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社曾对2006名18~35周岁人群进行调查,约90.6%的人表示家长曾对自己,有过言语上的打压式教育。
《二十不惑2》播出后,“梁爽爸爸”又火了,与之前“唠叨”相比,第二季中的梁爸爸发“打压式教育”更让人窒息。
学生时代常听老师和家长讲的一句话:“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是为了不让孩子变得自大、容易自满。
因此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时,非但不夸奖,反而不断打压孩子,以为这样能起到激励的作用,实际上大多数孩子在打压式教育中苦不堪言。
“打压式教育”有多窒息?梁爽爸爸的教育方式惹争议
热播的《二十不惑2》,引起争议的梁爽爸爸让许多人被气到了。句句话看似在教育,但句句离不开打压。
原本他是来家中陪梁爽的,但看到女儿在做直播后,却处处批评和否认。
他先是觉得梁爽卖货的态度不好,应该秉着“顾客就是上帝”的态度,去为别人服务。梁爽反驳表示不能用过去的事情说事,爸爸却批评梁爽“飘了”。
面对女儿的事业和梦想,梁爸爸断言如果是这个态度就去改行吧,早晚要有一天还会“跌下来”。
或许梁爽是个爱顶嘴的人,但梁爸爸的“打压式教育”也有不妥之处。
这不仅是电视剧的剧情效果,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孩子正在经历父母的“打压”教育,甚至比梁爽爸爸更严重一些。
家长采用打压式教育,得到理想教育结果的概率比较低
打压式教育虽没有肢体上的暴力,却是以贬低、挖苦和否认孩子,把孩子和别人比较等方式,对孩子造成伤害。
生活中有许多梁爽爸爸同款家长,在他们身边长大的孩子,往往是什么感受?
父母对孩子进行打压式教育,希望能让孩子心态谦虚,在“语言刺激”下变得上进。却没想到,过度打击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适得其反。
调查显示,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变得谦虚、不骄不躁的人,仅占11%左右,受到警醒追求进步的人,约有29.3%。
可见,家长最后得到了理想教育结果的概率比较低,其余的人,都是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受到了或大或小的“伤害”。
家长常用的“打压式教育”,为何会让孩子感到窒息?
家长有时真的很奇怪,他们希望孩子开心,却喜欢在孩子得意时泼冷水。
例如,孩子放学后,拿着100分的卷子高兴地和爸爸妈妈分享喜悦,结果家长一开口却说“别高雄太早,你看xxx每次都考100分”。
超过半数的孩子,在父母的打压式教育中变得不自信
父母本是想激励孩子,但当孩子做什么都得不到夸奖,连未来也被家长否定了,他们反而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约59.7%的孩子经历了打压式教育后,做每件事情都不自信,从学习蔓延到工作和生活中,做什么都畏畏缩缩不敢尝试。
家长本想让孩子更努力,却换来孩子的自暴自弃
当孩子经常被家长用一种形容词贴上标签,无论好坏,他都会做出自我印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与家长的形容一致,这一现象被称为“标签效应。
原本孩子很努力,只是进步得慢一些,获得的成就小一些,却被家长形容得一无是处。
慢慢地他会觉得,反正我怎么做都是错的,怎样努力都得不到爸爸妈妈认可,干脆就活成他们形容的样子,变得叛逆、自暴自弃。
“打压式教育”,不知不觉中打压了亲情
打压式教育不仅存在于低龄儿童之间,往往持续到孩子大学毕业,少数父母这一辈子都在对后代进行打压式教育。
父母是为了教育孩子,但被打压的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被嫌弃、被否定,从一开始的失落听话,渐渐变得反感,间接影响了亲子关系。
梁爽和爸爸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爸爸越是打击梁爽,梁爽越是想反抗,看见孩子反抗,爸爸就打击得越来越狠,父女俩互不相让两败俱伤。
这种教育方式还有另一个形容词——刀子嘴豆腐心。很多家长即使心里很认可孩子,也不会轻易说出夸奖的话。
可真相是,正确的夸奖教育,效果赛过打压式教育。不仅会使孩子进步,家庭氛围和亲子感情会更好。
用夸奖代替“打压式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才更有意义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梁爽爸爸同款家长,能够跟梁爽产生共情的人,多半有过被打压的经历。家长学会正确地夸奖,不仅自己感到轻松,孩子也更容易接受偶。
夸成绩时,着重表扬态度和付出
孩子考得好了别泼冷水,但也不能笼统地夸孩子真棒、真厉害。
而是要孩子知道,回报是通过努力换来的,夸孩子为了这件事认真努力的态度,落到具体的细节上。
夸创意和想法时,讲清利弊
孩子的思想比家长天马行空,通常想一些奇怪的事,很难去实现甚至有危险。
家长不能直接否定“你这样想是不对的”,讽刺孩子的脑子“有问题”,不妨问问孩子为何会想到这个创意,夸他善于思考和研究。
同时,跟孩子一起讨论他这个创意的利弊,帮助孩子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既可以帮助孩子避开危险和不良影响,又不会打消孩子的分享和创造欲。
糖果妈妈心里话:
在孩子心中,外人再华丽的夸奖,也不如家长发自内心的肯定。想让孩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就朝着那个方向去夸他、引导他,而不是说反话不断打压。
【今日话题】你身边有没有喜欢对孩子进行“打压式教育”的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