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電視劇不愛叫《XX傳》了
近期兩部關注度較高的劇《玫瑰的故事》《墨雨雲間》,名字都新奇又「抽象」。而以前,網友甚至總結出了國產劇的起名「套路」:「一個女人的故事叫《xx傳》,一男一女叫《xx行》,兩個男人叫《xx令》。」雖然如此總結是「簡單粗暴」了點,不過這也反映出,傳、記、令等字眼在影視劇名里出現的頻率實在是有點高。比如鹿晗主演的《擇天記》、楊紫主演的《承歡記》以及古裝美食劇《珍饈記》就都是「記家軍」。圖源:微博@顏心記 @電視劇擇天記 @電視劇承歡記 @網劇珍饈記當然,說起「撞臉大戶」還得是《xx傳》,除了「電子榨菜」《甄嬛傳》外,《如懿傳》《羋月傳》《楚喬傳》《芸汐傳》《皓鑭傳》《雲襄傳》等數十部電視劇也都是同樣的起名風格。圖源:微博@甄嬛傳官微 @電視劇如懿傳 @羋月傳官微 @電視劇楚喬傳「令」也是近幾年影視劇名里的常客,比如火爆全網的雙男主劇《陳情令》《山河令》,陳坤、周迅主演的《侍神令》,以及今年年初的《花間令》。圖源:微博@陳情令官微 @山河令官微 @電影侍神令 @花間令官微除此之外,以《xx行》《xx者》《xx賦》為名的影視劇也是有一籮筐,「撞劇名」成了家常便飯。這不禁讓人想問:為啥那麼多影視劇的名字里都有傳、記、賦等字?為什麼現在的熱播劇,又不叫《xx傳》了?雖說部分電視劇名的「查重率」有些高,但說實話,這些名字倒也真不是亂起的。明朝文人徐師曾在《文體明辨》中說:「按字書云:『傳者,傳也,紀載事迹以傳於後世也。』自漢司馬遷作《史記》,創為『列傳』,以紀一人之始終。」也就是說,記載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可以用「傳」字命名,典型代表就是《史記》里的七十篇列傳。此外,一些以演述歷史和人物故事為主的虛構傳奇小說、筆記小說也可以叫《xx傳》,比如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而那些起名為《xx傳》的電視劇大多也是借鑒了「傳」字的這兩種用法。講述甄嬛從不諳世事的閨閣少女成長為皇太后的故事是《甄嬛傳》,講述如懿愛情歷程的故事則是《如懿傳》。至於《楚喬傳》《羋月傳》,這些劇的劇情也都圍繞女主本人的成長曆程展開,這類電視劇叫《xx傳》並無不妥。再說《顏心記》《擇天記》等劇名中的「記」,它同樣是一種文體名,多指「記事狀物之文」。對此,《文體明辨》里解釋說「其文以敘事為主,後人不知其體,顧以議論雜之」。這類文章的內容以記敘人生百事、亭台山水、書畫雜物為主,融記敘、議論、抒情於一體,是古文家運用最廣泛的一種文體,這其中最典型的應該要數人們耳熟能詳的《西遊記》了。放在影視劇里,以「記」為名的作品也多是在記敘某段故事。例如,新近播出的《顏心記》就講述了越江郡王江心白(羅雲熙 飾)和女游醫顏南星(宋軼 飾)共同探案的過程,鹿晗的《擇天記》則是以陳長生為首的主角團「逆天改命」的歷練故事為主線,都比較符合「記」的特點。以古典文學文體為名的還有各種《xx賦》,比如近幾年的《上陽賦》《大秦賦》等。關於「賦」,劉勰的《文心雕龍·詮賦》里解釋為「詩有六義,其二曰賦。賦者,鋪也;鋪采文,體物寫志也」。它的主要特點就是鋪陳肆意、誇飾渲染。同樣的,那些以「賦」為名的電視劇也有這些特質。就以上述兩部劇為例,《大秦賦》以秦國一統天下的霸業為主線,《上陽賦》的底色則是門閥權斗、氏族爭端。題材宏大,劇情豐滿,畫面也都是雍容華貴,古樸大氣的風格。接下來就是影視劇名里的另一大「巨頭」《xx行》了。不僅有《雪中悍刀行》和尚未播出的《皓衣行》《青簪行》等單純以「行」字結尾的劇名,還有《長歌行》《月歌行》《驪歌行》等眾多「歌行」體,簡直是「行行重行行」。圖源:微博@皓衣行官微 @電視劇青簪行 @電視劇長歌行 和前面的「傳」「記」不同,「行」是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徐師曾的《詩體明辨》中將「歌」「行」及「歌行」解釋為:「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簡而言之,詩歌中重抒情的被稱為「歌」,重敘事的被稱為「行」,若二者並重則是「歌行」。白居易的《長恨歌》《琵琶行》就是典型的例子。而那些以「行」為名的電視劇雖然在形式上和詩歌兩模兩樣,但看在主要內容都是敘事的份兒上,用歌也無可厚非。除此之外,影視劇名的常客還有「令」,日常生活中,這個字一般有指示、命令之意。而《xx令》之類的電視劇里,一般也有一件具有號令作用的事物作為線索,並以此命名。比如,在電視劇《陳情令》里,主角魏無羨就擁有一支可以「號令萬鬼」的笛子「陳情」;《山河令》的原著《天涯客》中,也有三塊聚在一起可號令天下群雄的信物「山河令」;到了陳坤、周迅的《侍神令》里,則把陰陽師和小妖之間「生死與共、永不背叛」的契約稱作「侍神令」。