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要報警了!
有沒有人能管管這群古裝劇的妝造團隊啊?
之前清一色的「超絕一字眉+死亡假睫毛+驚天大卧蠶」就不說了。
好不容易從讓人齣戲的韓式審美里逃過一劫。
好傢夥,《大夢歸離》一上線,女配張淼怡的妝造…
重生之我在古代當美妝博主?
不光如此,最近熱映的《珠簾玉幕》女主妝造也被網友瘋狂吐槽:
「八字劉海、微黃髮色、旗袍服飾實在太過現代。」
主創團隊們就不能認真研讀下古人的妝造再吃流量?
明明我們老祖宗們審美理念超前,妝容樣式繁多,有不少妝面還獨具美感。
今天羊就好好嘮嘮那些精彩的古人妝面!
秦漢:眉形各異
早至秦朝時,女子化妝就已經有底妝、腮紅、眉筆、口紅的概念了。
在彩妝這條路上,老祖宗們也很大膽。
她們喜好濃艷的色彩感,妝容以橘色系、紅色係為主,講究「紅妝翠眉」。
《中國妝容之美》
不過話說回來,說是喜愛綠色的眉毛,也可能是沒得選。
那時的畫眉材料由銅青、銅綠、石青、石綠這類礦物碾磨混合做成,畫出來就是翠眉。
圖源@小米隨便寫
她們用硫化汞、少量氧化鐵和粘土製成硃砂,跟水混合變成口紅。
用糧食碾成的米麵粉、糊狀的鉛粉來敷粉,將紅花製作成胭脂,塗抹在顴骨,便成了紅妝。
紅妝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白粉敷面、猩紅眼妝」。
劇照《大秦賦》
漢承秦俗,妝容風格和秦朝有相似之處,不過漢代女子開創了更多樣式的眉妝。
八字眉眉尾低垂,給人一種弱柳扶風、惹人垂憐的感覺。
《妝台記》中有記載:「漢武帝,令宮人掃八字眉」。
圖源@采伊子
屈原在《離騷》中提過「眾女嫉余之蛾眉兮」。
畫蛾眉會讓女子看起來溫柔典雅。
圖源@古月照今人
不過越描越細長,蛾眉就變成了廣眉。
有的眉毛一邊能拉到太陽穴,有半個腦門那麼長。
馬王堆出圖的女傭都畫著廣眉
漢桓帝時期還流行起一種充滿病態美的「愁眉啼妝」。
愁眉比八字眉更曲折,看著喪氣十足,啼妝是把眼睛下的粉擦得薄一些,好像哭過了一樣。
如此一來,苦相感反而給女子平添了楚楚可憐、小鳥依人的味道。
《中國妝容之美》
這一時代的女子還會折腰步、齲齒笑:走路的時候做出雙腳承受不了下身的樣子,笑的時候不敢大聲笑,想像自己牙齒痛。
魏晉南北朝:開放大膽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民族大分裂大融合,精神自由解放,妝容也變得百花齊放。
出現了額黃妝、斜紅妝、壽陽妝、黃眉墨妝、紫妝、徐妃半面妝等多種新奇樣式的妝容。
額黃妝:佛教廣泛傳播,女性從塗金的佛像上受到啟發,取黃色顏料塗抹於額頭。
溫庭筠在《照影曲》中寫到「黃印額山輕為塵,翠鱗紅樨俱含頻。」
「額山」指的就是黃顏料塗厚了,在額頭堆的像座小山。
圖源@一簡jane
外國團隊在拍攝《花木蘭》時,老實還原「對鏡貼黃花」就行了。
非要在額黃妝的基礎上堆砌各種妝容,結果把劉亦菲畫的一言難盡…
劇照《花木蘭》
給媒婆畫的妝也一樣,在斜紅妝的基礎上過於放飛,效果很難評。
劇照《花木蘭》
斜紅妝:女子用硃砂、胭脂等紅色膏料在面頰和鬢眉之間畫上像月牙一樣的圖案。
有的還會故意描成殘破狀,看著像眼角有兩道傷疤血痕未乾。
聽著有點瘮人,但畫在臉上卻能突出女子嬌憨可愛的一面,就很漂亮啊!
