營及個人揮霍。涉事公司誇大電影製作成本及票房預期收益,打着投資的幌子圈錢,屬於詐騙行為,應依法予以嚴厲打擊。除了對案件本身的關注之外,由案件引發的公眾對電影投資的恐慌和誤解也有必要正確引導。
近年來,涉影視投資詐騙案件的發生,提醒相關部門需加強該領域的風險防範。需要指出的是,影視投資本身是一種市場投資行為,一些包括民間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在支持電影產業發展中發揮了正能量。比如,《大魚海棠》《大聖歸來》等項目都是藉助電影眾籌獲得了成功。影視投資和電影眾籌又不一樣,眾籌更像是粉絲“為愛發電”,一般投資額度較小,風險也較低。電影投資實際上是購買電影版權行為,等待電影上映後進行院線票房以及其他版權收入分紅,一般投資金額高、風險更大。
隨着我國電影市場繁榮發展,電影投資逐漸透明化、大眾化,電影投資走入尋常百姓家。面對更加多元的投資主體、更為多樣的投資生態,相關部門要積極適應行業新變化,明確監管,加強引導,避免電影融資的新路變成不法分子的圈錢套路,阻礙行業健康發展。
電影產業做大做強離不開金融活水。數據顯示,電影市場80%的影片屬於中小成本,中小成本影片是電影創作出品的重要基石,也是電影持續繁榮創新的重要載體。但是,近年來,電影行業的資源越來越向頭部項目集中,中小成本電影融資難成為常態,特別是資歷尚淺的年輕電影人更需要“幫一把”。面向社會融資可能成為中小成本電影吸引資金和關注的重要渠道。
也要看到,電影眾籌、散戶投資只是杯水車薪,更大意義在於讓項目接地氣,為電影聚人氣。真正破解行業融資難,還要搭建更加專業、開放、共贏的電影產業投融資平台,想方設法吸引大額資金、業外資金進入,激活行業發展的一池春水。
金融賦能電影產業大有可為。國外製作公司、大製片廠都在做金融組合,也有固定的資本合作夥伴,國內在這方面還不夠成熟。未來,電影業無論是公司運營還是單片融資,都需要向更加市場化、金融化的方向發展。應建立更長效的投融資機制,比如銀行信貸、基金、機構直投等,尋找更多合作方式。還要培育品牌基金,讓普通投資者放心、省心,有機會分享電影市場繁榮發展的紅利。還要看到,電影項目存在較多不確定性,盈利模式與傳統行業大為不同,金融機構還需開拓全新風控模式,提升優質項目的甄別能力,平衡好收益與風險的關係。
電影的本質是內容產品,只有好內容才會產生好效益。去年以來,電影市場持續復蘇,行業信心更加堅定,資本躍躍欲試重回電影賽道。無論遊戲規則如何設定,資本格局如何變化,投資者都要保持理性,把電影產業作為長期、穩定、持續、專業的行業來看待。電影人也要苦練內功,從容打磨,用好故事吸引更多良性資本,如此才有利於行業更長遠的未來。 (作者:姜天驕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