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好,欢迎大家来到北京互联网法院。这里是全国法院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这里有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
“同学们了解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相关的法律规定吗?有多少同学在游戏中充值了?在网络上发现个人信息泄露了该怎么办呢......”
这是我平时开展网络素养普法工作时的开场白。在互联网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青少年们正以一种我们无法忽视的姿态,在其中游弋、探索、成长。在这片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我看到过太多未成年人和家长的迷失与彷徨。如何守护好未成年人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如何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环境,是摆在互联网法院未审法官面前的首要课题。
这些年,走出法庭,我常常奔波在普法工作的路上,我想:“我们多讲一次网络素养法治课,多做一场普法直播,也许就能多挽救一个沉迷网络的孩子。”
做青少年在网络世界的“呵护者”
作为北京互联网法院挂牌全国首个互联网少年法庭的首批法官,在办理了百余起未成年人涉网纠纷后,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完善机制建设,创新工作思路,进一步提升司法保护的专业化水平。结合司法实践,在深入调研了未成年人涉网案件的特点后,我们逐步建立了涉未成年人案件“案件提示、优先送达、全程调解、延伸保护”四大机制,建立了强化行业调解、示范性诉讼、司法职能延伸的机制,并创建了“首互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品牌,提出坚持把未成年人放在首要位置,坚持首善标准,突出首都特色,强化互联互通的未成年人工作保护机制。
为未成年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
2022年,我承办了一起涉及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的“软色情漫画充值案”。
那是一个关于14岁初中生的故事。在一年半的时间里,她悄悄地在某网络漫画平台上充值阅读了108部漫画,花费了1400多元。夜深人静时,她常常躲在被窝里,熬夜阅读这些漫画。她的学习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父母在发现后心急如焚,向平台申请退款无果,最终只能无奈地将平台诉至法院。
初看这个案件时,我认为这只是一起常规的涉未成年人充值案件,重点在于判断这种长期的小额的充值行为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龄和认知。然而,随着庭审的深入,一些更为复杂的情况逐渐浮出水面。孩子的父亲庭审中愤怒地指出,平台给孩子推送的漫画内容不健康,导致孩子身心受损。孩子也因为害怕,在父母发现之前已经把漫画阅读记录全部删除,导致父亲已无法出示相关证据。此时,我意识到这起案件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合同的内容审查也是本案的审理重点。于是,合议庭展开了更加深入细致的调查。
平台提供了孩子阅读过的漫画书目,我自己也注册了账号进行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漫画中充斥着刺激性、挑逗性的语言,甚至还有一些裸露的画面,明显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我还发现平台曾因漫画内容违法而被行政处罚,而这部违法漫画正是孩子阅读过的其中一部。最终合议庭认定,服务合同的内容因违背公序良俗而无效,判决平台全额返还了充值款。
一般案到这里就办结了,但一想到平台用户中还有很多正处在青春期的孩子,一想到父母们担忧的眼神,我就感到很揪心,怎样才能避免更多孩子接触不良信息呢?必须从源头上想办法!经过沟通,平台主动下架了所有可能影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漫画内容。
纠纷成功化解后,当事人的父亲跟我说:“这份判决关系到整个未成年人群体的身心健康,这让我觉得打这个官司很有意义。”案件最终入选了人民法院第三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民事案件,文书获评全国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优秀裁判文书一等奖,并在中国法院博物馆展出。
秉持案结事了人和的办案宗旨
“法官不是机械地依照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而是要实质性地化解当事人心里的烦心事。”这是我刚进法院工作时,师父教会我的审判工作理念。
