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發稿,上映12天的《抓娃娃》票房邁過20億大關,片方分賬達到7.1億,賺得盆滿缽滿。
業界盛傳《抓娃娃》製作成本高達3億,但看過的觀眾心裡有數,電影一沒有大場面二沒有燒錢很多的特效鏡頭,拍攝周期不長,真給導演3億,想花完都難。
當然,當下電影行業的玩法已經變了,以同樣不是大製作的《紅毯先生》為例,出品方給出的製作明細表顯示,電影製作成本高達2.6億,其中劉德華拿走6000萬,導演拿走2400萬,加上雜七雜八的費用,就加到了2.6億。《抓娃娃》集結了沈騰和馬麗這對「王炸」,如果算上閆非、彭大魔的導演費,製作成本能加到這麼高也不是不可能。那麼擠掉水分,姑且算電影2.5億成本,那麼目前電影盈利金額已經達到4.5億,接下來賣的每一張票,背後的資本方都是純賺。
這麼大的項目,決定有龐大的資本盤,背後有10家出品方和11家聯合出品方,《抓娃娃》票房有望達到37億,屆時分賬票房會超過14億,這22家出品方瓜分超過10億利潤,這是一場盛大的資本狂歡,現在就可以準備開香檳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資本狂歡里,最大獲利方是導演閆非和彭大魔。
打造出「西虹市」宇宙的閆非和彭大魔,已經不再需要依靠開心麻花這棵大樹乘涼,所以《抓娃娃》這個項目,二人成立的西虹市影視獨當一面,操盤項目,而開心麻花被放在了比較次要的位置——出品方的第四位。第二和第三為萬達影視和貓眼。
這個排位用意頗深,萬達除了是老牌大公司,掌握全國最大院線外,目前掌舵的陳祉希也是非常厲害的製片人,決定了萬達能給《抓娃娃》帶來很大幫助;貓眼不用過多介紹,掌握網路購票的半壁江山,而且在發行和宣傳兩個領域都非常厲害。
而縱觀《抓娃娃》二十多家出品公司,不誇張的說,頭部大公司悉數入局,中影、聯瑞、儒意、阿里巴巴,就連新麗、橫店、騰訊這些大公司都只能在聯合出品里待著。
現在再來說,為啥最大獲利方是兩位導演?
答案很簡單,首先,依照目前行業的主流玩法,一個項目拿到市場上籌集資金,支付製作費和片酬、導演費等,這意味著先不論票房好壞,閆非彭大魔先將編劇費和導演費拿到手了,基於之前的電影票房非常成功,兩個人的酬勞不會低,但投資方們認,因為在西虹市宇宙里,「沈馬組合」加持,投再多的錢也不怕,肯定能賺回來。
其次,作為操盤這個項目的人,後面跟著近20家大公司,電影還沒上映,相信西虹市影視就已經收回投資了,而且作為出品方第一位,未來票房盈利分紅也能拿大頭,所以兩位導演是最大獲利方。
接下來很簡單了,各大出品方排排隊吃果果,未來依照投資份額瓜分很可能超過10億的票房利潤。而這些公司中,目前已經有公司賺了差不多9個億了。
這家公司就是港股上市的貓眼娛樂,《抓娃娃》登陸大銀幕,貓眼娛樂股價應聲上漲,粗略統計,幾天時間已經漲了差不多10%,而貓眼娛樂總市值97.19億,可不是相當於賺了9億?目前貓眼娛樂股價8.39港元,摩根士丹利給出的目標價達到11.6港元,說明在《抓娃娃》上映期間,股價有望繼續攀升。
由此可見,在老百姓眼裡電影導演和明星們已經非常掙錢了,但是在《抓娃娃》這個資本盤裡,拿片酬、拿導演費其實都算是辛苦錢、小錢,背後的這些資本方賺的更多、更輕鬆,但到了上市公司層面就更厲害了,在上市公司眼裡,電影票房的意義,更多是可以助推股價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