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荀超 攝影報道
「蘇東坡用一支柔毫在紙上留下的點點墨痕,都是他不能用其他形式所表達的心靈世界,其中尤其是情感和思緒。他還活在我們的平行宇宙中,只要我們閱讀、解讀這些點點墨痕,我們就可以實現心靈和情感的對話!」
4月22日下午,眉山三蘇祠博物館「東坡大家講」的講堂,迎來了一場「世界讀書日」特別策劃——著名詩人、中國作協詩歌委員會主任、中國作協原副主席吉狄馬加與《中國書法全集》主編、中國書法家協會原常務理事、副秘書長劉正成,進行了題為《閱讀蘇東坡的人生:文學與書法》的講座分享。兩人分別從蘇軾的文學作品與書法作品兩個維度,帶領觀眾了解蘇軾的人生哲學與情感。
李伯清
講座現場,觀眾如痴如醉,深受觸動。其中,就包括著名散打評書藝術家、巴蜀笑星李伯清。他感慨道:「書法,其根本在於漢字。漢字是書法之根,有了漢字才形成書法。如果完全脫離漢字,連啥子字都沒法去辨認了,這無疑已偏離了書法的本質。」在李伯清看來,「書法的法度也好,變化也好,起碼字的結構不能變得面目全非。如果寫的字沒法辨認了,就沒得意義了噻,它直接就失去了本體。」
對兩位主講嘉賓提出的「詩書合一」「詩文合一」的觀點,李伯清表示高度贊同。「其實,這些說法,有很多人在一些場合也提到過,但是照著做的人很少。一般來說就是寫點唐詩宋詞、寫點古人的東西。但這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來:或者是對前人的崇拜,覺得自己的東西沒法超越前人;另一個角度就是撿懶,我何必動腦筋,『朝辭白帝彩雲間』我照著寫行了,(反正)有人去讀、有人去看。」
在聆聽講座的過程中,李伯清也開始反思自己的書法創作:「以前也有很多人跟我提起過,但我沒太重視。通過這次講座,我回去以後也會寫我自身的感悟,不能只是寫唐詩宋詞,還是要抒發自己的情感。比如說蘇東坡,如果他沒有被貶到黃州,在剛剛出仕的時候,不可能寫出《寒食帖》。」由此,也延伸了李伯清對影視、藝術創作的看法。
「很多影視作品、文章,不能感人的原因,就是跟現實脫離太遠。有的藝術家感覺自己沒有市場,不容易抓住年輕觀眾,其原因離現實生活太遠了。說實話,這麼多年工作到現在,我都還沒有完全停留下來,還有一定的市場,根本原因就是我基本上是跟著時代在走,如果我不跟著時代走,我也早就被淘汰了。」
在李伯清看來,無論是書法還是其他藝術形式,都應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他解釋道:「無論是書法、詩歌還是其他藝術形式,我們首先要明確,它們是為誰服務的?最基本的,是為人服務。如果脫離了人的本體、脫離了社會的結構,什麼都將是空談。」他期待未來能有更多講座深入大眾,讓更多人了解、愛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劉正興
當天的講座中,一位特別的觀眾——著名畫家劉正興,也分享了自己的所聽所感:「講座中,他們都談到了對蘇東坡的認識。看到蘇東坡書法的人,看他的字的形式,實際上就是閱讀他的生平。這兩者如果分開了,那就不是蘇東坡的全部。這一點講得非常好。」
劉正興認為,蘇東坡的詩與書法緊密相連,二者共同彰顯著其獨特的價值。「我們讀他的詩,要了解他的生平,感受他的內心,還要感覺他的人生歷程。讀他的詩也好,看他的字也好,都是他的人生、他的思想。」因此,在欣賞蘇東坡的書法或詩詞時,我們應深入體會其內在的意義和價值,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情感與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