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里的鱼

八卦 4730℃
《世说新语》里的鱼 - 陆剧吧

常言道“秋风起,鲈鱼肥”。

《世说新语》里有一个与鲈鱼相关的故事很有名:西晋文学家张翰是南方人,他曾来到当时的首都洛阳,在齐王司马冏的官府里担任东曹掾。后来有一天,张翰见秋风乍起,想起了老家吴中的菰菜羹和鲈鱼脍,便说:“人生在世,最难能可贵的就是顺应自己的内心,为何要跑到离家数千里的地方来追求浮名浮利呢?”

于是,张翰就辞职回家了。没过多久,司马冏便在八王之乱中败亡,他手下的两千多名党羽也没能幸免,而张翰因为已经辞官回家,所以逃过一劫。当时的人都认为:鲈鱼脍虽然好吃,但张翰辞官回家的主要原因是见机行事,趋吉避凶。

当然了,张翰辞官回家也能以想吃鲈鱼脍为原因,可见鲈鱼味美天下知。魏晋时期的人们喜欢吃鱼,吃的方式还是“脍”,即将鲜鱼切成片,蘸调料食用,就是现在人们说的生鱼片或者鱼生。

《世说新语》里还有一个吃生鱼片的故事:东晋名士张玄担任侍中时曾经乘船出使江陵,半路上见有个人提着半小筐活鱼在岸边,对着船上叫道:“我筐子里有点鱼,想请你们帮忙切成生鱼片。”张玄听了,就将船靠边让这个人上船来。

这人上船后,张玄问他叫啥,他自称刘遗民。张玄听了后非常高兴,因为这个刘遗民也是当时的名士啊,便想着和他多交流。不过,刘遗民知道了张玄是奉命出差的钦差后,热情就大为消减。吃完了生鱼片,刘遗民就迫不及待要走,还说:“刚才捉到这点鱼,想着您的船上一定有切鱼片的餐具,所以才来打扰的。”刘遗民是个隐士,知道张玄是官场中人,于是不愿和他过多地深谈了。

除了吃河鱼,那时候的人们还吃海鱼。东晋的晋孝武帝司马曜有一回和大臣虞啸父一起吃饭,酒过半巡,突然发问:“老虞啊,你说你在门下省,怎么从来也没见你献过什么东西上来?”虞啸父老家在江南,而且特别有钱,又靠近海边。他听了皇帝的话,以为老板是在向自己要礼物,赶紧回答说:“现在天热潮湿,还没法制作各种鱼干虾干,等过阵子干燥些,就能将这些好东西献给皇上。”孝武帝听了拍手大笑。

《世说新语》里还提到过,西晋的文学家刘宝年轻时经常去草泽打鱼。的确,鱼儿是大自然的馈赠,对于隐士们来说,他们可以乐得自在,在山水之间捕鱼而食,何况鱼肉也是改善伙食的一种好选择。所以,有些有钱的地主,还会选择自己用池塘养鱼。

比如东晋的权臣桓温家里就养了鱼。当时的名士郝隆名气很大,便想着投奔桓温,让自己的才华有一个展示的舞台,谁知道桓温就给他分配了一个“蛮府参军”的岗位。蛮府是当时负责少数民族事务的官署,至于参军,相当于参谋或者幕僚。

到了三月三日上巳节,桓温组织手下的员工们聚会,并提出了一个要求:参加聚会的人都得作诗,作不出的要罚酒三升。郝隆一开始没有作出来,被罚喝了酒。喝完之后,他看见桓温池子里的鱼,突然灵机一动,趁着酒意,提起笔来写了一句:“娵隅(jūyú)跃清池。”在场的领导和同事看了这句话都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郝隆写的什么。

于是桓温便问他:“娵隅是什么东西?”郝隆回答:“蛮语里就把鱼称为‘娵隅’啊。”桓温说:“你作诗用什么蛮语嘛!大家都看不懂。”郝隆回复说:“我辛辛苦苦、不远千里地来投奔您,才当了个蛮府参军,哪能不说蛮语呢!”

不过,当时的普通人要想常常吃到鱼肉也并不容易。比如,晋代名士王承在东海郡主政的时候,手下有个小吏偷了他池塘里养的鱼,主簿知道了后便要追查这件事。王承却说:“当年文王的狩猎场都与老百姓们共享,这区区几条鱼有什么好吝啬的。”毕竟,小吏来偷鱼,肯定是因为兵荒马乱吃不上饭所致。

正是因为鱼肉也难得,所以人们吃不完的鱼往往会腌制起来保存。晋代的将领陶侃年轻时曾在一个小县城里做过监管鱼梁的小吏。“鱼梁”是当时捕鱼的一种筑堰设施。有一天,陶侃为了孝敬母亲,便送了一罐腌鱼回家。

她母亲见了,感觉不是滋味,便将腌鱼原封不动地退了回去,而且还写了一封信责备他:“你现在管渔业,那你这罐腌鱼是不是公家的东西?你现在还是个小吏就敢拿公家的东西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让我更加担忧啊。”

陶侃出身贫寒,然而,他的母亲却公私分明,坚决不贪小便宜。最终,出身底层的陶侃打破士族大家的垄断,在晚年时位极人臣,并且在乱世之中得以全身而退。不得不说,陶侃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母亲的言传身教是功不可没的。

标签: 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