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俄羅斯衛星通訊社援引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的文章,介紹了"20種不可戰勝的武器",其中蘇聯的米格-21系列戰鬥機赫然在列。《國家利益》在文中指出,算上仿製型號,全世界共計生產了大約1.3萬架各型米格-21戰鬥機,被大約50個國家使用,並仍是26個國家的現役裝備。我國也是米格-21系列最大的海外用戶之一,目前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手中還有相當數量的殲-7(米格-21國產化型號)系列飛機需要汰換。然而,在中國空軍全面換裝新型飛機的今天,這些飛機的退休生活又該怎麼安排呢?對此,有網友稱可以把它們改裝成無人飛彈,這樣就可以採用飽和攻擊的方式打擊敵方的四代機甚至五代機。不過,這樣的安排似乎並不太適合殲7,因為它們最好的去處應該是作為新裝備的磨刀石——改裝遙控靶機!
1961年在土希諾航展上表演的米格-21Ф三機編隊
米格-21於1955年首飛,從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除了蘇聯自用外,該系列飛機還廣泛出口到東歐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其中,印度、捷克斯洛伐克還引進了生產線,以許可方式來自行生產。
羅馬尼亞空軍的MIG-21 Lancer(槍騎兵)
在蘇聯,米格-21系列自1958年服役以來歷經多次改進。從最初量產的服役型號米格-21Ф開始,陸續發展出了米格-21ПФ、米格-21ПФМ系列、米格-21МФ、米格-21-Бис等作戰型號,以及米格-21УС、米格-21УМ等雙座教練型號。而在軍品出口市場上該系列的改進同樣日久天長,除了蘇聯時代的米格-21ФП、米格-21М等型號,1993年俄羅斯還推出了最終極版本的米格-21-93並出口到了印度。
芬蘭空軍的米格-21-Бис戰鬥機
話雖如此,但是高呼米格-21"不可戰勝"實在有點言過其實,這恐怕只是美國人對越南戰爭的"傷痕文學"演繹。早期型號的米格-21Ф沒有裝備雷達,僅在進氣道頭錐內安裝了無線電測距器(雷達具有測向、測距和搜索的功能,而測距器只能配合光學瞄準具完成測距、測向)。直到米格-21ПФ型出現後,通過增加進氣道頭部直徑、加大頭錐等、加大機身(如增加凸起的"脊背")等改進,米格-21才逐步配齊了火控雷達等航電設備。
米格-21畢竟只是一個二代戰鬥機,總體設計非常緊湊,升級空間有限。雖然一些改進具備了中距攔射能力和使用對地制導武器的能力,但也付出了操縱性能大幅度下降的代價。同時,因為它的機體偏小,掛載能力有限,其實際效能並不高。更要命的是,由於空間布局和供電能力的限制,在至關重要的電子戰方面,除了被動告警設備和必要的紅外/箔條幹擾彈外,沒有任何主動對抗設備。
我國援助阿爾巴尼亞的殲-7I型殲擊機
我國在1961年3月30日與蘇聯簽訂協議,正式引進米格-21Ф-13殲擊機,開啟了米格家族在異國的一段傳奇故事。從完全國產化的原型機開始,我國先後研製出殲-7I、殲-7II系列、殲-7III、殲-7IIIA、殲-7E、殲7G、殲教-7等自用型號,以及F-7P、F-7PG、FT-7為代表的系列出口型號。
我國自用的殲-7E型殲擊機
在殲-7系列中,由西北工業大學沙伯南教授團隊與成都飛機製造廠陸英育總師團隊合作研製的殲-7E型殲擊機,是我國在徹底吃透米格-21技術的基礎上,完全自主研製的型號。通過將原來的大面積三角翼改為內翼後掠57°、外翼後掠42°的雙三角翼並增加前緣機動襟翼,配合WP-13F發動機,殲-7E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大幅度提高。其爬升率提高到197m/s、最大轉彎角速度22°/s、低空穩定盤旋角速度14°/s、失速速度約200km/s、空戰翼負荷<300kg/m2、作戰推重比0.97、最大過載8g,格鬥性能甚至優於當時台灣方面準備引進的F-16A戰鬥機。
1990年3月12日殲-7E原型機總裝交付
2006年列裝的殲-7G是我國殲-7系列自用型號的終極改進型。通過在殲-7E型的基礎上換裝一體式風擋、增加火控雷達、平顯、頭瞄、新型敵我識別系統和全向告警系統等30多個方面額改裝,使飛機的綜合性能跨上新台階。
無論是蘇聯/俄羅斯,還是以色列對米格-21系列的改進都集中在航電上,希望通過更新火控設備以獲得部分三代機使用中遠程制導武器的能力。比如俄羅斯推出的最終極版本的米格-21-93型,通過安裝Φазомрон設計局的Копьё(長矛)脈衝多普勒雷達,最大探測距離達到57公里,具備使用Р-27、Р-77中程空空導彈、Х-29電視制導空地導彈、Х-31反輻射導彈的能力。但是這類改進會大大增加重量,惡化機動性。米格-21的設計初衷是作為導彈截擊機,掛點少且掛載能力不好,這樣的“水多加面”的改進效費比並不高。
2004年11月9日首飛的殲-7G
我國的改進首先通過對氣動布局的調整,最大限度提升了飛機的飛行性能。在航電系統的改進上,秉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辯證原則。果斷放棄受制於平台而難以提高的精確對地打擊與超視距空戰性能,轉而通過對座艙儀錶進行屏顯化改進,採用抬頭顯示器(HUD)與手不離桿(HOTAS)設計,改進敵我識別與全向雷達/紅外告警設備,配備有大離軸角發射能力的格鬥導彈全面強化格鬥空戰能力。
隨着國產新型戰機的快速換裝,早已落後已經難當大任的殲-7系列即將在全面換裝的浪潮中開始退出現役。那麼,在退役後這些還有相當剩餘飛行小時數的機體還可以廢物再利用嗎?
對此,很多網友提出了改裝無人攻擊機或者飛彈(巡航導彈)的思路。當然,這個構思確實有先例。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我軍曾經將一批退役的殲-6改裝成了自殺式無人機,當做大號的巡航導彈使用。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改裝屬於典型的費力不討好。要把一個有人駕駛的飛機改裝成無人機,首先就要對操作系統進行徹底的替換。單單把原來的有人座艙更換為無人操作設備,所需要的開銷就足夠新造一架無人機了。而且,用老舊戰機改裝成自殺無人機之後,其突防性能遠遠不如真正的巡航導彈,其裝藥量大、飛得遠等所謂"優勢"根本無從發揮。
殲-6改裝的靶機
既然如此,殲7還有其他合適的去處么?其實,最好的歸宿應該是改裝成超音速無人靶機。殲-7系列超過2.0Ma的最大飛行速度完全可以用來模擬相當一部分高空高速目標,這對於測試空空和面空武器系統還是有一定意義的。而且改裝無線電遙控靶機,在技術難度上比起改裝無人機要小很多。遙控靶機只需要增加無線電信號接收與控制系統,而不需要像無人機一樣為了一定的自主控制能力,而編寫飛控程序和增加態勢感知設備。比如我軍將退役殲-6改裝為遙控靶機時,就直接拆除了座艙蓋和風擋,在原來的座艙內增加了一套指令接收設備和液壓控制系統。目前,這種靶機被廣泛用在新型武器系統的定型試驗和部隊的演訓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