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最值得看的災難片《龍捲風》(北美同步上映)在我們內地上映了。這部由華納出品,夢工廠製作,史蒂文·斯皮爾伯格監製的新片是1996年那部經典災難片《龍捲風》的正統續集。
當年由《生死時速》導演揚·德·邦特執導,女神海倫·亨特主演的《龍捲風》,曾以9200萬美元投資,創造了4.95億美元的票房神話。
時隔28年,《龍捲風》的ip也被翻拍,由韓裔導演李·以薩克·鄭執導,黛西·埃德加-瓊斯和格倫·鮑威爾聯袂主演。
電影在爛番茄網站上得到78%的新鮮度(媒體評分)和93%的爆米花指數(觀眾評分)。上映2天全球票房就輕鬆突破1180萬,周末票房就輕鬆達到了8050萬美元,是暑期檔的爆款片。
但在我們內地,《龍捲風》上映11天,票房剛超過1900萬,妥妥的炮灰片。
難道好萊塢大片不香了?是什麼原因導致《龍捲風》在內地排片少,票房起不來?我們就來分析一下。
一、從「追風者」到「龍捲風獵人」,新《龍捲風》靠紮實的人物故事取勝
美國由於其所處的地理位置、大氣環流和氣候條件特殊的原因,平均每天就有5個龍捲風,每年會生成近2000個龍捲風,是名副其實的「龍捲風之國」。如此極端的天氣現象,也吸引了大批科學家對其展開深入研究,這些特殊群體自稱為「追風者」。
1996年的《龍捲風》,就是講述這群「追風者」的故事,當時影片投資高達9200萬美元,由斯皮爾伯格的《侏羅紀公園》班底負責以假亂真的龍捲風cg特效。
在那個電腦特效剛剛起步的年代,下血本精心打造的特效場景放到現在來看十分粗糙,但在當時已是「天花板」級別的存在。加上電影的故事情節也相當給力,《龍捲風》在當年「橫掃千軍」,最終以4.95億美元票房成為當年的全球票房亞軍。
28年後,華納又決定重啟這個ip,打造新版《龍捲風》,既是全新的故事,也是96版的續集。
故事延續前作的設定,女大學生凱特·卡特(黛西·埃德加-瓊斯 飾)也是一名追風者,她的遠大理想不僅是追逐龍捲風,還要征服龍捲風。
凱特帶著一支5人團隊,他們研究如何將聚丙烯酸鈉粉劑釋放到空氣中,利用其強大的吸水能力來吸收龍捲風中的水蒸氣,以達到降低龍捲風威力的效果。
由於他們遭遇的是5級大型龍捲風,團隊中包括凱特男友在內的3個人都在風暴中喪生,凱特也因此放棄了自己的研究。直到5年後,倖存的團隊成員哈維(安東尼·拉莫斯 飾)帶著他新開發的追風系統又找到了凱特,招募她加入由大財團資助的科研團隊。
在追逐龍捲風的過程中,凱特結識了以「龍捲風牛仔」為名的網紅泰勒·歐文斯(格倫·鮑威爾 飾),因受其影響重新找回了勇氣和自信。
於是凱特又重啟消滅龍捲風的研究,並想到了在釋放聚丙烯酸鈉的同時用碘化銀吸收空氣中剩餘水氣的方法。
最終,當另一個5級龍捲風襲擊某個小鎮時,凱特化身「龍捲風獵人」,用她的發明消滅了龍捲風,保住了瀕臨被摧毀的小鎮。作為續集的新版《龍捲風》,從特效到劇情都有了較大的升級,主創對故事進行了精心打磨,增加了人物,情節曲折、高潮迭起。
影片中一個極具創意的設定,就是女主角凱特嘗試用聚丙烯酸鈉吸收水蒸氣使龍捲風的威力減弱。聚丙烯酸鈉具有強大的吸水性,是尿不濕的主要材料,利用這種特性來對抗龍捲風聽起來似乎很科幻,卻也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碘化銀則是一種常見的冰核形成劑,目前已廣泛用於人工增雨作業,它還能用來防雪、防冰雹、防霜凍、阻礙風暴的形成。用它來「治」龍捲風,也符合邏輯,在氣象科學這方面,編劇肯定是下過功夫的。
有了這項新發明的加持,女主角凱特也從被動防禦的「追風者」蛻變成主動出擊的「龍捲風獵人」。
