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電視劇快訊 1404℃

說起嘉靖帝,不可忽略的是他早年登基時的"大禮儀之爭",而作為其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的張璁,也不應該被忽視。

作為二十四史之一的《明史》對於張璁的評價尤為客觀可信:"剛明果敢,不避嫌怨。"在帝王面前敢於直言,不避諱,"持身特廉,痛惡贓吏。"他在政期間為國家社稷貢獻極大,廣為後世傳頌。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明史評

然而,人無完人,金無赤足,在他光輝的形象中無疑參雜着一絲污垢,他性情狠愎,報復心極強,"不護善類",將四朝老臣楊廷和及楊一清逼下政壇,此為缺陷,也廣被後人詬病。

歷經挫折

張璁的人生極其波折。

年少時便存有胸懷天下的大志,聰明好學,飽讀關於禮儀之書,年僅十三歲便寫下了詩作《題族兄便面》,自比卧龍,接濟蒼生。

然而,孟子曾在《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說:"天將降大任於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壯志滿懷的他在二十四歲時一舉考中鄉試,此後考取功名的才能好像離他而去,在一生的無數次科舉中,都是落榜,落榜。灰心喪氣的少年已經步入中年,他徹底失去了熱情。

但是上天似乎又給他燃起一絲絲火花。

四十七歲時,這個失魂落魄的中年人遇到了改變他一生的人,史記載他名為"蕭半仙",精通算卦一套理論,他給這個失魂落魄的人算了一卦,語之曰:"從此三載成進士,又三載當驟貴。"

張璁下定決心再考一次,參加了禮部會試,終於考上了。

但是成績並不理想,他無法進入內閣,為帝王出謀劃策,為實現自己幼年時的抱負。

善抓機遇

心灰意冷的張璁,不知道此時一個機會正在悄悄靠近。

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朱厚照,明朝史上最為鬧騰的帝王駕崩,後無子嗣。

按照封建王朝"兄終弟及"的辦法,時任內閣首輔的楊廷和,與太后商量後,決定將帝王之位由明武宗的從弟,旁系藩王興獻王的兒子,年僅十四歲的朱厚熜,即為明世宗。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明世宗

繼位後,楊廷和為首的一代內閣大臣要求朱厚熜改稱朱厚照的父母親為親生父母,挑起了與帝王的爭論。

張璁敏銳地認識到這是個機會,幼年就飽讀禮儀的他,對此是忿忿不平的。

正德十六年七月一日,他上奏《議大禮疏》,正式站在帝王的一邊,與當時權傾朝野的楊廷和抗爭。

與楊廷和一同的朝臣楊一清在家讀了張璁疏後大讚其為聖人所言,明朝思想大家王守仁也"心喜其說"。

孤立無援的明世宗自此找到了盟友,明朝中期最為影響深遠的大禮儀之爭自此展開。

在反覆鬥爭中,楊廷和選擇辭官歸鄉,退出政壇的爾虞我詐,他的兒子楊慎也因此事被廷杖兩次,併流放邊遠地區,一生與書為伴。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楊廷和

張璁取得了完全的勝利,得到了帝王的重用,他也因此獲得了進入明朝政務中樞的機會,為大明王朝的未來,為天下蒼生帶來不一樣的未來。

排擠善類

突然出類拔萃的張璁並沒有如願以償順利地進入內閣,因為他的科舉成績並不理想,在帝王支持中,張璁巴結了時為內閣重臣的楊一清,終於進入了這個明朝的中樞。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楊一清

但是他沒有知恩圖報,他一生輝煌形象中的一絲污垢在此顯露無遺。

嘉靖六年,做官六年的他便官至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受到帝王重用。

他為了快速掌權不斷攻擊着時為內閣首輔的費宏,又期盼着楊一清可以與他同仇敵愾,但是楊一清拒絕了他,還請求帝王召回內閣舊臣謝遷,自此兩人產生嫌隙。

錦衣衛聶能遷看不慣張璁一副小人得志的嘴臉,上書彈劾張璁,被張璁知曉後竟然想要置之死地,恰好被楊一清阻止,張璁因此與楊一清反目成仇。

他開始報復楊一清,連同自己好友桂萼,在一次次上書中彈劾,帝王終是信了,楊一清被迫辭官歸鄉。

然而張璁並沒有放過楊一清,在他歸家後還誣陷他貪贓枉法,最後楊一清氣到病死於鄉。

此後,張璁不斷上書詆毀着楊一清跟楊廷和的舊友們,大臣對他恨之入骨,積怨甚久,但是卻無可奈何。

這些事讓後人對張璁多加詬病,甚至掩蓋了他的功績。

功績甚多

雖然張璁的性情導致他作出排擠善類的行為為後世詬病,但他的一生為明朝做出的貢獻卻無法磨滅。

大禮儀之爭後,張璁受到帝王極其重用,開始平步青雲,嘉靖八年九月,楊一清被罷相回鄉時,他繼任為內閣首輔。

他在位期間兩袖清風,一身正骨,為大明王朝的統治嘔心瀝血,盡心儘力。

起於大禮儀 三度位於首輔 張璁 光輝形象中的一絲污垢 - 陸劇吧

張璁

他善於改革

當時土地兼并現象極其嚴重,權貴佔地極多,農民無地可種植,過着背井離鄉的生活,民不聊生,他敢於進行改革,相對改善了這一現象,使得社會安定,也穩定了明朝統治。

他智於改革

封建王朝的人才選拔都是依靠科舉制度,但天下的人才不一定都可以通過科舉考試選拔,比如自己,所以他致力於改革科舉制度,提高應試者的綜合素質,進而使得官員素質提高,使得朝廷可以有更多的有才能的大臣。

除此之外,他還重視學校的教育,對教書先生的能力進行考核,整體提高學風。

這些舉措都促進了明朝的人才錄取,影響後世極深

他勇於改革

他不怕權貴,嫉惡如仇,大力推行掃出貪污官吏的制度。

他反對腐敗的制度損害了一眾權貴利益,遭人怨恨,在位期間,彈劾的奏章不曾停歇。但他絲毫不畏懼,因為一切措施都利於國家發展,得到帝王支持。

他也從不因為自己位居高官而枉法讓自己的親人獲利,還一再告誡家人不要因為自己而自命清高,仗勢欺人。

病重而逝

嘉靖十四年,這位前半生崎嶇波折,後半生嘔心瀝血的老人重病,請求帝王同意自己致仕歸鄉,在多次挽留後,帝王才同意。

久病不愈的張璁迎來了死神,嘉靖十八年二月,病逝於居所,年為六十五歲。

張璁的一生為了明朝的發展貢獻極大,為明王朝的岌岌可危帶來轉機,一切都成為嶄新的未來,在年老病重時帝王還多次挽留,但是卻不幸病逝。

後世的人不解,甚至誤解這位臣子,因為他的排擠善類廣受詬病,對於政壇的爾虞我詐,他並不是倖存者。

縱使如此,他的功績遠大於他的錯誤。

標籤: 電視劇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