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娛熱搜,隔三差五就會出現一條“斷崖式衰老”的話題。
最近在這一話題下備受討論的,是前段時間現身活動的兩位女演員——孫儷與馬伊琍。
從活動視頻和現場實拍圖中,網友們紛紛指出兩人的狀態乏善可陳,頗有疲態。
其中飽受更多爭議的是孫儷。大家似乎一時間難以接受“絕世容光,不知世上有誰可堪相比”的嬛嬛也會跟普通人一樣變老。然而,孫儷早已不是28歲出演甄嬛的年紀,再加上眾星同台,免不了被網友拿來與其他同齡女明星作比較。
“這兩位是完全不做醫美嗎?放任自己老去”
“不是一直很注重養生嗎?現在怎麼變成了這樣”
諸如此類的質疑,連同被鎂光燈、鏡頭、社交媒體共同放大的正常衰老痕迹,顯得尤為醒目和刺眼。
當然,質疑與嘲諷並非全部,力爭女明星擁有自然老去權利的聲音也不在少數。
兩廂爭論之下,越發交織出內娛女明星在面對衰老時身處的旋渦與斡旋。
周迅在《朗讀者》節目中談到衰老
當大眾一旦發現某個女明星“不像從前那麼美了”,緊隨其後的輿論風向總免不了將原因指向——“看,她老了!”
與“斷崖式衰老”相對的,是熱搜上常常出現的“某某女星狀態回春”等描述,於是,“美貌戰勝時間”的輿論風向再次歸位,駐顏有術、保養有方的“不老神話”成為內娛女明星最“正確”的打開方式。
內娛女明星“不被允許變老”的處境,涉及女性審美主體現實與客體想象的重構,更暴露出社會情緒里一種普遍意義上對年齡的焦慮、對衰老的恐懼。
當女性面對衰老、生死、時間等話題時,她們的掙扎、思考與和解,由此變得清晰可見。
2023年熱映的電影《芭比》里有這樣一個橋段:
當經典款芭比發現自己腿上出現了橘皮組織,她驚慌失措,連同平腳掌等一系列“不正常現象”一起,被芭比樂園中的其他芭比圍觀討論。
電影《芭比》
這一幕,放在內娛,同樣適配。
內娛女明星,需要時刻保持一種嚴絲合縫、不容出錯的美。她們不能老,不能長皺紋、法令紋、眼袋,不能流失膠原蛋白,即使四五十歲,也要保持看起來“沒有年齡感”。
稍有差池,就是鋪天蓋地的口誅筆伐。
年少成名的周迅自出道以來就被譽為“充滿靈氣的演員”。她曾在早期採訪中對衰老表示欣然接受。30歲的階段,皮膚不像十七八歲的時候了,但她覺得:“那又怎麼樣?我好高興我開始變老了,我希望能得到相應的智慧,能擁有相應的力量。”
然而隨後幾年,外界的反應給了她一個措手不及。
“周迅老了”“靈氣全無”這樣的質疑始於電影《明月幾時有》,到《如懿傳》達到頂峰,皆因她在這兩部戲中飾演了少女階段但狀態不佳。即使《如懿傳》中後期她呈現了諸多細膩表演與高光橋段,然而大眾記住的,似乎只有前幾集里她略顯浮腫的臉。
電視劇《如懿傳》
周迅當時沒有為自己辯解。
2018年末拍攝《時尚芭莎》封面、與陳可辛導演對談時,她才坦承了自己面對衰老、謾罵的難過和恐懼:“那幾年每天愁眉苦臉挂念着這件事,拍出來的鏡頭又被人說胖和皺紋。真的早上起來坐在沙發上就開始哭,陽光再好我也在哭。”
對於女演員來說,時間在她們身上的流逝感格外鮮明而殘忍。
演員楊蓉在《沙海》中飾演性感神秘的女醫生梁灣,劇集播出時,楊蓉被質疑“三十多歲還演少女,做作,裝嫩”。