2023年,我承办了一起“班级群内言论失范互诉案”。故事的主角是小丽和小云,两位同班同学,却因一场误会而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小丽因身体抱恙,不得不暂时离开校园,在家中静养。而班里的同学们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着即将到来的期末考试。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小丽的一条消息在班级群里悄然出现:“你们是不是快考试啦,大家复习好辛苦哦。”这本是一句关切的话语,但在部分同学的眼中,却变成了冷嘲热讽的意味。不满的情绪迅速在群内蔓延,而小云更是将心中的厌恶之情,以不当的言论发到了朋友圈。
小丽看到后,心中五味杂陈,随即也发布了一条朋友圈进行反击,言辞间透露出要“挂人”的意图,并试图引导同学们孤立小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这样在朋友圈里悄然展开。
得知此事后,学校老师迅速介入,经过一番调解,小丽与小云最终握手言和。然而,这场风波并未就此平息。小丽的父亲,一位深爱着女儿的父亲,觉得自己必须为孩子讨个说法,于是将此事起诉至了法院。而小云的父亲,在收到诉状后,也毫不犹豫地提出了反诉。
面对双方家长情绪激动、互不相让的局面,我深知一纸判决并不能真正化解双方的矛盾,反而可能给孩子们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于是,我多次尝试进行“背靠背调解”,但双方家长的情绪却仍然冲突激烈,始终未能达成一致。为了解开双方家长的心结,把案件对孩子们的影响降到最低,我决定采取进一步的行动。我把双方家长约到了法庭,开展了一场长达2个小时的家庭教育指导。
在倾听了双方家长的意见后,我耐心地与他们沟通:“为人父母,我太能理解你们想保护孩子的心情了。但是,保护要有正确的方式方法。孩子们已经握手言和了,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放下心中的执念,听听孩子们的想法,让他们能够平安地回归到校园生活中去。这才是我们一起要想办法解决的事情啊。”
经过几轮的深入沟通,小丽的父亲流下了悔恨的泪水:“经法官,我不能再一意孤行了。我不能因为爱孩子,却害了孩子。我要向前看,为了孩子的未来着想。”
最终,双方家长握手言和,分别向法庭提交了撤诉申请书。他们解开了心中的“愁疙瘩”,孩子们也如愿以偿地回到了明亮的教室,继续着他们的学业。而家长们的生活,也重新步入了正轨,迎来了新的开始。
做基层普法宣传工作中的“有心人”
少年审判的时间长了,我意识到:“未审法官的工作就是这样,不仅需要多想一步,更需要多做一点。未审法官的工作也不仅仅在法庭,法庭之外更需用心耕耘。”
与家共育
我参与打造了北京互联网法院“首互未来”未成年人保护品牌建设,参与了全国法院首个线上家庭教育指导平台建设,通过平台实现了资源互联,为家长们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未成年人保护课程学习。该平台帮助家长们提升了自身的网络素养,并教会了家长们如何给孩子们设定“未成年人模式”,如何更好地引导孩子安全用网。该平台入选了北京法院家庭教育典型案例。
与校共育
这些年,依托法治副校长工作制度,我陆续走进10余所中小学开设网络法治素养课,推出“首互未来·e堂课”活动52期,已经深入北京全部16个区。在案件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偏远地区的孩子网络安全保护意识不足,为此我们还走进河北省山村小学、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等偏远地区的学校开展普法工作,进一步扩大辐射范围,普法受众万余人。“首互未来”未成年人保护机制入选了2024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首互未来育网络素养”获得了北京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提名奖。
北京互联网法院今年7月挂牌建设了“北京市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实践基地”“北京市学校‘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依托该基地,我们积极开展法治实践教育,先后接待了15所学校500余名师生到该院开展庭审观摩、模拟法庭、法律“剧本杀”等活动。
与社会共育
为了激发孩子们对网络素养普法活动的兴趣,我们积极创新普法形式,出版了《未成年网络保护指南》《首互未来案例漫画集》等图书,以案释法,取得广泛好评。我也会通过参加网络直播,参加电视节目等方式,面对面为群众答疑解惑。为了持续性的做好普法工作,我在“首互未来微课堂”普法栏目中担任“主播”,结合案例长期解读未成年法律保护热点问题。我们自行创作的微剧场、微漫画等系列普法宣传活动深入学校、家庭、社会,已经形成品牌效应,总观看量达300万次。
以法为依,以责立身。我们办的不仅仅是案件,更是孩子们的人生和祖国的未来。“司法为民”从来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一步步奋斗出来的承诺与成效。不忘来时路,方知向何行,我将以一颗追求公平正义的赤心,以公平与效率的目标,继续践行一名首都人民法官、少年审判法官的责任与担当。
供稿:北京互联网法院
编辑:刘宛月 刘宇航
审核:张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