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級的陣容。
豆瓣8.7。
近期最值得寫的電影了,但也是一部無法透露過多的電影:
怪物
monster
導演是枝裕和,上一部水土不服的《掮客》後,狀態再次回歸。
金牌編劇坂元裕二寫過《東京愛情故事》《四重奏》《最完美的離婚》,這次拿下了戛納最佳劇本獎,也與netflix簽訂了5年的合作合同。
主演包括安藤櫻、永山瑛太、田中裕子……
電影一開場,像是《燃燒》。
中間的“惡童”,像是《告白》。
謎底揭曉……
你感覺到有一股力量,像清澈的溪流,總能穿過山間岩石,向前流淌。
01
羅生門
影片通過三段式三個人物視角,讓已知的事實不斷反轉。
單親媽媽早織(安藤櫻 飾)和五年級的兒子麥野湊生活在一起。
早織發現湊最近的行為有些異常,從他帶的保溫杯里倒出了泥沙,他剪短了頭髮,常穿的鞋也只剩下一隻。
通過種種跡象推測,她懷疑兒子遭遇了校園霸凌。
當她來到學校,想了解兒子的相關情況,卻得到了很敷衍的回答。
後來兒子意外消失了。
她在野外找到兒子後,回家的路上,兒子突然從車上跳了下去。
眼看事態越來越嚴重。
在她的追問下,兒子終於說出了原因,在學校被罵“豬腦子”。
早織第二次來時,校長(田中裕子 飾)帶着班主任保利老師(永山瑛太 飾)來,但他們只是鞠躬道歉,沒有過多的解釋,像是機械化地在走事故處理流程。
早織只好一次次找上門,要一個說法。
最後,她聘請律師,起訴學校。
結果是學校的體罰事件上了報紙,保利老師辭職。
問題都解決了?
在一個颱風天。
早織的兒子半夜離奇消失了……
第二重視角。
老師體罰學生了嗎?
猜也能猜到,當然沒有,否則怎麼會反轉呢。
保利老師,在學校他是一個標準意義上的好老師,任由學生扔紙團跟他打鬧。
在他的視角里。
麥野湊是個不折不扣的校霸。
在教室摔東西、往同學臉上抹顏料、虐殺小貓……
在制止麥野湊的過程中,不小心撞到了他的鼻子。
這後來被說成是暴力體罰。
迫於輿論壓力,他不得不離開學校。
沒了工作,女朋友也拋棄他,周圍的人都把他當作惡人……
真相,藏在第三重視角中。
其實早已有伏筆。
比如老師到被麥野湊霸凌的星川依里家裡,想要了解情況,可是家長卻說自己的兒子“是豬腦子”。
所以,“豬腦子”這個說法的源頭是誰?
麥野湊和星川依里,到底是誰霸凌誰?
丟了工作的保利老師,在一篇作文里,發現了“藏頭詩”,寫着的正是兩個學生的名字……
編劇打亂了時間順序,隨着視角一個個的展開,原本人物可疑的、被誤解的行為都變得有跡可循。
正像是《羅生門》的故事。
如果說《羅生門》是通過不同的敘述,表現出人性自私、虛偽的無休無止的糾纏。
那麼《怪物》一次次給人惡意的暗示。
但剝開到最後,只剩下純凈。
是枝裕和曾說:“電影不是用來審判人的,導演不是上帝也不是法官。設計一個壞蛋可能會令故事(世界)更易於理解,但是不這樣做,反而能讓觀眾將電影的問題帶入日常生活中思考。”
但電影以“怪物”為名。
我們仍然需要追問,到底什麼是怪物。
02
單面的人
是枝裕和對生活的捕捉還是一貫的細膩。
例如湊經常穿着藍色的冷色調衣服,依里總是穿着橘色的暖色調衣服,表現出他們內向和開朗的不同性格。
對一個事物的喜好就能展現出人物性格。
“知道花名的男孩子很噁心嗎?”
停車技術不太好的母親,總把車停在禁止停車的地方。
車內的視角,能讓我們看到這個母親在遇到撞擊時強裝鎮定的模樣。
保利老師喜歡在書上找錯字然後把它圈出來寄到出版社,這也讓他能發現湊和依里寫下的藏頭文字。
保利老師家裡的魚缸鏡頭定格在半翻肚皮的那條金魚上,暗示了人物命運走向。
但有個細節,可能很多人都忽視了。
很多觀眾都注意到了校長在超市故意伸腿絆倒了到處亂跑的小孩。
可是卻沒有多少人在意她兩次在用鏟子清理地板上的貼紙。
也許是之前的孫女經常在家裡地板上貼貼紙,她需要清理,現在她把家裡的工具帶來了學校,這也是一種贖罪,懷念孫女的行為。
比起人性之善,人們更好奇沒來由的人性之惡。
找不到原因,人們就把罪責推到另一個人身上。
是枝裕和在採訪里說道:“當人遇到一些無法理解的事情,並拒絕去理解的時候,‘怪物’就誕生了。就像母親和學校之間,讓學校變成‘怪物’,學校和老師之間,讓老師變成‘怪物’,小孩子之間,讓其中一個小孩變成’怪物’。”
怪物,是單面的人。
創造怪物的,正是我們的偏見。
想想看,為什麼在互聯網上,我們那麼容易對一個人憤怒、仇恨、攻擊,但一到了線下,有基本上都變回“正常人”了?