從「追風者」到「龍捲風獵人」的身份轉變,也使電影的故事有了新的拓展空間。
二、從單數的「twister」到複數的「twisters」,新《龍捲風》特效更成熟,場面更大,酸爽加倍,刺激加倍,熱血加倍。
留意《龍捲風》的英文片名,96版是用單數的「twister」,而新版《龍捲風》則是用了複數的「twisters」。
這表明新版《龍捲風》中特效場景會全面升級,龍捲風更多,破壞力更強,場面更大、更逼真、也更肆無忌憚。
96版的《龍捲風》由喬治·盧卡斯的工業光魔負責片中的cg特效,在成功打造了《深淵》外星人、《終結者2》t-1000、和《侏羅紀公園》恐龍後,工業光魔又要為《龍捲風》打造以假亂真的龍捲風特效。
但90年代的計算機運算能力相對落後,製作周期緩慢且每一幀都在燒錢。
邦特導演只好「省著用」,用密集的人物故事填充大部分片長,龍捲風出現的畫面少得可憐,且大部分時間都「神龍見首不見尾」,直到影片最後才弄一場大的龍捲風大戲。
如今這部新版《龍捲風》當然與96版大不相同,28年後的cg特效技術早已爐火純青。不再需要遮遮掩掩,也無需過多控制特效場景的時長,讓cg特效真正為劇情服務。
對比96版和新版的龍捲風畫面,能看出90年代的特效畫面像素較低,cg製作的龍捲風與實景畫面能明顯看出邊界感。即使是片方引以為傲的「飛天奶牛」名場面,也能明顯看出cg動畫的痕迹。
新版則已經做到將cg製作的天空與實景拍攝的場景融合在一起,龍捲風也與周圍的環境實現了逼真的互動。
劇情中也特意加重了這種互動性,比如凱特會通過蒲公英飛行的方向,和田中麥浪的方向來判斷龍捲風的強弱和移動路線。
為了加強特效場景的逼真感和刺激感,片中還讓龍捲風摧毀發電站、大風車和市鎮街區,讓觀眾深刻感受其強大威力。
夏季是美國龍捲風高發的季節,片中的龍捲風也似乎無處不在,平均每隔15分鐘就要來一個,讓觀眾感受到無比酸爽。
三、「沼澤地女孩」單槍匹馬降服龍捲風,女漢子又美又颯、魅力四射。
回顧1996年,當年拿下全球票房冠軍的是「災難片教主」羅蘭·艾默里奇的《獨立日》(票房8.17億美元)。《獨立日》和《龍捲風》這兩部災難片皆戰勝了阿湯哥的《碟中諜》(票房4.58億美元)佔據榜單前兩位,可見當年災難片曾盛極一時。
此後艾默里奇仍樂此不疲,又分別在2004年和2009年推出《後天》和《2012》這兩部末日電影經典。並以其逼真的cg特效,分別在全球收割5.54億美元和5.84億美元票房,進入內地市場也引起很大反響,至今仍為影迷們津津樂道。
但隨著cg特效技術的日趨成熟,災難片的短板和缺點也日益暴露了出來,就是如何做到嚴謹而完美的劇情與特效大場面的兼顧。
進入2010年後,包括艾默里奇導演在內的很多導演都迷失了方向,只專註於對視覺奇觀的打造而忽略了故事本身。
2016年,艾默里奇重啟《獨立日》ip打造《獨立日2:捲土重來》,不僅啟用原班人馬,還加入了中國演員,試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然而電影本身故事老套乏味,沒能吸引觀眾,最終在內地只賺到5億票房,全球票房3.84億美元,不及前作的一半。
2022年,艾默里奇又帶來《月球隕落》想要收服失地,無奈在漫威電影浸潤太久的觀眾,對月球撞地球也失去了興趣。電影內地票房只有1.58億元,全球票房僅6690萬美元,令艾默里奇輸得徹底,此後的兩年,無人再敢碰災難題材,直到新版《龍捲風》的上映。
作為一部重啟的續集,新版《龍捲風》新鮮度78%、爆米花指數93%都高於新鮮度67%、爆米花指數58%的96版。這是因為導演李·以薩克·鄭和編劇馬克·l·史密斯皆注重劇情和人物塑造,堅持讓「特效場景服務於電影故事」的宗旨。
片中女主角凱特·卡特有一條清晰完整的成長線,大學時期她風華正茂、意氣風發,自信能夠征服強大的龍捲風。
