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累「十年最佳」《焚城》的元素里,劉德華有份
分類:娛樂頭條
瀏覽數:6409
2024年11月3日刊 | 總第3774期
《焚城》上映前,有不少影評人和電影博主,稱讚其為「十年最佳」。這個說法在一定的限定條件內,並不誇張。只是「十年最佳」可不應該上映首日票房未過1500萬人民幣。目前貓眼專業版給出的內地總票房預測僅為2億元,別說和前幾年的港片佳作《無雙》(票房12.73億)比了,就和今年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票房6.84億)比,都相去甚遠。說《焚城》「十年最佳」,是因為它的確是傳統意義上、香港電影譜系裡可以排進top一檔的佳作,而且在整體體量、題材涉獵、啟用新人、群像描寫、視聽效果等方面,都有工業層面的進步。尤其是在災難片這個類型里,《焚城》就是華語電影十年最佳,因為它根本沒有對手。過往的所謂災難片,都更偏向於救援動作片。《怒火·重案》、《拆彈專家》系列、《掃毒》系列、《西遊記》系列、《葉問》系列……這些賣座港片在《焚城》面前,都會因為類型上的不同,而顯得「小家子氣」。《焚城》里全香港命運共同的姿態,可不就是獨一份嘛。就好像當年《流浪地球》一出,怎麼看都是對其它影片的降維打擊。看《焚城》,會有一個觸發機制,讓觀眾的體驗感陡升。那就是你在觀影的過程中,是否有那麼一瞬間,誤以為它是真實事件改編。如果你曾經觸發過這種感覺,那就會覺得「十年最佳」並不過分。這有點兒類似於電影人玩的一種魔術。本片一開始就明確打出「本故事純屬虛構」,可是全片都有著濃烈的真實事件改編色彩。主創用了很多種手段去「騙」觀眾,一旦騙成了,觀眾信了,口碑也就有了。《焚城》都用了哪些手段,來讓觀眾產生真實事件改編的錯覺呢?首先,雖然香港未曾發生過核污染危機,但是該事件確有真實原型,也就是片中提到過的「戈亞尼亞核災」。1987年9月,在巴西戈亞尼亞,幾個撿廢金屬的人在一個廢棄的放療診所拆下一台遠距治療機的放射源組件。期間一個裝有銫137的源盒破裂。放射源發出的藍色光讓人頗為好奇,於是其碎片被分發給數個家庭的兒童玩耍。最終249人受到照射,54人住院治療,8人患急性放射病,4人死亡。《焚城》相當於是把這起真實事件搬到了香港,並借用即將到來的颱風,加了一個核污染大擴散的倒計時。片中核泄漏的起因幾乎原樣複製了「戈亞尼亞核災」,只是後續引發的一系列社會反應,是基於香港本土的再創作。嚴謹一些講,它並非「純屬虛構」,甚至可以算是半個真實事件改編。其次,本片監製江志強曾在採訪中提到,本片源起於他讀到一篇《時代周刊》的報道。一位美國環保專家將100個追蹤器放在計劃銷毀的電子垃圾中。10個月後,100個追蹤器大部分都還在發出信號,且有80%的信號來自香港。也就是說,香港是「洋垃圾」中轉站,並非電影為了實現災難故事而做的設定。它本身就是一個事實,而且是一個引人關注、會引發社會焦慮的事實。香港社會的「真問題」嫁接了巴西的「真事件」,讓看過《焚城》的觀眾有這樣一種感受:現實中的香港,的確有發生此類災難的土壤。電影不是在「還原」,而是在「預警」。這恐懼感,不就從銀幕上照進現實了么?最後,本片還直接使用了真實事件改編電影的很多手法,強化著真實感。比如影片里用字幕給出了明確的年份,而且是過去的年份,給觀眾一個「已經發生過」的誤導。為了強化這種誤導,片中造成兩位男主人公不和的葵涌大火,也取材於真實發生過的1993年深圳致麗玩具廠大火。片中飾演消防員的演員們,也都在拍攝前進行了一段時間的生活體驗。片中的消防段落,無論是裝備還是應對方案都是相當寫實的。社會各界面對核污染的反應,參考了同樣會帶來無差別傷害的病毒危機,因此,觀眾並不陌生。最厲害的一點,是本片最終的解決方案,是帶有一些運氣成分的。