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的一部電影,才能算得上是“爛片”?
一般來說,當一部電影同時具備以下幾點要素時,十有八九會是部爛片——劇情糟糕,讓人不明所以;邏輯混亂,難以自圓其說;結構松垮,彷彿一盤散沙;演技拙劣,喜怒哀樂浮誇……
對於爛片,絕大多數觀眾都能慧眼識珠,避而遠之。然而,也有一部分群體會被明星光環蒙蔽雙眼,無條件為偶像貢獻票房,並對異議者進行“審美”隔絕。
今天我們要說到的這部電影,和“爛片”二字有着掙脫不開的關聯,但它卻是一部曾以豆瓣9.0分、爛番茄100%新鮮度屠榜的高分神作。
雖然目前評分跌到了8.2,但它仍是一部可圈可點的佳作。這部電影,便是由日本新生代導演上田慎一郎執導的驚悚喜劇——《攝影機不要停》。
和寧浩導演的《瘋狂的石頭》一樣,上田慎一郎的這部《攝像機不要停》,也是一部小成本、大回報的票房黑馬。
這部起初並不被看好的電影,最終竟以18萬成本的投入,換來1.8億票房的回報,回報率高達1000倍!
影片類型標籤上, 《攝像機不要停》的分類是“恐怖”和“喜劇”。
能將這兩種反差巨大的類型集於一部影片,並能讓觀眾為之埋單、大加讚賞,這部電影肯定有點東西。
電影開頭,一座廢棄的倉庫里,一個男喪屍正在追趕一名女孩,最終將她逼近角落,朝着脖子咬了下去。
從女孩浮誇的表演,喪屍僵硬的動作,以及周圍粗糙的布景來看,這應該是一部低成本恐怖爛片沒跑了。
隨着遠處傳來的一聲“咔”,更多人物進入了鏡頭之中——原來,這是一處恐怖片拍攝現場。
這場咬脖子的戲,已經NG了42次。導演再一次氣急敗壞地喊了暫停,並對男女主的演技進行了一番毒舌吐槽。
影片拍攝地選在了郊區一座老倉庫,這裡除了劇組人員,幾乎沒有外人來往。
隨着導演鏡頭一轉,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剛才還好端端的道具小哥去了倉庫外一趟,回來時竟變成了喪屍。
看到這裡,影片再次畫風一轉,變成了一部假戲真做的“戲中戲”,讓人啼笑皆非。
拍鬼戲,遇真鬼——這個套路,早就在很多小成本恐怖片里見識過,甚至一度成了這類影片的慣用模板化“反轉”公式,屢見不鮮,毫無新意。
縱使遇到這種怪事,導演的拍攝熱情也絲毫未減,反倒是變得愈發亢奮起來。
鬼追人,變成了人追鬼——導演不顧危險,帶着劇組人員連跑帶跳,用影像記錄下了這一幕幕驚險刺激的畫面。簡直是雞飛蛋打,一地狼藉。
導演以打破第四面牆的方式,正兒八經地告訴熒幕前的觀眾——“攝像機,不會停!”言外之意——好戲還在後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不到半個小時,劇組人員全軍覆沒,只有女主活了下來,還是以黑化的俗套方式,全片結束。
從前半小時劇情來看,這絕對是一部徹頭徹尾的爛片無疑。但若你堅持了下來,沒有半途離場,那麼後面一個多小時的內容,簡直是處處驚喜。
慢熱型影片很多,但敢拿出全片三分之一篇幅,以爛片為噱頭篩選觀眾的,絕對是勸退多於安利。
接下來,這部電影再次升級,變成了“戲中戲中戲”,詳盡解釋了前半小時戲裡戲外的始末緣由。
你可以理解為——這是一部教我們如何拍爛片的佳片。和他們拍出的作品相比,影片中所呈現的拍攝過程才是重頭戲。
影片中的“導演”,名叫日暮隆之,是一位名不見經傳的十八線小導演。
一次命中注定的意外,他接下了一檔獵奇節目的拍攝任務。主題是“喪屍”,要求為“一鏡到底”,整個攝製過程必須一氣呵成。
我們前面看到的那部半小時的爛片,正是日暮隆之導演的“大作”。
從籌備到實操,從劇務到演員,沒有一件事是水到渠成的,總避免不了各種變數,讓日暮導演費盡了心思。
除此之外,有限的成本和嚴苛的拍攝條件,也只能讓他選擇一些不入流的演員,以及一堆假到離譜的道具。
道化服勉強還能湊合,看得過去。讓人齣戲的是兩位年輕主演的尷尬演技,以及現場層出不窮的突髮狀況。
在臨時拉來充數的非專業演員陣營中,有嗜酒如命的攝像師,有一喝硬水就拉肚子的劇務,有入戲太深喜歡動武的化妝師……
在這樣一個魚龍混雜、良莠不齊的三腳貓劇組中,鬧出了很多笑話,也迸發了些許矛盾。笑料不斷,麻煩也不斷。
然而,在拍戲過程中,大家都慢慢打開心結,漸漸認真了起來,並在共同努力下完成了這部影片。雖然爛,卻凝聚了每個人的心血。雖是孤芳自賞,卻也自得其樂。
日本影評人水道橋曾如此評價本片:
《攝影機不要停》洋溢着導演對電影過剩的愛,作為一部日產的低成本獨立神怪電影,它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導演上田慎一郎劍走偏鋒,創作了這樣一部特立獨行的小成本影片,出其不意地獲得了巨大成功,也影響了同期一眾年輕導演,為日影的發展帶來更多可能。
總體來說,《攝影機不要停》雖然不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影片,但絕對算得上一部“漸入佳境”的佳作,值得一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台“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