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上社交」為何受大學生追捧?| 新京報快評

娛樂頭條 9024℃
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有這種「向上社交」的基本認識。

「向上社交」為何受大學生追捧?| 新京報快評 - 陸劇吧▲西南大學學生藝術團的學生在進行畢業季快閃表演。圖/新華社
文 | 熊丙奇


「向上社交」在大學生群體中成了熱詞,受到追捧。


據中國青年報報道,在當前眾多求學、求職的經驗帖中,「向上社交」一詞熱度頗高,教大學生「向上社交」甚至成為許多博主必用的「吸粉」利器。在他們的描述中,「向上社交」是一種突破圈層、擴展人脈、打破信息壁壘的有效手段,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成長。


那麼,對大學生來說,究竟是鼓勵自我成長,還是如「向上社交」那般強調他人的重要性,兩者是否矛盾,又該如何處理?


所謂的教大學生「向上社交」,說到底,就是告訴大學生規劃自己的學業與職業發展,不要把交往圈局限在同班級、同宿舍同學這個「小圈子」,要善於與高年級同學交朋友、溝通,向老師請教,從他們那裡獲得成長的指導與幫助,擴大自己的交往圈,建立更廣的人脈資源。


而這其實是大學生生涯規劃教育的基本內容,「向上社交」這樣的指導「走紅」,也表明大學對大學生這方面的教育引導缺乏,全面建立本科生學業導師制,尤顯迫切。


事實上,如果重視學生的生涯教育指導,我國學生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應該有這種「向上社交」的基本認識。比如,高中生和本校畢業的校友聯繫,向他們諮詢作為高考過來人的經驗,將其作為自己準備高考、選擇大學的參考;高中生通過自媒體、微博主動和大學教授、在校大學生聯繫,向他們請教,了解大學的學科和專業,避免被一些「網紅」發布的錯誤信息誤導。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一名學生只要願意,有開放的心態,就可以方便地獲得對自己求學、升學、職業與事業發展規劃有用的信息。這也是生涯教育最重要的功能之一,教育學生學會從不同渠道收集信息,作出更適合自己的發展規劃。


目前,從一些大學生獲得的「向上社交」指導看,也就是向學長、輔導員老師、學校職能部門領導、教授請教,獲得有關考研、出國留學、就業的信息與人生髮展方面的指導。報道稱,有學生感慨,通過「向上社交」,才知道學校的保研有多種渠道。這恰恰折射出學校對學生生涯教育的嚴重不足。


一方面,一名大學生在大學畢業後有哪些選擇、出路,這是大學應該告訴所有學生的;另一方面,大學生不能渾渾噩噩不了解自己所生活的環境,而應有識別自己所生活的環境的意識和能力。


近年來,一些所謂的「網紅名師」對學生進行升學指導,受到追捧,就是利用大學生存在的這種「信息差」。大學生不去收集、分析信息,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進行規劃,而是等待他人給自己作出規劃。


實際上,為加強對學生的生涯教育,我國高中和大學都已經開始了行動。如最近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創新服務平台公布了浙江省2024年中學生英才計劃(全國學員)錄取學生名單。根據學生筆試、面試成績,共選拔出50名學生。未來,浙大教授將成為學生們的導師,帶他們進行為期一年的科研培養。


我國大中學校和大中學生,都需重視生涯教育。對學校來說,教育指導學生做好生涯規劃最好的方式,就是建立學業導師制,包括高中生學業導師制與本科生學業導師制。這種學業導師制與碩士、博士的導師制不同,是由導師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學業發展指導。


早在2002年,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就率先試點全面實行本科生導師制;2012年更名新建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也在本科生階段實行全員全程學業導師制,每名本科生都有一位學業導師,導師全部具有教授(研究員)及以上職稱或學術榮譽。


可以說,如果學業導師制能在我國大學和中學全面實施,學生也就不會追捧「向上社交」這個概念了。對學生來說,也要有主動進行學業規劃的意識。充分利用各種可以利用的學校資源和社會資源,做好適合自己的學業規劃,這不存在所謂的功利問題,而是做好生涯規劃的必然要求。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學者)

編輯 / 遲道華

校對 / 趙琳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