對此,她無奈地回應:“不是我害怕老去,而是當下的影視環境讓女演員不敢老去,我們這一撥30+的女演員努力維護着少女人設,不是因為我們喜歡,而是市場需要。”
電視劇《沙海》
類似的聲討與爭議,已是司空見慣。
被少女感擠壓之下的衰老痕迹,實打實上漲的年齡數字,換來的是愈加逼仄的職業空間。即使白、瘦可以後天彌補,唯有“年齡”這件事讓越來越多優秀的女演員失語。
姚晨擔任監製,籌拍女性題材電影
當女演員們來到了一個相對成熟的年齡階段,明明是具備更多故事性的黃金時期,卻發現自己能演的、想演的角色越來越少。
於是,有了2019年first影展上,海清拉着同台的姚晨、梁靜、宋佳,發表的那場「女演員宣言」。
海清上台呼籲給中年女演員多一些機會
內娛熒幕上對熟齡女性的想象向來匱乏,更不用說50+、60+甚至年齡再往上的女性形象。有人說:“如果伊莎貝爾·於佩爾在內娛,可能只能出演惡婆婆。”女性的形象固化而失語,除了圍繞着家庭打轉,對女性更多生命維度的呈現少之又少。
以上種種,構成了內娛女演員不敢變老的局面。
談話節目《第一人稱複數》
熒幕上有年齡感的女演員“被缺席”,是整個社會審美上的一種缺失。在如此審美體系下,步入中年的女性充滿着年齡焦慮。為了不被拋棄,女明星們努力維持着少女時期的樣子,爭當“逆齡女神”。
內娛,變成了對“橘皮組織”草木皆兵的barbieland,而女明星則成了任何衰老的痕迹都會使其崩壞的“芭比”。
不被允許衰老,只是女明星“美麗”焦慮的其中一環。
要消滅法令紋、淚溝,要動用黑科技回春,要擁有直角肩、a4腰,要展示鎖骨放硬幣、反手摸肚臍······內娛女明星,似乎從未停止過“服美役”。
女明星們齊刷刷的直角肩
因為在大眾看來,女明星的美不該與年齡掛鈎。無論熒幕內外,大眾視野中的女明星,以約定俗成的方式,成為一種美的客體、美的景觀。
而這種約定俗成,正是長久以來社會文化對女性美進行想象、加工與塑造的結果。
在過去傳統的社會景觀里,人們傾向於用能力區分男人,用外貌區分女人。刻板的社會性別分工認為,男性被鼓勵追求社會地位與財富;而曾經很長一段時間內處於「第二性」的女性,只能通過對身體的進一步控制,用魅力來兌換自身價值,換取安穩與舒適。
獲得“魅力”的方法之一,就是滿足被框定的審美。社會權力與性別凝視也由此展開對女性身體的多樣化改造。
當「美」不再是感性主導下的認知,身體與外貌被拆解成一個個細分的指標,遵循既定標準的「美」成為一種具有階層意義的存在,有了高級與低級之分;同時,身體與自我最大限度地等同起來,於是,那些對美麗身體的規訓,自然而然地成為對自我的規訓。
為了保持「高級的美」,女明星只好望食物而興嘆,卷素顏卷生圖卷身材管理,要保持恰到好處的鬆弛感,卻不允許出現稍顯鬆弛的手臂、副乳、腰圍、腿圍。
越發細分的審美教條,不過是另一種隱秘的外貌苛求,其背後更是暗合了資本的流向。
自21世紀以來,活躍在廣告、電影銀幕、電視熒幕中的女性形象成為一種視覺商品,收割男性受眾的慾望快感,同時激發女性受眾的認同追隨。
一方面,女性的身體成為消費文化之中極具價值和魅力的商品;另一方面,整容、塑形、美白、化妝等「美麗消費」鼓吹女性加入對身體形象的視覺加工。
獨白劇《聽見她說》系列之《魔鏡》
