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倫敦西區到大銀幕,直面人性的《偷心》來到中國舞台

娛樂頭條 6934℃

我們為何相愛?我們又為何會傷害深愛的人?

1997年,英國劇作家帕特里克·馬勃執導自己的劇本《偷心》,在倫敦皇家國家劇院首演。當晚,倫敦觀眾看完這部僅四個角色的話劇,感受到一種壓迫感。人們面對著如上的質問,既觸及內心,卻又難以回答。

當年的帕特里克·馬勃33歲,是倫敦戲劇圈初出茅廬的劇作家和導演。他沒想到,這部話劇獲得1998年勞倫斯·奧利維爾劇院獎、1997年最佳新劇獎和1997年倫敦評論家圈劇院獎。《偷心》相繼登上倫敦西區、紐約百老匯舞台。2004年,導演邁克·尼科爾斯將《偷心》改編成電影,邀來朱莉婭·羅伯茨、裘德·洛、娜塔莉·波特曼諸位明星出演。直至今天,《偷心》仍在世界各地不斷上演。

《偷心》的故事圍繞兩男兩女之間的複雜關係展開。鬱郁不得志的小說家丹偶遇女孩艾麗絲,將她的故事寫成自己的第一部小說。多年後當他遇到風姿卓越的攝影師安娜,又不禁心馳神往。整部劇在漫長的時間線里充斥著愛與背叛、報復與痛苦,透出兩性關係的矛盾性與複雜性。

1月11日至21日,由真容戲劇出品製作,韓傑、張夢橋執導的話劇《偷心》在國話先鋒智慧劇場開演,以荒誕、幽默的方式,重新詮釋這部直面人性與慾望的《偷心》。

從倫敦西區到大銀幕,直面人性的《偷心》來到中國舞台 - 陸劇吧

直面戲劇的意義

帕特里克·馬勃是當代英國最賣座的劇作家之一,長期活躍於話劇舞台的他,也曾擔任電影版《偷心》《醜聞紀事》《精神病院》的編劇。

戲劇翻譯家、哥倫比亞大學戲劇學院訪問學者胡開奇受邀翻譯此次中文版《偷心》,在他看來,帕特里克·馬勃是英國當代「直面戲劇」的代表人物,《偷心》也是上世紀末「直面男女兩性關係最重要的作品,同樣也是最成功的作品」。

1964年,帕特里克·馬勃出生於英國中產猶太家庭,他在溫布爾登長大,曾在牛津大學瓦德姆學院學習英文,在其職業生涯初期,他曾擔任單口相聲演員和廣播喜劇演員。

「他主要的作品是先鋒派喜劇,揭示當代社會赤裸裸的性、暴力和墮落的城市文化。」胡開奇認為,帕特里克·馬勃一直在刻意探求當代生活情感的本質,以及當代世界在政治與文化變遷中的生活形態。

帕特里克·馬勃從未料到《偷心》會風靡世界。他在1999年的訪談中坦言,他的處女作《商人的選擇》是一部商業戲,而《偷心》是一部個人化的戲。然而,話劇《偷心》剛上演就成了當年英國輿論的焦點。該劇在劇院中上演時,有人崩潰大哭,有人跑齣劇場,有人大笑,也有人嘆息。當時的媒體將《偷心》評價為「最佳表演、最性感並最具精神力量的戲」,認為它是「一部深刻、刺激的成人劇,傷感而時尚,有著絕望的滑稽,透心的悲哀。」

在胡開奇看來,《偷心》的戲劇結構是精巧的,劇中只有四位人物,他們四年半的情感與命運,在十二場戲中得以完全展示。不但場景毫無重複,四位人物也從未同台出現。

從倫敦西區到大銀幕,直面人性的《偷心》來到中國舞台 - 陸劇吧

「《偷心》自始至終都在強調兩性的衝突,而在衝突中,馬勃筆下的男性始終處於道德的下風,在故事的結尾,他似乎更多在責備男人。」胡開奇說,《偷心》的另一個特點是,關於愛與情慾,馬勃寫出了一種「無理性」。愛是沒有理性的,慾望與背叛也毫無理性可言,但他認為,「正是這種情感上的突兀和無序,增添了戲劇的張力。畢竟古往今來,人們縱有千種情理,也難於擺脫非理性激情的控制。他赤裸裸地呈現當代社會中兩性關係,促使人們不得不直面這種情感困境和社會困境,我想這正是九十年代以來直面戲劇的社會意義。」

一部悲觀的喜劇

從1997年倫敦首演至今,《偷心》從倫敦演到紐約,從捷克到俄羅斯,從澳大利亞到阿根廷,從冰島到以色列,在全世界50多個國家相繼上演。

如何把一部經典的話劇傳遞給中國當下的觀眾,是導演韓傑思考的問題。

在新版《偷心》中,韓傑從舞美設計開始探索新的理念,將整個舞台設置為一個「道場」,四個人物上上下下,所有道具就放在「道場」旁邊。他將演員視為法師,椅子、床、桌子等道具就是法器。

舞台以紅色為基調,紅色意味著愛與性,浪漫與激情。在最後一場戲中,導演設計了一個特別的「墳墓」,紅色舞台上擺滿白色椅子,椅背對著觀眾,象徵一個個墓碑。千帆過盡的男女主角在墓地重逢,過去的迷亂痴狂已經翻篇,愛之深、恨之烈,都成了往事。

「第12場戲,我們也營造了一個紅色的墳墓。紅色既是浪漫的,熱情的,也是死亡的,哀傷的。」韓傑認為,《偷心》不僅是直面戲劇,還是直面喜劇,「這是一部特殊的喜劇,所有的笑點都踩在男女關係的最痛處,問題最尖銳的時刻,也是劇場里觀眾笑得最開懷的時刻。」

《偷心》演出現場,觀眾一邊感受著充滿誘惑力的表演,一邊會心而笑,或為那些直白的、似曾相識的場面而心跳。在胡開奇看來,這就是現場演出的魅力,通過戲劇,直接窺探人們私密的內心深處。

「在這部劇里,撒謊的時候,愛情存活下來。當說出真相,愛情反而死了。這就是這部戲刺激的地方。」韓傑說,這部戲將理智、道德的墨守成規,撕出了一道口子。

在《偷心》劇本的結語中,帕特里克·馬勃說,「這是一部悲觀的喜劇。」

導演韓傑為《偷心》的主題給出另一個定義:「無論我們把愛情提升到怎樣的精神高度,終究無法擺脫我們沉重的肉身。」

胡開奇這些年一直與真容戲劇合作,將《黑鳥》《偷心》等直面戲劇的代表作翻譯到中國。未來,真容戲劇也將把更多不同類型的探尋人性深度的劇作帶到國內舞台。」

標籤: 娛樂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