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浩或許沒有想到最終會是這樣的結果:當他向這個世界投下一個問號,卻最終,無人回答。
是的,《紅毯先生》又一次跟觀眾溝通失敗了。
票房上,撤檔再次上映,首日票房沒超過250萬,首日人次6.36萬,累計票房至今仍未破億。
願意進影院跟寧浩、劉德華溝通、交流的人並不多。
熱度上,「調檔、撤檔」仍然是最大話題,關於電影表達了什麼,有的觀眾直接表示「不在乎」。
願意就電影創作跟導演聊聊的觀眾,也不多了。
就像是一代巨星,突然被大眾拋棄了。
下一個馮小剛?
不。
回過頭來再看《紅毯先生》,sir會覺得很可惜,畢竟這是今年春節檔里難得的擁有作者表達的電影,這讓人有些意難平。
但sir更多的是,困惑。
作為觀眾最熟悉的導演之一,寧浩這次為什麼跟大家溝通失敗?
今天就來聊聊。
是什麼攔住了寧浩跟觀眾的溝通。
01
還是要聊一下電影,在我們討論寧浩之前,需要弄清楚的一點是:
他這次到底想跟大家說什麼?
這樣的問題對許多人來說似乎有些「顯而易見」了,他們會說,不就是辣評娛樂圈,解構「天王」光環嘛。
但真的如此嗎?
寧浩說這是他構思了很多年的電影,甚至從《瘋狂的外星人》時就開始籌備了,最終,只是拍一部娛樂喜劇?
當然不是。
這些,只是寧浩的煙霧彈。
寧浩想說的,他早就以「戲中戲」的方式告訴大家了:
電影里的核心主線,天王劉偉馳(劉德華 飾)為了獲得影帝,去接了一部農村題材的電影。
導演林浩(寧浩 飾)跟他說,這是一部關於溝通與偏見的電影。
溝通與偏見。
寧浩借林浩之口,不動聲色地點出《紅毯先生》的主題。
整部電影,更是像寧浩投出一塊名叫「溝通」的石頭,泛起層層「溝通無效」的漣漪,最後連成了人與人之間互不理解的荒誕現實。
比如說,家庭之間的溝通。
就像劉偉馳每次都會和妻子吵架,一個單方面輸出,另一個迴避、打馬虎眼,最終不歡而散。
或者說,代際之間的溝通。
簡單來說,就是老一輩在守舊,新一輩在趕潮,當新與舊相遇,彼此之間都不理解對方的做法,互相還帶著點兒瞧不上。
666很土,liao liao liao很棒
最重要的則是圈層之間的溝通。
導演與投資商、大明星與農民、電影人與網友,甚至於明星與助理之間都存在著無法消除的無效溝通。
它無差別地掃射著人與人的關係。
就像拍一部電影,導演想表達「溝通與偏見」主題,主演覺得「應當講父愛好一點」,經紀人只顧著滿足主演的要求。
而投資人大手一揮:
電影故事對我來說就是nothing
但僅僅如此嗎?
不。
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再看一遍虐馬事件。
這是影片最大的戲劇衝突。
劉偉馳為了「電影節需要故事」,以萊昂納多的《荒野求生》為榜樣,不用替身,騎馬真摔。
最終導致的狀況就是,當事人劉偉馳認為這是「為藝術獻身」,網路大眾認為這是虐馬、失德、劣跡。
投資方撤資,藉機自我宣傳一波,導演煩惱電影還能不能拍下去,公關團隊只想根據公關策略平息輿論。
到底有沒有虐馬?馬有沒有受到傷害?當事人的真實想法?
無人在意。
喧囂塵上的是跟風玩梗、跟風開嘲。
沒有人看到,馬在被摔後,得到了妥善的照顧,在大豪宅里悠哉踱步。
是的,寧浩最終想說的,其實是當下的荒誕。
他不理解這個世界怎麼變成了這樣:
輿論導向可以一天一個樣,道德標準可以隨時被擊倒,每個人的慾念、情緒、視角、立場、利益、價值觀存在的差異與矛盾如此不可調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也逐漸變得緊張、失語、互不理解。
有解嗎?
抱歉,寧浩看似給出了「與自己和解」的答案,但其實他自己也沒有什麼答案。
他只是拋出疑問。
只是想與這個世界談談。
可是最終。
卻把自己變成了對著機器人狂怒咆哮的劉偉馳。
話說得再多。
也只是成為投向虛空的一塊石頭。
02
有意思的是,這樣的荒誕不止發生在戲內,甚至發生在戲外。
這讓影片產生了一個「完美」的閉環。
彷彿是行為藝術一般,向我們展示著,任何人都無法對話任何人的荒誕現實。
一個詞:擰巴。
就拿宣發來說,《紅毯先生》最早打出的宣傳點是什麼?
