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華人舞者,如何躋身世界芭蕾名團?

上世紀80年代,芭蕾舞者蔡一磊赴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深造的第一天,有人問他從哪裡來,蔡一磊答,中國上海。然而,對方並不知道上海在哪裡,也不相信,黃皮膚的人也能跳芭蕾。

40多年過去了,在世界芭蕾名團中,正湧現越來越多年輕的中國面孔。他們在國內外各大芭蕾賽事中摘金奪銀,進入海外舞團擔任首席、領舞、獨舞,展現著華人舞者的實力。

舞者們在排練中 董天曄 攝

7月19日至20日,「華人之光·芭蕾明星gala」在上海國際舞蹈中心劇場上演。於航、王名軒、史越、白鼎愷、劉思睿、劉晨欣、孫佳勇、陳稚瑤、夏俊、梁澤程、彭惠文11位青年舞者亮相,他們來自英國、美國、荷蘭、瑞士、芬蘭8家不同的舞團。

在青年舞蹈家敖定雯和國舞劇場的邀約之下,這些鮮少在國內舞台亮相的華人芭蕾明星齊聚,演繹古典與現代芭蕾作品。敖定雯說:「我們想讓觀眾感受到中國舞者在世界芭蕾舞台的重要位置,也希望世界看到我們中國芭蕾的魅力與底蘊。」

這些年輕的華人舞者如何躋身國際名團?他們的職業生涯面對了怎樣的挑戰?

舞者們在排練中 董天曄 攝

敖定雯為舞者們排練謝幕場景  董天曄 攝

從上海舞向世界

此次來滬演出的11位華人芭蕾明星,半數成長於上海。

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領舞演員於航、荷蘭國家芭蕾舞團領舞演員白鼎愷、芬蘭國家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夏俊、美國舊金山芭蕾舞團演員王名軒都畢業於上海市舞蹈學校;前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主要演員孫佳勇曾就讀同濟大學電影學院舞蹈專業;美國辛辛那提芭蕾舞團首席演員劉思睿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蹈學院,她曾被美國舞蹈雜誌列入全美25位最值得關注最具明星潛力的舞者。

其中,1999年出生的於航現任英國皇家芭蕾舞團領舞演員。2016年,她在第44屆瑞士洛桑國際芭蕾舞比賽奪冠,距離蔡一磊在洛桑奪冠,過去了整整29年。她的搭檔白鼎愷也在那屆比賽中獲得第七名。

獲獎後,於航和白鼎愷雙雙赴英國皇家芭蕾舞學校,兩年學習後分別考入英國皇家芭蕾舞團和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目前都已晉陞為領舞演員。

於航在排練  董天曄 攝

白鼎愷與觀眾分享自己的成長曆程  董天曄 攝

於航在洛桑奪冠後,記者曾採訪過她。她的父母年輕時從東北來到上海打拚,因為媽媽喜歡跳舞,她3歲半就被送到了業餘舞蹈班。進入上海市舞蹈學校後,於航被分到芭蕾名師林美芳的班級,林美芳曾培養出舊金山芭蕾舞團首位華裔首席譚元元。

和譚元元不同,於航是一個很「慢熱」的孩子,林美芳當年差點放棄了她。「你教一個動作,一個星期後才慢慢在她身上看到。可是過了一個月,別的孩子可能都忘了這個動作,她卻表現得越來越完美,好像這個動作長在她身上一樣,可見她私底下多麼認真地在練習。」

有一次比賽前夕,於航腳趾因為甲溝炎腫得厲害,碰都不能碰。醫生的警告讓於航的媽媽大哭了一場,但於航抽掉膿水就回到排練廳,將腫脹的腳趾塞進小小的足尖鞋,繼續備戰。「看她的腳我會掉眼淚,可是看她的臉上,一丁點兒痛苦和委屈都沒有。這個孩子太堅強了!」

在國舞中心,於航、白鼎愷排練現代芭蕾《embers》  fei 攝

從2014年起,於航頻繁在國際大賽上奪魁,越戰越勇。但到英國學習之後,新的挑戰開始了。

於航告訴記者,學習語言、適應新的環境、深入了解英皇的風格,都是難關。在上海的時候,有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但在英國,一切全靠自己。「如何塑造人物,如何擁有自己獨立的想法,如何表達自己,全都靠一點一滴的摸索和鍛煉。」

