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娱乐头条 1699℃

“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 陆剧吧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人物:王晋康 

“金熊猫”动画片单元评委、著名科幻作家、北京元宇科幻未来技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任

8月27日,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未来之夜——让科技之光点亮网络文明”网络互动引导活动在电子科技大学举行。作为华语科幻作家中的佼佼者,王晋康是受邀嘉宾之一。

1948年出生于河南南阳的王晋康,自1993年发表处女作《亚当回归》,即获当年度中国科幻银河奖,此后15次荣获该奖项。迄今已发表短篇小说近百篇,出版长篇小说20余部,代表作有长篇小说《类人》《蚁生》《十字》《与吾同在》,短篇小说集《替天行道》《最后的爱情》《生命之歌》《七重外壳》《豹》等。王晋康的科幻作品有扎实的科学功底、深厚的哲学思想、气势宏大的想象,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广受读者欢迎,成为国内科幻作家中杰出代表人物, 被誉为“中国科幻的思想者”,与刘慈欣、韩松、何夕被并称“科幻四杰”。

科幻犹如“踮着脚尖使劲仰头看,能看多远算多远”

王晋康的科幻作品突破类型文学的限制,具备纯文学特性,得到主流文坛的关注。2019年5月,王晋康的长篇科幻小说《宇宙晶卵》发表于《人民文学》,这是创刊70年的《人民文学》第一次刊发科幻长篇小说。也是在2019年,王晋康获得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之“终身成就奖”,颁奖词中写道:“他是中国科幻的擎天巨擘,标志了一个科幻巨变的时代的到来。他用如椽巨笔构建中国科幻的雄浑大地,谱写关于人类、自然与宇宙的生命之歌,并在奇幻的想象之上,赋予其深刻的人文内涵。他是中国科幻的思想者,也是所有科幻作家的榜样。” 2024年3月29日,世界科幻领域的国际最高奖项之一“2024雨果奖”公布入围名单。王晋康凭借经典作品《水星播种》入围,受到广泛关注。2024年8月,纯文学杂志《中国作家》杂志刊发王晋康的科幻长篇《行歌三叠》。

“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 陆剧吧

2019年,王晋康(右)与杨潇一起在成都获中国科幻银河奖之“终身成就奖”(图片由主办方提供)

在科幻身份之外,王晋康是一名高级工程师。求学年代的王晋康,是一个标准理工男,没想过要在文学尤其是科幻文学上发展。大学学工科的他,毕业后成为一名机械制造设计工程师。他进入科幻文坛是纯粹偶然的原因——幼子让他讲睡前故事。他就现编了一个科幻故事,得到儿子喜欢。恰好赶上一个假期,有闲暇时间,王晋康就把这个口头科幻故事变成了文字,在地摊上看见《科幻世界》杂志,便抄了杂志社地址寄过去,从此走上科幻文学之路。

王晋康说,自己虽然因偶然因素闯入科幻文坛,但偶然中也有必然。因为他虽然是“理工男”,但打小对文学很热爱,而且在大学期间读了大量的英美现代文学和俄罗斯文学,还曾认真地进行文学写作练笔,这些都为他日后走上写作之路做了准备。另外一点必然因素是他对大自然的喜爱和敬畏,“大自然天然有深层的机理,非常简洁、优美、普适,会让我们由衷产生虔诚的敬畏感。”他所无意间闯入的科幻文学圈,则正好将王晋康对文学的喜爱和对科学的敬畏(包括科技知识储备)完美结合起来。

“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 陆剧吧

王晋康作品

比起其他类别的文学形式,科幻小说侧重面向未知和未来,对人类即将面临的现实进行预判,对即将作出的选择发出预警,并直接呈现选择之后的各种后果,由此表达人的忧思与期盼。在自己的作品中,王晋康始终关注着人类的科学技术发展。在他的笔下,既有对未来科技发展的展望,也有对科技异化的警觉。对于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王晋康曾提到一个很形象的说法,“科幻作家有一个特点,就是爱踮着脚尖往前看。写科幻必须有一定广度的知识积累,但这些知识不用太深,以此做一个垫脚的砖就够了。我们站在砖头上,踮着脚尖使劲仰头看,能看多远算多远。而很多深度钻研的科学家可能忘了抬头仰望。这可以算作科幻的行业本能和优势所在吧。”

