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評丨「空中轉運器官」引質疑:唯有坦蕩回應,才能贏得公眾信任

潮新聞客戶端 評論員 王彬

視頻截圖

7月16日,深圳當地媒體報道,深圳市人民醫院一位73歲老人需要肺器官移植,深圳首次通過直升機運送肺臟,從廣州到深圳,整個過程僅耗時33分鐘,彰顯了「深圳速度」。報道發出後,有網友質疑稱「患者身份是什麼」、「能不能公布器官來源」、「此事是正常流程還是特事特辦」、「器官移植是自費還是公費報銷」等。連日來,此事在網上引發激烈討論。

細看「空中轉運器官」這則報道,明明是在講述應急救人,並強調「生命至上,以人為本」的正能量,為何會在輿論場翻車?

原因有三:一,報道的內容和公眾想知道的內容,客觀存在一定信息差,再加上空中轉運畢竟是新鮮事物,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更別說經歷過,信息不夠,情況不明,自然「腦補來湊」,疑惑和誤解便會產生;二,眾所周知,肺移植匹配成功,難度係數很高,等一兩年都很正常,而這次不僅匹配上了,還成了深圳通過直升機運送肺臟的「首例」,這些難得的事情疊加在一起,確實很難用「巧合」來解釋一切,容易讓公眾產生違背常識常理之感;三,現實中真實存在的部分「特權」現象,也放大了公眾的「不信任」。

此案例也給相關宣傳報道和信息發布提了個醒,發布的內容,要站在公眾的立場上進行審視,並經得起公眾的推敲和檢驗,多想想公眾想知道些什麼,關切些什麼,並進行相應的梳理和解答,進而避免出現誤會,甚至是陷入「高級黑、低級紅」的尷尬境地。

當然,即使存在信息差,讓公眾感到違背常識,使公眾有所質疑,也沒到不可挽回的那一步。亡羊補牢,猶未遲也。最好的「補牢」方式,便是追求公開透明,坦坦蕩蕩,直面質疑,不迴避、不糊弄事實真相,不侮辱、挑釁公眾智商,理解尊重並積極及時回應公眾的合理關切,進而重新贏得公眾信任,提升公信力。這樣的方式,若能普及,也會逼仄「特權」空間,彌合「特權」現象對公眾的創傷。

而此事相關方面的回應和解釋,就是對這一「補牢」方式的現實踐行。針對此事,當地媒體進行了採訪和調查,相關部門和組織也對網友質疑,逐條進行了具體回應。從調查和回應中可以了解到,最近深圳市人民醫院航空轉運供體並成功開展的,共有兩例肺移植手術,兩名移植患者均為普通退休工人。所移植器官來源合法合規,均由中國人體器官分配與共享計算機系統(cotrs)按照國家器官分配科學政策分配。

此外,相關器官之所以要啟動空中轉運,是因為這樣可以大幅縮短冷缺血時間,保障手術安全。同時,根據醫保政策,肺移植住院治療已被納入深圳市醫保範圍,除了「肺移植手術」等自費項目暫不納入醫保基金支付,其他住院醫療費用等由醫保基金按規定支付。

這些只是回應的一些要點,實際上的回應相當詳細全面,嚴謹清晰。事情的經過,相關的程序,都呈現在了大眾面前。媒體作為第三方介入,也為回應的客觀真實,進行了背書。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快速及時給力,還原了事實與真相,澄清了誤解,解答了公眾的疑惑,讓大家那顆擔憂的心,隨之安定下來。這樣一來,那些喧囂自然逐漸降調,輿情也得到了降溫。短短几天,「空中轉運器官」事件就對各方都給了交代,完成了「閉環」。這未嘗不是對「深圳速度」的另一種闡釋和補充。

真實的底色,走心的回應,良性的互動,是教科書式輿情應對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且缺一不可。輿情應對不「爛尾」,需要「深圳速度」,並借鑒「深圳處置」。

「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