視覺快感為資本的流動指明了方向。對資本而言,「年輕」是一張屢試不爽的底牌。在資本框定的世界裡,永遠保持吹彈可破的皮膚、如花似玉的年紀才是“正解”。資本喜聞樂見地歡迎並選擇年輕、白皙、高挑形象的女明星,將「白幼痩」打造成這個時代的女性審美範式。
陳冲參加訪談節目《十三邀》
而女團選秀節目的火爆、偶像市場粉絲經濟的巨大蛋糕引得資本入局,加深了對「白幼瘦」審美的運作,符合標準的女孩星途璀璨,不符合的則在網絡上遭受body shame,女團“愛豆”成為網友對女性視覺化評判的對象,就連女演員們也難以倖免於「白幼瘦」的審美框架。
當身體成了追逐標準的流水線產物,當極致到細節的審美成為一種文化,最大的壞處是讓大眾誤以為,如果沒達到某項條件,那就是不夠好、不夠美。
參加女團選秀節目的王菊曾因外形條件遭受抨擊
當女明星的「美」成為被塑造的客體,也許是一次不合適的妝造,一場活動的“死亡”打光,鏡頭裡某個不夠好看的角度,100張照片中出現1張狀態不佳,被嘲“裝嫩”、被說“姨感”的評論一擁而上,並且簡單粗暴地與衰老畫上等號。
其實不只是內娛女明星,現代人似乎人人害怕變老。
消費社會與資源分配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提醒人們,這是一個對年齡諱莫如深的時代。青春盈溢的社會景觀本身體現着競爭機制中的年齡歧視。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多元的價值觀和人生選擇沒能找到出口,越來越加速的年齡焦慮,成為一種普世的癥結。
b站@戴錦華講電影
而面對衰老,女性往往處於更壓抑的境地。
在我們的文化里,習慣以男性凝視的視角,將一個女人的衰老,視為悲戚或墮落,朱顏辭鏡花辭樹、不許人間見白頭;反之,對男人的衰老給予成熟、老成、忠厚的褒讚,彷彿對女性的評價只有容貌、外在,而她們的內在被囚禁於偏離了“美麗”模板的“年老色衰”之中,無人問津。
電影《我愛你!》刻畫老年女性角色的感情生活
在社會性別建構中,包括女明星在內的女性很大程度上成為一種關於美麗的想象客體,加之消費社會放大了「美」的商品屬性,大眾的注意力消費被訓練成只願意為既定已知的美麗“買單”。
社交媒體助推了消費社會對女性美的異化,讓大眾相信女明星每時每刻都應該保持無死角的美麗,再加上熒幕上對於大齡女性的形象塑造長期失語,人們難以接受存在於客觀認知中的「美」會被自然衰老“破壞”,也無法想象「美麗」如何與「年輕」以外的維度發生關聯。
即使高喊“無懼年齡”的“浪姐”綜藝,節目播出後,對這些“有點年紀”的女明星的褒獎,其中一大部分依舊是“這群姐姐看起來完全不像40+、50+”“她們的年齡數字看起來就像玩兒一樣”“時間在她們身上靜止了”等等。
今天,消費社會對大齡女性的“寬容”,更多是建立在“看起來不像一個大齡女性”這樣的「不老神話」之上。
與「不老神話」相對的,是一種看似帶着女性主義正確的「優雅老去」論調,試圖緩解走向衰老所帶來的焦慮。
然而,用優雅修飾衰老,無非是另一種欲蓋彌彰。「優雅老去」的潛台詞,是即使變老也要符合社會與資本制定的美麗框架,是研究骨相、保持自律,卻要顯得毫不費力地老去。好像只有營造出衰老是可以控制的錯覺,才能獲得面對衰老的勇氣,才被允許走向衰老。
