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護士節遇上母親節:一線護士如何兼顧「雙重角色」?

娛樂頭條 4249℃

  中新網長春5月12日電 (記者 郭佳)5月12日,國際護士節遇上了母親節。記者走進吉林大學白求恩第一醫院,採訪手術室、重症監護室、新生兒病房的「護士媽媽」,了解她們如何兼顧護士與母親這神聖的「雙重角色」。

  在第二手術室工作的衣雪梅,從事護理工作已有12年,她的時間被切割為一台又一台的手術。如果是三四台肺部手術,她還可以正常下班,如果是兩台心臟手術,至少要晚上七點才能下班。醫院患者多,加班是常態。

國際護士節遇上母親節:一線護士如何兼顧「雙重角色」? - 陸劇吧

衣雪梅(右一)在指導新人工作。 衣雪梅供圖

  有些患者術前高度緊張,心率高、血壓也高,如果不能及時緩解,手術只得取消。護士術前工作很多,但每遇到這種情況,衣雪梅都會放下手頭工作,握住病人的手聊聊天,耐心地安撫病人的情緒。「很多患者千里迢迢趕來,我不想讓他們感到失望。」衣雪梅說。

  護士的生活不規律,計劃外的事情隨時會找上門。前幾年,衣雪梅的兒子還不能理解媽媽為什麼突然「消失」。今年兒子6歲了,她嘗試和他講講工作,小傢伙很快就懂了。「只要你願意和他溝通,他還是挺願意接受的。」衣雪梅說,要謝謝兒子的力挺,給她很大力量。

國際護士節遇上母親節:一線護士如何兼顧「雙重角色」? - 陸劇吧

畢海楠在病房護理。 郭佳 攝

  在心血管疾病診治中心,38歲的畢海楠是重症監護病房護理組長,也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同時還是一名軍嫂。她笑言自己「疊了好多層buff」,而且每一層都給她上了新難度。她維持三者平衡的方法是樂觀。

  畢海楠總是面帶笑容,她精通科室里大大小小几十種設備,護士們平時遇到不懂的事情,大家都會說「找海楠姐就行了」。她因此備了一個工具箱。「有時候維修人員不能那麼快過來,我懂的就給修了,以免耽誤病人治療。」

  畢海楠給自己定位為「保姆」,護士長說定得有點低。她說,低才接地氣,才能更好服務大家。

  重症監護病房老人居多,有時情緒容易失控,護士往往要耐心疏導。不過,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其實也會覺得委屈,但老人控制不了情緒也不是他的錯。」

  畢海楠最怕兩個孩子打架,然後找她評理。好脾氣都留給了工作,有時處理起來難免有點急躁。不過,她會向孩子真誠地袒露自己。「我也是第一次當媽,也沒有經驗,你們也多體諒一下,我慢慢改就是了。」說到這,她又笑了起來。

  在新生兒科,副護士長王月琦幹練的形象深入人心。新生兒科收治的患者有提前降生、發育不成熟的早產兒,也有病情危重的足月兒,還有因各種原因需要外科手術救治的新生寶寶。她對自己有三個要求:護理新生兒要更有愛心、更有耐心、更加細心。「有時候一屋七八個孩子同時哭,怎麼辦?這三點少一個也不行。」

國際護士節遇上母親節:一線護士如何兼顧「雙重角色」? - 陸劇吧

王月琦抱起寶寶哄睡。 郭佳 攝

  新生兒科護理工作挑戰很大。「我們的工作正在從過去的經驗護理向循證護理、人文護理轉變。」王月琦介紹,新生兒不會講話,護士必須從細微處觀察,只有這樣才能給醫生提供豐富、準確的信息,而這需要緊跟前沿醫學動態,不斷嘗試將新成果轉化落地。

  作為副護士長,王月琦總要率先學習各種新知識,這使她的工作變得異常忙碌。作為母親,她又要操持孩子的飲食起居和學業。為了合理安排時間,她把下班到晚上九點前的時間用來照顧孩子,孩子睡了再繼續工作,因此常常忙到很晚才休息。

  這些年,王月琦堅持每天與兒子「卧談半小時」,她說,這有點像「人文護理」。在兒子眼中,她是「溫柔的媽媽」,在患兒家長眼中,她是「可靠的朋友」。她常提醒自己,絕不要有高於患者的思想,護士與患者之間本質上是人與人的關係,是平等的。

  正是由於護士們的精心照顧,新生兒科每天都有生命奇蹟上演,這裡成功治癒的最小患者只有23周。工作十幾年,王月琦常常收到家長發來的消息,得知孩子健康成長,她心裡總是熱熱的。

  採訪中,記者發現護士的工作忙碌又瑣碎,護士們常常說自己是「時間管理大師」,但實際上他們最常採取的方法是延長工作時間,把白求恩精神落在每一次的救死扶傷中。(完)

(中國新聞網)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