在最終解決方案被發現前,現實中可行的常規手段已全部宣告失敗。這會給觀眾留一個心理陰影:現實中如果發生此類災害的話,很難「恰好」有這份運氣吧。綜合下來,《焚城》就是個真真假假摻在一起,並且用了很多「真」來偽裝「假」的電影。一旦觀眾信了它「真」,那沉浸感還是非常棒的。問題在於,即便主創如此絞盡腦汁,仍然有很多人不信。而這個不信的源頭,在於本片沿用了一些香港電影的老套路。當這些人盡皆知的套路一而再再而三地上演,會讓人頻繁齣戲,甚至會讓人忍不住吐槽。本片啟用了很多香港本地的新人演員。其中王丹妮、梁仲恆、許恩怡都參加了今年上影節的「卓爾不凡:香港影壇新生代」論壇。如果觀眾像我一樣參加過那場論壇,會分別對他們本人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和了解。可是內地的大部分觀眾是沒參加過上影節的,也沒怎麼看過他們之前的作品,對他們在片中飾演的角色就會有「工具人」的感受。新人配角屬性過重,主角都是老面孔,《焚城》就很難像《九龍城寨之圍城》那樣給內地觀眾新鮮感。劉德華一出場,就是肩扛全香港700多萬民眾的「香港隊長」,每一步都走得那麼責任重大;王敏德一出場,就是唯利是圖的黑心富商無疑,每一口雪茄都宛如吸血。本來類型片里的角色就容易標籤化,本片還都找了最貼合該標籤的老牌港星來演,那很多劇情就能提前猜到了呀。除了看不夠偶像的粉絲,沒有人能不審美疲勞。劉德華這種級別的巨星,還會導致戲劇張力上的失衡。原本專家會議,是可以做成極限拉扯的,可以讓觀眾充分感受到決策者的兩難處境。保守派和行動派可以針鋒相對地爭個火熱。可惜劉德華一演專家范偉立,這會議就變成一邊倒了。除了痛斥一番不作為的官員,給老百姓當了一把嘴替,並沒有戲劇層面的飽滿度。在群像塑造時,本片初期給不少消防員設計了自己的小戲,有臨近退休的、有初生牛犢的、有在事業和感情之間猶豫不定的。可是當他們執行任務後,這些設定都在給「兄弟情」讓路。港片對「兄弟情」的執著,已經有些脫離時代了。比如片中的寶明(梁仲恆 飾)被設計為準爸爸,但這個准爸爸的設定,並沒有給他增加額外的情感張力。在決定跟隨范偉立進火場,尋找放射源的時候,他來與懷孕的妻子蘇怡(廖子妤 飾)道別。面對不想讓自己犯險的妻子,寶明說出的不得不去的理由,竟然是有兄弟被困在裡邊,不能不去救。 這個處理就特別模式化。消防員作為一個群體,兄弟情確實是一個很有效的煽情工具。可是所有消防員的行動都以這同一個理由做推動,必然會抹平個性呀。現在的觀眾,更接受一些以自己為出發點的推動力。寶明都已經是准爸爸了,難道不能為了自己的孩子將來生活在一個無污染的香港而前往火場嗎?群像塑造應該追求「殊途同歸」。大家齊心協力做事,不用非得目的完全一致。不然會有一種被綁架的色彩。不同消防員完全可以懷著不同的心愿,攜手逆行。那樣才比較有人味兒嘛。這種強行書寫兄弟情的套路化處理,是很讓人齣戲的,也很容易變成讓人不吐不快的槽點。這種因為老套、死板而讓人齣戲的小段落、台詞、表演,在本片中,多次破壞那好不容易營造起來的緊張氛圍。香港電影、香港電影人要想繼續在內地市場有所作為,真該好好想想怎麼貼近內地觀眾了。畢竟,現在內地觀眾的主流,已經不再是當年追著香港黃金時代長大的影迷了。他們可沒有港片情懷。對比今年內地上映的《臨時劫案》和《海關戰線》。前者有明顯向內地觀眾喜好靠攏的趨勢,收穫了2.37億票房;後者堅持傳統動作片的工業製作,收穫了1.29億票房。改變還是有效果的,而不變就會舉步維艱。港片那些以前百用百靈的情感、套路,如今已經成為了槽點。而在如今的社交時代里,一個槽點可以毀十個亮點。《焚城》可惜就可惜在,明明做了改變,明明向前跑了幾步,卻被那幾個看似不打緊的小槽點拖了後腿,甚至拖進泥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