當我們思考“不優雅地老去”意味着什麼,不禁發現,女性的美麗與否,已經與年齡捆綁得太深了。
周迅在《朗讀者》節目中談衰老
林青霞曾公開表示:“過了60歲還要以美貌上熱搜,感覺也是挺辛苦的一件事。”“老不老,美不美貌,我完全不在乎,我認為這是人生的一部分,沒什麼好怕的,這是自然定律,你不接受也得接受,否則自找苦吃。反而是我的朋友和影迷們比較在意這個話題。”
對年齡的刻板認知,導致我們無法正確看待衰老,會簡單地將年齡感理解為生命的衰敗、容貌的凋零;不再年輕,似乎意味着不再擁有價值。
大眾往往只看到年老色衰留下的皺紋,卻看不到一張有年齡感的面孔,帶着更多思想的痕迹。那些有別於“青春”“年輕”的部分,同樣可以成為「美」的另一個維度。
詠梅在第33屆金雞獎開幕活動上發言
年齡、容貌、身材等這些過去被物化為衡量女性價值的標準,是時候讓位給經歷過時間淬鍊之後女性身上綻放的成熟與從容。
“浪姐”節目里的女明星們真正帶給觀眾觸動的,是為了完成一個不留遺憾的舞台表演,用專業度和專註力,打破關於“年齡感”的偏見。
想要盡全力完成一件事情的決心,與是否年輕無關,但依舊很美。
污名化、功利化女性的自然衰老,否定的是女性作為人的主體性。比起專註於女性身體的曲線,人們更應該看到不同年齡女性的靈魂張力與內在成長。
面對女明星如何看待衰老的提問,舒淇反問:“你覺得變成妖怪比較好,還是自然老去比較好?”
俞飛鴻在接受《人物》雜誌採訪時表示:“美不只在你這張臉,美是一個整體,美不只在於年輕,可以持續一輩子,持續到80歲、90歲。”
b站@人物雜誌
俞飛鴻:愛情是錦上添花的東西
即使科技手段可以填平臉上的溝壑,人生的溝壑又該如何彌合?如果說,如何平衡家庭與事業是冒犯了女性長達幾個世紀的詰問,那麼今天,“如何平衡衰老與美麗”同樣可以被視為一種冒犯。
越來越多不同年齡段的女明星,已經找到了二者之間的平衡點——不被刻板社會審美規訓的自己。
那些輕舟已過的從容,讓我們看到不敢老去的女明星們,正在坦然地走進人生的下一場體驗。那種體驗也許與衰老有關,也是走向生命終極自由的開端。
女明星的自然衰老之所以令大眾草木皆兵,也許是因為透過被鏡頭、鎂光燈放大的衰老痕迹,人們看到了未來有一天同樣會老去的自己。
別人的衰老是可怕的,而自己的衰老是難以接受的。每個人都不缺年輕的經驗,但每個人都缺乏老去的經驗。人們面對老去的自己,如同面對一個陌生人。
電視劇《倫敦生活》
衰老,是時間與心力沉澱的過程,這是女人、男人,所有生命都要正視的課題。
而這場經驗的補齊,也是一場關於審美價值的思辨。
審美之所以獨特,正因為其複雜性,引導人們不斷思考、發現不同美的答案。
通往美麗的關卡有多少種?從飽滿無瑕的皮膚狀態到追求瘦削的肩膀、細腰,美麗的特徵在不停地被改寫,但本質上追尋的依然是滿足審美遊戲下的凝視。
“斷崖式衰老”的熱搜並不會就此消失,依然會有女明星捲入關於衰老的審視。當喧囂背後的暗度陳倉不再擾亂我們對於美、對於年齡、對於老去這件事的秩序感,這就是內在成長所書寫的美麗故事。
@詠梅的微
終有一天,我們會把衰老的過程,看作一場如約而至的日落。
監製 / 寧李sherry
編輯 / 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