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劇《抓娃娃》的殘酷底色

如果不出意外,《抓娃娃》或將成為2024年暑期檔的最大贏家。沈騰、馬麗這樣的國民組合,閆非、彭大魔的「西虹市宇宙」,輔以開心麻花的合家歡設定,以及老少咸宜的題材和笑點,均讓這部電影提前鎖定了觀眾基本盤,上映一周,票房已經超過15億元。

電影里的馬成鋼(沈騰飾)是西虹市首屈一指的富豪,與前妻生的大兒子被他「養廢了」,於是他將目光轉向了與現任妻子春蘭(馬麗飾)生養的二兒子馬繼業(童年由肖帛辰飾,青年由史彭元飾),決定通過「裝窮式窮養」,將其培養成一個合格的家業接班人。

乍一聽片名「抓娃娃」有點不知所云,看完電影才明白這個詞的一語雙關。一方面,它指向大家耳熟能詳的現代諺語「教育要從娃娃抓起」;另一方面,它又映射了商場里的抓娃娃機,馬繼業如櫥窗里的玩偶,在有限的空間里被人操控。

這種「一語雙關」,也順勢拉扯出了該片的殘酷底色。《抓娃娃》最驚悚的地方,在於馬繼業的成長過程就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教育實驗,被父親捏橡皮泥似的捏出他想要的形狀。為了讓兒子成長為像自己一樣的人,馬成鋼按自己小時候的成長環境為他提供了一個「准真空」的生活空間,令其「在艱苦的環境里鍛煉意志」。也正因這個空間的存在,片中那些誇張的、奇觀式的喜劇元素才得以堆疊、落地——內富外窮的反差感和馬繼業對家庭認知的信息差,構成了影片的主要笑點來源。而它的副作用同樣也顯而易見——富人裝窮,過想像中窮人的生活,該是多麼的傲慢,充滿了臆想的色彩。正如網友調侃的那般,「花錢看有錢人演我們,這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抓娃娃》的觀影過程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多部海外電影。比如,「被欺騙的人生」這一設定,對照著經典電影《楚門的世界》。而「富人為子女裝窮」則與印度喜劇片《起跑線》如出一轍。至於「爸爸教育富二代」的故事,又像極了俄羅斯喜劇片《富二代》,只不過《富二代》里富豪爸爸匡正的是「養廢了的大兒子」。

好在設定上的「雷同」,並未妨礙《抓娃娃》與本土語境相貼合。它最成功的地方,就在於抓住了金錢觀與教育觀這兩大話題,能夠在當下引起廣泛的討論與共鳴。畢竟,在很多家長心目中,教育成果的直觀顯現,就是讓孩子長大後具備賺錢的能力。而《抓娃娃》便由此切入,對這兩大話題進行了整合。

「富人裝窮」,並要小心謹慎地不讓兒子和外人發現,是貫穿整部影片的主線矛盾,孩子被蒙在鼓裡,父親一意孤行,母親半推半就,周圍人全力配合演戲……觀眾站在旁觀者視角看著這出鬧劇,笑點夠足、夠密。

可這中間也暴露出不少問題,比如影片拿「貧富差距」說事兒,有醜化窮人之嫌。幼時馬繼業撿飲料瓶換錢,被同學們挖苦嘲諷為「垃圾馬」。及至後來,青年馬繼業找到了自己家的別墅,為了避免穿幫,馬成鋼和春蘭換上了園丁和女傭的衣服,讓園丁和女傭扮演富豪夫妻,結果窮人「穿上龍袍也不像太子」,鬧出了不少洋相。

這種笑點其實非常殘忍,因為建立在很多人真實的痛苦之上。觀眾被胳肢笑了,但是也承受著心理負擔:富人拿窮人開涮,真就這麼有樂?

另外,將「窮養」和「富養」二元對立起來,也更像是創作者在教育理念探討上的偷懶或者說對傳統觀念的迎合。「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窮養出優才」「富家多敗兒」的理念,早已不再適用於當下,而「寒門難出貴子」才是那個亟需正視的問題。更何況,電影里所謂的「窮養」,也並非真正意義上的「窮」:私人廚師將「少爺」飯桌上的海參偽裝成蘑菇,上學路上遇到的問路外國人都是陪「少爺」練口語的npc(非玩家角色)……貧窮和富有的裂縫,盡皆以一種可笑的方式彌合,並沒有真正關切窮人家的孩子到底是怎樣長大的。

值得注意的是,殘忍的笑點不僅反映在影片的金錢觀上,還反映在它的教育觀上。《抓娃娃》的故事能夠成立,底層邏輯全靠一個「騙」字。它講的是一個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進行欺騙的故事。馬繼業的年紀越大,父母想要矇騙他的難度也就越大,「露餡」和「圓謊」的頻率也隨之增加。

李老師(薩日娜飾)本身是一位教育家,為了培養馬繼業的孝心,扮演他卧病在床的「奶奶」,實際上卻是馬繼業「教育事業」的操盤者。當高考前馬繼業發現奶奶原來可以自如地跳躍、打籃球,精心經營的騙局瀕臨破產,這時候父親的決定是安排奶奶「去世」。叫了十幾年的奶奶,不知道真相的馬繼業對奶奶的感情是真的,他在遺體告別(當然也是假的)時悲痛欲絕,然而這場戲的喜劇效果卻推到了滿格,全家人分頭按住想要「相認」的祖孫倆,影院里爆發出哄堂大笑。可這種喜劇效果,全然建立在一個孩子的真心之上。

雖然很多笑點禁不住細想,但不可否認《抓娃娃》是一部能讓人強共情的電影。它的共情範圍極廣,無論是為人子女還是為人父母,都能在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為人子女者,會自覺代入馬繼業,想起自己那些年被支配的人生,想到父母打著「為你好」的旗號進行的溫柔絞殺。為人父母者,會自覺代入馬成鋼,想起自己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苦口婆心,對馬成鋼結尾那句「不光是我們操控了你的人生,你也反過來操控了我們的人生啊!」感同身受。

作為全片的始作俑者,直到兒子設計砸爛他的「烏托邦」,馬成鋼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有多委屈就有多可悲。這是一個極度自私、霸道的男性形象,因為大兒子「沒出息」,馬成鋼不讓他喊自己爸爸,因為小兒子被體校教練發現了跑步的天分,馬成鋼雇假醫生給他鑒定出「傷病」。自始至終父親都是絕對權威,沒有想過自己給兩個兒子帶來的傷害。觀眾緣極佳的沈騰的出演無疑增添了角色的喜劇效果,但是也削弱了可以帶來的反思空間。

自從馬繼業識破謊言(已經臨近結尾),影片便開始走向崩壞。為了合家歡結局,父母的謊言、控制,以及對孩子的荼毒,在《抓娃娃》中被高舉輕放。掙脫父母束縛後,馬繼業復讀一年,又以七百多的高分考取了自己心儀的學校。這結果雖然不是父親期待的清北,但也算得上皆大歡喜,一切美好如童話。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還是肯定了開頭的「窮養邏輯」。

可在謊言中度過的整個童年對馬繼業真的毫無影響嗎?片尾,創作者用馬繼業跑馬拉松時偏離賽道「撿瓶子」的舉動,試圖暗示一切:看似反抗成功的馬繼業,終究沒有擺脫年少時的陰影。可惜的是這一點點犀利也在笑聲中被稀釋了,而那些被加諸孩子身上的過去,永遠不可能被否定和抹除。

南方人物周刊特約撰稿 趙阡合

責編 楊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