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演到這裡時有種曲終人散的落寞,各色人等次第退場。朱家在先前表面上的煙火升騰到暗地裡的爾虞我詐似乎都如朱瞻基說漢王那句話一般,灰飛煙滅了。
轉回頭,朱家五子的日常似乎還在時空縫隙中熱鬧地迴旋,而今卻只有朱瞻基一人頹廢的空對先祖遺像發獃。漢王、趙王對他聯手設計,徹底打垮了他的雄心壯志。
戰場上,親率明軍雄兵大戰馬哈木,令草原部落臣服,這是朱瞻基繼承了朱棣的勇猛無敵。然而,回朝以後,家事一片狼藉,他卻失去了朱棣那般狠絕手段與強大的內心支撐力。
漢王勾結皇后胡善祥、漢王勾結外敵幾次險至明軍失敗、漢王謀殺父親朱高熾、漢王鼓動朝中一半老臣反對當朝等等,這一切驚天秘密都由他的兩個叔叔剝皮一般殘酷亮相,他們知道這是給這個侄子皇帝最致命的打擊,陽謀上已無法勝算,那麼陰謀足可以將其擊成內傷。
的確如此,面對來自親情的殘酷嗜血,朱瞻基內心防線決堤了。
自古無情帝王家。
當年,朱棣篡了侄子建文的權。如今,有樣學樣。漢王趙王合謀篡權,雖未得逞,但也必是魚死網破般兩敗俱傷。
是的,兩敗俱傷。都說成王敗寇。可是相對於漢王、趙王、朱瞻基來說,誰又是勝者呢?
這兩集看得很受傷,很壓抑。
其實,朱瞻基的表現更驅於現代思想的內化。如若按照當年,他早有除掉兩個叔叔的意願,而且決不會心慈手軟。我也更相信當年那個狠戾思想萌芽的朱瞻基更接近劇中他基因中的性格長成。
然而,劇情走向一定是要回歸正統價值觀。
雖說漢王死有餘辜,但朱瞻基仍然感覺是負了當年的誓言,同時種種真相讓他萬念俱灰。
如果回歸到古代皇家權謀思想,朱瞻基的反應是偏離了作為王者的霸權。他不該瘋魔,不該頹廢,更不該生無可戀。
但是移植到當代,朱瞻基所受的傷痛就變得順理成章。同脈相殘,本就違天逆道。沉淪,符合遭遇打擊後的心理過程。
但無論怎麼說,故事發展到這裡時已讓人透不過氣來。
朱棣、朱高熾、漢王、趙王,這些人先後下線,如同連接屏里屏外的紐帶,被一根根抽絲,崩然而斷即刻降臨,難免悵然失落。
這種感覺來自劇情對一個朝代故事跌宕起伏的展現,更來自演員們對人物無與倫比的精彩塑造。使得每個人的人物命運都牽動人心。每個人的人物形象都立體豐滿。
甚至,如果把追劇思想放在那時那地,我們幾乎把對與錯的觀念因時而異,因地而異,因環境而異。
朱棣,為大明朝建下豐功偉業。但他是篡權得位,可他卻是一個正面形象;
漢王,曾追隨父親征戰沙場,立功無數。可他也犯下像朱棣一樣的錯誤,但他卻着實是個反派;
這裡更能用上“成王敗寇”這個詞,假若成敗易換,在大家心中或者在歷史長河,評價又會有所不同。
所以,這些是令人嘆息的。
回到劇中,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宿命。漢王用他特殊的“成功”方式,親手了結了一家人的性命,最後雖被屍骨無存,也算是他甘願赴死。為他另一種意義上的失敗或者成功祭奠。
趙王最後的死也是讓人諸多感慨。他在“作死”之前成功地瓦解了朱瞻基的內心,把朱家徹底攪得天翻地覆,這位平時看着如同無尾小魚,卻在關鍵時刻掀起驚濤駭浪。可終究的意義又在哪裡?
他被圈禁終老,或許面徒四壁,他會執迷的為自己喝彩。他也會為求生不能、求死不得而沮喪。但終究成敗面前,高牆之外,朱瞻基坐擁天下。高牆之內,他無人問津。最後,殘生了斷。
突然感覺看到這裡時,似乎到了劇終一般。王朝仍在繼續,卻也如同星殞石落的巨大散場,繁華不復的曲終人散難免鬱郁不歡。
當然,故事還在繼續,女主若薇也終究如真正上場般,胡善祥皇后之位被廢,孫若薇得封,或許後邊的精彩由她來接續。只是先前的那一頁翻了篇兒,空留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