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竹院行宮新展亮相

11月5日,「百年散步——面人郎麵塑藝術展」在紫竹院行宮開展,這也成為紫竹院行宮完成修繕重新開放後的首場展覽。

北京青年報記者了解到,紫竹院行宮位於紫竹院公園西北側,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原為明代萬壽寺下院,於乾隆年間建成行宮,是清代帝後去萬壽寺和蘇州街的駐蹕之所。2012年,紫竹院公園完成行宮及周邊院落的修繕,並於2014年8月正式向遊客開放,成為公園舉辦文化展覽及相關活動的重要文化展示場所,先後舉辦有長河•紫竹院歷史文化展、瓷器、書法、繪畫、玉雕、民俗、非遺藝術等20餘個主題展覽。

2023年至2024年,紫竹院公園對行宮開展保護性修繕。據悉,此次修繕主要針對行宮、禪院及周邊院落內的35座建築,重點對屋面和油飾部分進行維護,包括建築的瓦面、屋面清理,以及上下架油飾和彩畫的除塵。

此次修繕的核心內容是解決屋面滲漏、因木構件干縮裂縫而引起的油飾地仗開裂等問題。修繕時對屋面實施挑頂修繕,更換糟朽的椽子望板,重做泥背灰背,並重新砙瓦。同時,依據傳統的「一麻五灰」工藝重做建築地仗油飾,歷經斬砍見木、下竹釘、捉縫灰、通灰、使麻、壓麻灰、中灰、細灰等十三個步驟後,再對建築木構件進行油飾或彩畫,以此最大程度保障建築構件外觀精準完整、堅固耐用。目前,整體保護性修繕工作已全部完成,福蔭紫竹院也已恢復對外開放。

隨著行宮院落的開放,「百年散步——面人郎麵塑藝術展」同步亮相。北青報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京「面人郎」家族麵塑原作展出,作品跨度近百年,包括從對上世紀早期百姓生活風貌的刻畫,到呈現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黃金時代」的輝煌,再到對現代社會變遷的思考與情緒表達。展覽以不同時期的作品串聯,對麵塑創作技藝的變遷與傳承進行梳理,共同探討百年來文化語境演變中,麵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與推動。

此外,紫竹院行宮作為紫竹院公園第二屆菊花展的展區之一,也是市民遊客觀賞菊花的好去處。色彩艷麗的菊花與古建築相得益彰,盡顯古典之美。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斌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袁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