掀翻娛樂圈。
紅毯之外,圈內百態。
天王の不可說の秘密。
這讓大眾對《紅毯先生》的第一印象是「娛樂圈大尺度」「一起來吃瓜」。
片方並非沒有往回拉過。
但在既定的印象裡面,人們對「天王劉德華」「娛樂圈」的興趣要遠遠大於所謂「溝通」的嚴肅思考。
就像同樣在《紅毯先生》的官方抖音下。
劉德華復現《金牌五虎將》耍槍名場面的視頻獲得300多萬點贊,而前一天發布短視頻明明更切中電影內核,點贊量不過1.4萬。
類似「既要又要」的擰巴做法還不少。
比如改檔。
影片原定於2023年11月上映,可突發奇想,改檔進了並不適合的春節檔,這使得影片票房慘淡,上映幾天後,又突發奇想地撤檔,改到了3月15日。
結果,票房更慘。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是創作者、宣發、觀眾三者並不在一個頻率上面。
導演想說的是溝通,為此他一反常態地使用了許多長鏡頭,讓影片更沉靜,更舒緩。
宣發想要的是票房,為此他們和影片里的情形一樣,加入了大量鬼畜式的短視頻營銷。
而觀眾卻只是覺得,這個「瓜」吃得很悶。
就像很多人看完電影的反饋:
「大過年的,怎麼一點都不好笑!」
「這就是關於208w的電影,我一個普通人,無法共情,無法理解。」
「一個功成名就的導演,怎麼還在懷才不遇發牢騷?中年人的自憐!」
「摔馬就是虐馬!虐馬就是不對!」
「又是一部男人+馬,芭比說得沒錯!」
溝通徹底失敗。
寧浩有錯嗎?沒有,因為他已經拍出了一部質量還不錯的電影。
宣發有錯嗎?也沒有,畢竟他們也是想更接近當下,至少要收回成本。
觀眾有錯嗎?似乎更沒有,大多數人看電影也不過是想要一次舒心的體驗。
那麼錯的是誰?
寧浩沒有答案,《紅毯先生》沒有答案,sir也沒有答案。
03
發生這樣的情況當然是可惜的,不止對於寧浩,甚至於國產電影來說,都是可惜的。
因為說到底。
這是寧浩對於當下電影圈現狀的一次反抗。
是試圖去「正本清源」。
《紅毯先生》是本有機會成為爆款的。
不是sir在無腦吹,而是「寧浩出品」四個字,讓影迷無法不期待。
一來,導演寧浩叫好又叫座的電影太多。
《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無人區》,即便他的上一部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口碑極差,sir也認為質量不俗。
二來,老闆寧浩,更是玩轉大眾情緒的高手。
一部《我不是葯神》,將現實主義題材電影推向高峰,一部《孤注一擲》,又將電影的社會議題吸睛度和短視頻傳播效應發揮到極致。
無論是票房號召力還是商業運作思維,寧浩並不亞於今年春節檔的任何一位導演。
不誇張地說,只要寧浩願意。
但凡將《紅毯先生》以商業產品的思路進行布局、拍攝、包裝、宣發、排片,它現在的處境也不至於此。
而導致《紅毯》低迷的最直接原因,正是寧浩的不願意:
他拒絕將電影做成產品、做成爆款,想單純地就電影與觀眾對話。
為什麼?
因為對於寧浩而言,電影跟產品是不同的,電影本來就該是與這個世界溝通的渠道,而非單純的娛樂。
還記得他那時候在《十三邀》說過,一個猴子晃樹枝的故事。
小時候他老去一個公園玩,老看著一隻猴子沒事就晃樹枝玩。
寧浩一直想,這猴子為什麼要晃樹枝,有什麼目的和意義?
看了幾個月,他悟了:
晃樹枝沒什麼意義,只是被關在籠子里的猴子,沒事可做,只能晃晃樹枝,為自己尋找一個意義。
對於寧浩來說,電影就是那根樹枝,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那我們就是要去找到
我們人生中的各種意義
拍拍電影晃晃樹枝
可他開始在困惑,還要不要繼續晃這根「樹枝」?
-那你對你現在的處境
最重要的懷疑是什麼
-還是不是要拍電影
當工業鏈上,電影成為了商品、宣傳片;當受眾鏈上,電影成為了單一的情緒、感官與價值觀的載體。
曾經視為人生意義、用以表達自我對世界觀察的電影,還要繼續拍嗎?
所以在這個層面上。
《紅毯先生》的面世,似乎寧浩在用行動表示了對繼續晃「樹枝」的肯定:
不是商業產品,而是飽含作者思考與表達的電影;
不是科教宣傳片,而是將荒誕現實進行呈現,給觀眾留有足夠的思考空間。
就像他說的。
現在電影院缺少安靜,缺少讓觀眾思考、審視的時間。
於是他拍出了一部像是嚴肅文藝片的荒誕喜劇,充滿留白,安靜、緩慢,有著極簡主義風格。
但可惜的是。
這樣的想法在當下只是一種奢望。
在觀影人流量最大、觀影時間或是一年中最充裕的春節檔中,觀眾用影票投票,啪啪打臉寧浩:
原來大家走進電影院,就是想選擇讓情緒得到釋放、感官得到刺激的「產品」,樂一樂,爽一爽。
而這樣的結果。
想必,會讓寧浩更加沮喪吧。
沒錯。
作為影迷,sir確實會擔心,寧浩會不會有一天真的丟下電影這根「樹枝」。
可如果有一天,大家都甘願放棄電影,只想看爆款爽文、加長版短視頻、小品式段子。
只有導演執拗地抱著電影,又有什麼用呢?
更可怕的是。
當一部充滿作者表達的電影的生存空間越來越被商業產品擠壓,還會有導演願意繼續抱著電影這根「樹枝」嗎?
於是當《紅毯先生》與銀幕外的遭遇形成閉環時。
sir又一次想起了寧浩的困惑:
現在的電影,還是電影嗎
是嗎?不是嗎?
這樣的問題放在當下,還有誰會在意?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桀驁不馴八寶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