但在經歷了朋友與愛人的犧牲之後,凱特被打回原形,畢業後的5年間她選擇了遠離朋友和家人,獨自前往紐約從事氣象顧問的工作。
舊日同伴哈維的出現又把凱特帶回科研的前線,而網紅泰勒身上看淡生死、無所畏懼的氣質,又帶給她面對龍捲風的勇氣。這兩個男性角色都在凱特的成長曆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幫助她走出失敗的陰影,重新面對自己的人生。
到了結尾部分,當5級龍捲風來襲時,哈維和泰勒帶領小鎮民眾躲藏在電影院中,凱特卻選擇獨自駕車駛入風暴中,用她的發明正面硬剛龍捲風。
此時單槍匹馬的她顯得又美又颯,女漢子氣質盡顯,與前作中需要男人保護的喬博士形成鮮明的對比。
這種更加鮮明的,自信而富有個性的女性形象是當今世界電影主流。
兩年前曾在《沼澤深處的女孩》中成功塑造過「沼澤地女孩」的基婭,如今又在《龍捲風》中展現她溫柔而強大的個人魅力,這種強大氣場不僅能征服龍捲風,也能征服銀幕前的觀眾。
四、好萊塢巨無霸,國內卻遭冷遇,這部投資14億的大片被沈騰新片完勝
綜上所述,新版《龍捲風》相比近年來那些只注重視覺奇觀,不注重人物故事的災難電影,其更加專註於人物成長和劇情本身的精雕細琢。它具備90年代好萊塢優秀電影的質感,且在cg特效的打造上已有質的飛躍,場面華麗且故事給力。
經歷過漫威和dc的超英電影時代之後,如今的好萊塢商業電影正回歸到傳統的科幻片和災難片的路線上。
《龍捲風》投資高達2億美元(14.4億元,imdb網站數據),比《流浪地球2》的預算還要高出很多,可見華納下了血本。
因此在故事的編排上,華納和夢工廠都不容有失,找到奧斯卡大片《荒野獵人》編劇馬克·l·史密斯創作劇本,並由憑藉《米納里》一鳴驚人的李·以薩克·鄭執導電影。
從成片來看,電影的確是集故事與娛樂性於一體的高分好片,也得到了主流媒體和北美觀眾的一致好評,其票房成績也增長迅猛。
然而到了我們內地,卻得不到好的排片,上座率也不高,這導致其票房成績不理想,媒體預測最終只能收穫2700萬元票房。
《龍捲風》所面臨的問題,也正是如今好萊塢電影在我們內地市場面臨的窘境。
對比上映14天票房已經輕鬆超過23億元的《抓娃娃》,《龍捲風》缺的是那種國產電影自帶的「接地氣」以及「親切感」。
在我們國人眼中,曾經的好萊塢大片有一種新鮮感和高級感。其特效技術的先進,整體質量的優秀都清晰可見,對比當時的國產電影,從技術層面到完成度都要高出很多。
因此即使到了2000年後,好萊塢大片在內地仍有廣闊的市場,票房也比內地電影要高。但隨著我國電影工業化的進步,內地電影與好萊塢大片的這種差距正在縮小,特別是如今我們的cg特效技術也在長足進步,與好萊塢電影基本沒有太大差距。
以前國人對於好萊塢電影的新鮮感和崇拜感,不知不覺間早已慢慢淡化。
如果說70後、80後對於好萊塢大片有一種情結的話,那作為目前電影院主流消費群體的90後、00後眼裡,這種情結已經不復存在,對於他們而言,像《抓娃娃》這樣的國產喜劇片更加吸引人。
好萊塢電影畢竟講的是地球另一邊的事,跟我們的生活關係不大;而國產電影講的是中國人自己的事,自然會帶著更多的親切感,也顯得更接地氣。
在失去了「新鮮感」之後,好萊塢電影與國產片相比,就顯得沒有太大的優勢,即使質量好,票房也上不去。
這才是《龍捲風》在我們內地不賣座的原因,接下來的《死侍與金剛狼》也將面臨同樣的困境,希望它能表現得好一點。
總之《龍捲風》是一部帶著老派好萊塢災難片氣質的,又燃又爽的好電影,茄哥還是希望它不要被埋沒,院線能夠多增加一點排片。
(電影爛番茄編輯部:熱血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