河南衛視《唐宮夜宴》
它的來源據說是,有個叫薛夜來的妃子去找挑燈夜讀的曹魏文帝曹丕。
由於燈火昏暗,她不小心撞上四周的水晶屏風血流不止,後來臉上留下有如新月的疤痕。
因為傷口如「曉霞將散」別具美感,薛夜來反而更受文帝寵幸,於是女子們爭相效仿。
「斜紅妝」也稱作「曉霞妝」,大部分古畫中,斜紅妝這道括弧都是向外的,但也有一些括弧朝內
和斜紅妝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梅花妝,也叫落梅妝。
因為這個妝容來源於起源於南北朝時期的壽陽公主,所以也稱為壽陽妝。
有一天她在殿前睡覺,梅樹上落下一朵梅花粘在她額頭上,怎麼都揭不下來。
直到三天之後,梅花才被清洗下來,但公主額上卻留下了五個花瓣的印記。
宮中女子見狀也紛紛效仿,剪梅花貼於額頭。
這款妝容到了唐朝武則天時期,因為上官婉兒再度興起,據說她將花鈿畫成梅花形狀,是為了掩飾額上的傷。
《中國妝容之美》
在眾多迎合男性審美的妝容中,有一款倒是別具一格——徐妃半面妝。
徐昭佩嫁給南朝梁元帝蕭繹為妃,因姿色不佳被冷落,兩三年才被寵幸一次。
這位姐也挺硬氣,知道蕭繹有隻眼睛是瞎的,每次他要來,她化妝只化半張臉,諷刺拉滿,給人皇帝氣夠嗆。
《中國妝容之美》
我們現在經常說「半老徐娘,風韻猶存」,徐娘指的就是她。
當初她給皇帝戴綠帽子,和他的隨從暨季江私通,暨季江感嘆:「徐娘雖老仍尚多情」。
唐朝:華麗精巧
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繼隋朝後的大一統中原王朝,貞觀之治為盛唐奠定了基礎。
這一時期經濟文化大繁榮,百姓們安居樂業,生活水平變高。
審美以豐腴為美,女子妝容風格也變得輕巧纖麗。
她們常畫桃花妝,追求臉部勻稱白皙,眉毛細長配上花鈿,妝面簡單幹凈。
《夢華錄》中花魁造型畫的就是桃花妝
到了武則天時代,女帝來臨,妝容就開始變得狂放大膽起來。
又粗又濃的眉毛開始流行,兩頰斜紅塗抹更濃重的胭脂,額上花鈿樣式也變得更複雜艷麗。
酒暈妝就是典型代表,氛圍感妝容理念領先現在的美妝博主幾百年!
整個面頰塗抹胭脂,眼部、耳部也塗抹胭脂,放眼望去,整張臉氣血感十足。
「酒暈妝」有點像「桃花妝」的升級版,妝面加濃、加厚
《長安十二時辰》不僅還原了這種妝容,還在女演員酒窩處加了紅點點。
兩側嘴角這種紅點點稱為面靨,《說文解字》里解釋說:「靨,頰輔也」。
關於這種妝飾的起源,有一種說法是:
後宮嬪妃來了例假不能侍寢,又不能明確告知皇帝自己拒絕寵幸時,便會在臉蛋兩側點兩個點,女史看到了就不會安排侍寢。
後來面靨傳到民間,才慢慢變成一種妝飾。
出土的唐代陶俑畫著花鈿、斜紅、妝靨
時局安穩,昌盛繁榮,女子們還會精心描摹面靨,畫上華麗又精巧的圖案。
《中國妝束:大唐女兒行》左丘萌著,末春繪
到了唐中期,安史之亂後家國動蕩,唐朝由盛轉衰。
出現了啼妝、時世妝、血暈妝、險妝…等「把情緒化在臉上」的妝容。
當時漢人和胡人之間的文化交流頻繁,受胡妝影響開始在口紅中加入黑色染料。
時世妝:通常畫八字眉,最突出特點是女子不塗口紅,而塗口黑。
《唐詭2》里所說的烏膏就是這種特色口脂
白居易在《時世妝·儆戎也》中寫到:「烏膏注唇唇似泥,雙眉畫作八字低」。
他吐槽這種妝容不好看,嘴上烏黑一坨好像糊了泥巴。
《中國妝容之美》
血暈妝比時世妝更多了幾分詭譎。
女子在眼周畫上紅色的橫道,看起來臉就像被劃傷一樣,有種血淋淋的感覺…
圖源@錦笙