「令」還有詞調、曲調的含義,像是我國古代花間派詞人所創作的詞令也被叫做「花間令」。巧合的是,今年年初就有一部劇名為《花間令》。不過,有人猜測這個「花間令」是起源於一個「花間為令」的典故。這部劇男主的歷史原型就是那位好看到「擲果盈車」的潘安,他在做河陽縣令時,為當地栽滿桃花,甚得百姓愛戴,後世就用「花間為令」(在花叢中做縣令)來讚歎地方官的政績。總結一下,用在電視劇里,劇情圍繞一位主角展開的基本都能叫《xx傳》,要是講一對小情侶或一群人的故事則可以是《xx記》,想要再帶點復古韻味就用《xx行》,故事背景很宏大的乾脆就叫《xx賦》,以劇中某事、物為故事主線索等則可以選擇《xx令》。當然,這幾類起名套路之間的界限也並沒有那麼清晰,像是《擇天記》改名叫《陳長生傳》也未嘗不可,這就看製作方的偏好了。那麼,既然上述字眼的「撞名率」如此之高,為啥製作方還要這麼起名?近幾年,趁著媒介融合的東風,許多小說、漫畫被搬上了大銀幕,這些自帶流量的改編劇在我國的電視劇市場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而流瀲紫的《後宮·甄嬛傳》《後宮·如懿傳》、亦舒的《承歡記》、貓膩的《擇天記》、烽火戲諸侯的《雪中悍刀行》、夏達的漫畫《長歌行》等一大批優秀作品在被改編成影視劇後,都沿用了原本的名字。當然,有些電視劇也意識到了這一問題。比如《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原著小說曾經的名字就叫《庶女·明蘭傳》,改編後的劇則借用李清照的詞來命名,算是跳出了《xx傳》的「套路」。還有些影視劇用「傳」「記」「行」這些熟面孔取名則是為了提升自己的「氣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曾在一篇研究中指出,即使是隨機的、不相關的信息,一旦被引入決策過程,就會對人們的判斷產生顯著的影響。這就是俗稱的認知第一性原理——錨定效應,即人們在對某事做出判斷時,易受第一印象的支配。對於電視劇來說,多數情況下,劇名就是它們給人的第一印象,一個好的、「正經」的劇名,能使影視劇在觀眾心中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很多影視劇是小說改編成的,且並不是所有小說的名字都那麼「正經」。電視劇《玫瑰的故事》原著名就是《玫瑰的故事》,沿用了下來,但《嫡嫁千金》《天才小毒妃》《11處特工皇妃》《本王在此》這類「網感」比較重的名字就和電視媒介不太匹配。為了打造電視劇的文化品位形象,上述四本小說的改編劇依次被命名為《墨雨雲間》《芸汐傳》《楚喬傳》《與鳳行》,即使叫《xx傳》《xx行》有「撞名」之嫌,也好歹比原名要合適。其中,「傳」字又比較特殊,以這個字為劇名的,大都是古裝劇,且劇集不短。從對「傳」字的使用習慣來看,這也沒毛病,史志編纂里講究蓋棺定論,即「生不立傳」,要講述一個人完整的一生,起碼也得是大半生,才可用這個字。雖然影視劇不是嚴格的傳記,但也大都遵循這一「規矩」。記、賦等劇名雖未嚴格說明必須用於講述一個人的一生,但也都是長故事,因此,以這些字命名的影視劇,劇集一般很長。以上文中提過的《甄嬛傳》《如懿傳》等電視劇為例,它們多以主角波瀾壯闊的一生為主線,平均集數達70集,以一集40分鐘計,一部劇的總時長將近3000分鐘。不過,2023年廣電總局發布「電視劇、網路劇原則上不超過40集」「以1800分鐘的總體量為標準」的規定,以後我們怕是也難看到這麼長的劇了。所以,到底叫什麼劇名,不僅要看原著名,也要考慮劇的內容。當然,名字終歸只是影視劇的「皮囊」,真正贏得觀眾認可的還得是作品本身的質量。在口碑流量雙豐收的影視劇里,也不乏未以「傳」「賦」為名的作品,比如講述了主角生平的清帝三部曲就命名為《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乾隆王朝》,最終也收穫了不俗的口碑和收視率,堪稱一代人的經典回憶。[1]錢仲聯. (2010). 中國文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張廉新. (2021). 未晚齋存稿. 中華書局.[3]楊正潤. (2015). 現代傳記研究. 第4輯 (2015年春季號) : journal of modern life writing studies. vol.3, no.1, spring 2015. 商務印書館.[4]丹尼爾·卡尼曼. (2012). 《思考,快與慢》. 教育(28), 95-95.[5]語言文字報:趣味語文丨 從《甄嬛傳》到《山河令》,古裝劇取名為什麼鍾愛文學體裁?[6]光明網:電視劇「改名熱」 別把懶惰的帽子扣到玄學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