一個人在英國打拚,難免孤獨,但於航總能在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刷到中國觀眾對自己的關注。有時在英國皇家芭蕾舞團演出,也會遇到國內觀眾。「很親切,很感動,觀眾的支持也給了我們走下去的底氣。」

今年,白鼎愷拿到了荷蘭國家芭蕾舞團終身合同,實現人生的「小目標」。但他並不想為了這個「金飯碗」停止自己的探索,他即將加入挪威國家芭蕾舞團,成為舞團唯一一位中國舞者。「現在還年輕,想在不同的舞團里開拓視野,學習不同的作品,讓自己不斷成長。」

時隔多年,白鼎愷和於航在上海再度合作,共同演繹舞劇《海盜》選段與現代芭蕾《embers》。白鼎愷說:「《海盜》雙人舞兩人搭檔過一次,希望這次帶來和學生時期不一樣的質感。有很多老師、同學來看演出,會比學生時代更緊張,希望大家能看到我們的成長。」

上海芭蕾舞團藝術總監辛麗麗為舞者們上了一堂基訓課  董天曄 攝

找到自己的舞步

在「華人之光·芭蕾明星gala」排練現場,敖定雯穿著一件黑色的衝鋒衣忙前忙後,很難察覺,她已經懷孕8個月。為什麼要身處幕後張羅這樣一台演出?敖定雯希望能讓這些優秀的華人舞者,為中國觀眾展現不同風格,讓觀眾看到芭蕾世界的多元性。「他們練功的時候,我也在旁邊看,向每一位舞者學習。」

敖定雯和美國波士頓芭蕾舞團首席舞者史越也與上海頗有淵源,他們曾在第六屆上海國際芭蕾舞比賽中分別斬獲成人組男女組金獎。此次,史越與妻子、美國波士頓芭蕾舞團獨舞演員劉晨欣攜手,演繹舞劇《黛安娜與阿克頓》經典片段以及現代芭蕾《blushing》。

史越說:「在國外那麼多年,我發現,中國舞者的功底不輸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不管身處怎樣的舞台,我都為自己作為中國舞者的身份而驕傲。」

在國舞劇場  國舞劇場提供

在地鐵車廂  國舞劇場提供

孫佳勇今年36歲,他曾先後在瑞士蘇黎世芭蕾舞團、巴塞爾芭蕾舞團、洛桑貝嘉芭蕾舞團三大舞團跳舞,去年在貝嘉芭蕾舞團退役。這一次,他帶來了自己編創的作品《die for love》。

剛剛加入瑞士洛桑貝嘉芭蕾舞團時,孫佳勇並不太喜歡被譽為「現代芭蕾之父」的莫里斯·貝嘉那些十分個人化的作品,但漸漸地,他被這些作品中對自我的探索和深刻的哲學性打動了。

貝嘉非常喜歡中國文化,早在1982年,他就把「舞獅」的表演形式融入現代芭蕾。孫佳勇說:「在不同的芭蕾舞團學習,了解不同的文化和風格,漸漸打開了我的視野。這些經歷也讓我思考,如何展現中國人的芭蕾,如何尋找自己。」

孫佳勇排練《die for love》  fei 攝

美國費城芭蕾舞團首席演員梁澤程也帶來自己編創的作品《off titles》,他說:「在海外打拚多年,台上這些青年舞者都經歷了起起伏伏,如今都在海外站穩腳跟,讓世界舞台看到更多華人面孔。這台演出也是我們給上海觀眾的一份答卷。」

陳稚瑤曾任中國香港芭蕾舞團首席舞者,如今是芬蘭國家芭蕾舞團第一獨舞。前兩年她曾受過一次傷,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康復。「我很感謝自己堅持了下來,能再一次挑戰自己,鼓起勇氣回到舞台上。」

在國舞中心,陳稚瑤與夏俊排練《天鵝湖》片段  fei 攝

跳到36歲,孫佳勇也曾經歷過傷痛的折磨。「我一度討厭過這個舞台,但依然站在這個舞台上,因為我足夠敬畏它。中國舞者都非常刻苦,有很強的鬥志。而我們要走得更遠,最重要的還是找到屬於自己的舞步,自己的語言,成為自己。」

文/上觀新聞記者 吳桐

編輯/崔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