險妝則充滿著哥特式風格,有一種怪誕的美。
女子將眉毛全剃光,額前的頭髮也要剃凈,讓髮際線上移,然後在額頭上另化眉妝。
圖源@拾柒
電影《狄仁傑》給女演員畫了險妝,眉毛有纖長和短粗的樣式。
但時間線上錯了,武則天處於初唐到盛唐的過渡期,險妝是中晚唐時期的妝容。
宋代:清秀典雅
宋代儒學復興,程朱理學興起,講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秀自然美。
民間女子多素雅薄妝,堪稱「白開水妝容」鼻祖。
從宋宣祖後和宋真宗後的坐像,能看出宮廷女子面部妝容也比較簡單。
右圖宋真宗後臉上那層紫色的東西到底是什麼現在還有爭議,有說是紫粉塗抹的妝容,有說是貼了紫紗,因為當時有人會用薄紗貼在臉上,讓皺紋看不出來
到了宋中期,取材自然、潔白無瑕的珍珠深受喜愛素雅的宋朝人喜愛,珍珠花鈿妝開始流行起來。
宋仁宗後的坐像頭戴九龍花釵冠,面貼九顆大珍珠,珍珠耳墜也是九顆。
一般用三種東西貼珍珠:糧食熬制的漿糊、動物皮革或骨頭熬制的明膠、魚膠或者松柏的樹脂
珍珠一般貼在花鈿、面靨、斜紅處,能從視覺上改善面部比例,起到「瘦臉」的效果,老祖宗真是相當超前。
宋後期,貼珠位置不變,只是數量有所減少。
宋光宗後的坐像中面部珍珠數量大為減少,大珍珠也換成了小珍珠。
古裝劇《墨雨雲間》、《清平樂》里畫的都是這款珍珠花鈿妝。
珍珠顆數越多,越證明女子地位尊貴
用不起珍珠的民間女子,也有自己的辦法,她們會把魚骨打磨成光滑的「魚石」。
將魚石作為花鈿來使用,再剪下黑光紙來裝飾酒窩,便是屬於她們的妝容——魚媚子妝。
《中國國家地理》
到了南宋時期開始流行起三白妝,於額頭、下巴、鼻樑三處重點塗白。
和現在強調的「高光」差不多,能讓人的五官顯得更加立體。
宋代《四美圖》、南宋《聽阮圖》
第二十三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上海歌舞團表演原創舞劇《李清照》時,畫的都是三白妝。
明清:保守含蓄
明代受「存天理滅人慾」的程朱理學影響,女性要恪守貞潔觀念,在裝扮上也變得有所收斂。
她們的面妝承襲了宋時期的珍珠妝和三白妝,只不過化的更簡單、樸素。
明代唐寅《王蜀宮妓圖》
面妝簡單,女子便把裝扮的重點放在了盤起的髮髻上。
她們編起了牡丹頭、鵝膽心髻、挑心髻等多種髮型款式,並佩戴上繁複的頭飾。
《脂粉春秋 中國歷代妝飾》
之後清兵入關,清朝取代明朝。
滿清文化以男權為尊,女子依附於男子,妝面要求古典含蓄。
於是「曲眉細眼」成了主流,柳葉眉+點絳唇,看起來惹人憐愛。
點絳唇有點像現在的咬唇妝,口脂上嘴唇不塗,下嘴唇只塗裡面,外面不塗。
《延禧攻略》里多位妃子基本上都化的這種唇妝。
看似簡單的妝容,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特定時代的文化思潮和社會背景,也是觀眾了解歷史的重要渠道。
古典妝容中蘊含著奼紫嫣紅的美,放在如今泛濫成災的古裝劇里,統統變成了「超絕假睫毛+韓式一字眉」。
難怪經常有觀眾吐槽,布景再還原、頭飾再繁複看著也容易齣戲。
拋開架空歷史的玄幻仙俠小說不論,那些有明確時代背景、有史實可借鑒的古裝劇,能不能少一點糊弄,多下些功夫。
把服道化的基礎關過了,給觀眾喂點細糠啊?
主角們頂著格格不入的現代妝容、跨越時空的妝面樣式,怎麼讓大家沉浸式代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