“网络也像实体社会一样,需要精细有序的管理”

8月26日,在王晋康坐高铁来到成都的路上,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到王晋康。

“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 陆剧吧

王晋康(图片由本人提供)

封面新闻:科幻与科技密不可分,您的科幻作品给很多科技界人士带来启发。您如何看待互联网科技对人类带来的益处?在您看来,人类在更好驾驭互联网科技的积极力量时,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王晋康:我一向把互联网科技看作泛人工智能的一部分。它带来的好处就不用说了,此前数千年的科技进步都是对人类“体能”上的扩延,而泛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扩延。它是堪比人类用火那样的世纪性突破。它已经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变革,而后续的变革会更深刻。但它的发展已隐然有失控的迹象,这是需要警惕的。

封面新闻:这一次来成都参加2024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出席跟网络科技、文明相关的活动,您如何理解“网络文明”这个概念?

王晋康作品

人工智能创作文学经典的前提是它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

封面新闻:这次大会的一个分论坛将会讨论人工智能。人工智能这两年的发展,已经强力渗透到人类的写作当中,从一开始的应用型文章,开始到创作型的文章,甚至包括小说、剧本、论文。您如何看待这种状况?

王晋康:写作仅仅是人工智能很小的一个应用。从长远说,它能写出人类作家的任何作品,但有一个前提——它应该能生活在人类社会中,有鲜活的第一手的生活经历,否则它就创作不出文学经典。

封面新闻:在您个人的观察、预测和判断中,中国的科幻文学创作,下一个爆点会在哪个领域?有不少人说,很可能是跟互联网科技相关,您如何看这样的观点?

王晋康:没错,互联网科技会是科幻创作的下一个爆点,但还是把“互联网科技”扩大为“泛人工智能”更合适。因为人工智能已经在变革和重塑人类本身,这个领域的深度广度是其他任何题材(如太空题材、环保题材)都无法相比的。

封面新闻:在您看来,互联网技术与科幻文学之间是怎样互相影响的关系?随着互联网技术不断迭代发展并且渗透到人的生活工作之中,科幻文学会不会因此有大的变化?

王晋康:眼下最现实的一个小影响就是:如何在文学评奖中排除大模型写作的干扰,就像体育比赛中要排除兴奋剂的干扰。刘慈欣曾开玩笑,说我们这一代科幻作家很幸运的,因为我们是不被怀疑“清白”的最后一代作家。

科普与科幻有相同之处,就是做科学的激情吹鼓手

封面新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科幻作家写出优秀的作品是不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想要在科幻创作上有所突破的青年作者,您有什么建议?

王晋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便利了科幻创作,主要是开阔了作者视野,还提供了惊人丰富的信息。我至今记得,当我第一次在网上搜索到某个特定的、准确的信息时,那叫一个爽!从此之后,我在阅读中所做的大量摘抄卡片基本上被淘汰了。但凡事有利有弊,互联网的昌盛也让知识碎片化,让作者的时间碎片化,不利于作者深入的思考。年轻作者在尽情享受互联网便利时,也要在心灵上与它保持一定的距离。

封面新闻:作为中国科普作协科幻创作研究基地主任,您对科普的价值和意义,有怎样的看法?

王晋康:科普科幻是一对同盟军,都是功德无量的工作。科普与科幻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做科学的激情的吹鼓手;二者也有不同,那就是科普把传播知识的正确与否放在第一位。确实,国内科普能火出圈的不多,但也出现了像曹天元的《量子史话》、王立铭的《上帝的手术刀》等优秀作品,相信以后会有更多优秀的科普作品。

“中国科幻思想者”王晋康:泛人工智能是科幻创作下一个爆点|封面专访 - 陆剧吧

标签: 娱乐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