因為當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立體、具體的人,只剩下一個抽象的id時。
便容易把一面放大,當成ta的全部。
治癒的方法呢?
電影里似乎已經說了:
恢復真實的感知力。
湊和依里在玩猜動物的遊戲。
依里描述這個動物:“有很厲害的大招,當你受到攻擊,你會用盡全力,然後放棄,會屏蔽知覺。”
湊就問:是星川依里嗎?
這也是這部片雖然沒有深刻地揭示社會問題,但足夠動人的原因。
就像母親和老師找孩子時,他們在已經倒下的車廂窗前不斷地想要把污漬抹掉,仰拍的視角,看上去就像是黑夜的銀河裡散布着點點星光。
只是不管怎麼清除,那層黑色都抹不掉。
這意味着人們用偏見把人變成怪物後,造成的傷害,是無法消除的。
會發現,是枝裕和與坂元裕二在自己的作品裡,一直在致力於消除人與人之間無法理解的隔閡。
這是因為疫情的到來,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更加有障礙。
人們的目光更會被手機屏幕里的熱點新聞所吸引,被熱點評論帶偏,揣測動機,攻擊他人。
03
殘忍與治癒
在跟坂元裕二合作之前,是枝裕和就很欣賞他的劇作品,甚至他能感覺到兩人作品的相似之處。
“因為我們倆儘管在不同領域,但一直在探索類似的問題:被忽視的親生家庭與被發現或被選擇的家庭。”
是枝裕和的《海街日記》,同父異母的四姐妹從疏離到接納。
坂元裕二在日劇《mother》里講述了相互選擇的母子關係,看孩子被家暴太可憐,於是老師實行計劃誘拐孩子。
這次他們融入了更多的社會議題:學校與家長的關係;孩子交往中萌生出曖昧情愫;被偏見包圍的環境里,人們如何應對。
影片最後場景使用了坂本龍一的《aqua》收尾。
aqua,坂本龍一 - the best of 'playing the orchestra 2014'
《aqua》的後半部分的升調,在湊和依里從水渠爬出來後到來,是一種希望與解放。
結尾的柵欄消失了。
影片里出現了三次湖水,每一次漲潮,意味着颱風的逼近。
從開頭的火災,到最後的颱風引起的大暴雨,暗示着水火相容世界的誕生。
可是,這樣美好的結局就能寬慰到所有人嗎?
我們原本能在坂元裕二的社會剖析、是枝裕和的鏡頭裡尋找到,社會問題里尖銳的、刺痛的東西,此刻都消解在了刺眼的陽光里。
《無人知曉》里,妹妹從椅子上意外摔倒身亡,12歲的男主只能把她埋起來。
在影片男主最後和弟弟的對視里,我們能感受到男主對未來無望生活的深深悲傷。
《步履不停》里,母親的兒子因為救人喪命,在兒子的墓碑面前說:“沒有比掃兒子的墓更悲慘的事了,他明明沒做什麼壞事。”
《最完美的離婚》兩夫妻是因為日本311地震才覺得對方是命中注定的一對,但即便擁有如此深刻共同患難的經歷,還是抵不過婚後不斷發生的小地震帶來的一次次爭吵。
這些都是需要細細觀察,長久的凝視,才能感受到意味深遠的殘忍。
因為這些殘忍的瞬間都埋在日常的瑣屑里,所以很多人看他倆的片子會有一種既殘忍又治癒的感覺。
但這樣的治癒,是以揭開傷口為前提的。
而在《怪物》里揭開的傷口實在太淺。
校長去監獄裡探望丈夫,她用糖果紙折成小船。
我們能猜到丈夫是為了保住妻子校長職位而代替她去坐牢。
聯繫到日本不斷增加的老年人就業現狀,就能明白丈夫這麼做的原因。
最後校長出現在大雨中,她的悲傷卻只在電影里停留了幾秒,就連她的結局我們也無法預料。
大多數人關心的是還存有善意的兩個男孩是否能在泥石流中活下來。
那箇舊車廂是否能給他們帶來重生的機會。
但正是這些好像被一筆帶過的人物,才是我們真正要關心的問題。
老齡化社會,失去孫女後,年邁夫妻倆的生存之道,為了另一個人的幸福而做出的犧牲卻無法同時拯救兩個人。
回到父母與孩子的關係上。
兒子寧願被當成是怪物,也不願意和母親坦露痛苦的原因是什麼?
這些沒有在電影里呈現出來的部分,才是影片值得探討的。
就像校長說的:“如果只有一部分人擁有的那就不算幸福,幸福是要所有人都能擁有。”
《怪物》里,老師被冤枉,校長忍辱負重,單親母親的無力感……
每一個人都是好人。
但因為困在有限的視角里,卻成了彼此眼中的“怪物”。
最後,電影以上帝的視角打通不同人之間的隔閡。
仍然無法消除的殘忍是:成年人獨自苦撐生活。
沒有童年的天真純粹。
也沒有真正的如釋重負。
故事最後就這樣輕盈地飛走了,留下我們在原地回味,紋絲不動。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