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六小齡童:拍了六年的《西遊記》如何影響一輩子

一句「俺老孫來了」,一身標誌性紅色服裝的六小齡童蹦上了上圖東館閱劇場的講台。7月14日下午,這場「大家講典籍」特別活動以「傳播名著經典、弘揚戲曲文化」為主題,儘管台上放著桌椅,但90分鐘邊講邊演,六小齡童一刻也沒坐下。

一上台,六小齡童便以孫悟空的姿態與觀眾打招呼。施晨露攝

六小齡童,本名章金萊,出生於上海,章氏猴戲第四代傳人,出演央視86版《西遊記》,讓他與孫悟空這個角色「長」在了一起。

「我們家有11個兄弟姐妹,我父親可能是最早知道演藝界選秀的人,要在這麼多子女中找出一兩個能繼承猴戲事業的接班人。」講起與猴戲的緣分,六小齡童開玩笑道。「為什麼要在自家孩子里選?演沒有台詞的小猴,不是人人都願意的。」

紹劇是紹興的地方戲,「大家知道魯迅先生有一篇雜文《社戲》,社戲就是新中國成立以後紹劇的前身。」六小齡童介紹,紹劇發源地是紹興上虞,已有約400年歷史。從社劇到紹劇,關鍵的轉折點就在上海。六小齡童的祖父章益生,人稱「賽活猴」,上世紀20年代,章益生帶著借來的5銀圓帶著戲班子闖蕩上海,創辦了「老閘戲院」,戲越演越火,吸引更多鄉村戲曲藝人加入,從而創建了「同春舞台」,成為一個知名的戲班,也被叫作「紹興大班」。

六小齡童的父親六齡童,本名章宗義,六歲從藝,十二歲登台演出。1947年底,由七齡童自編自導自演豬八戒、六齡童主演的紹劇《西遊記》36本連台本戲在上海正式誕生,標誌著「紹劇猴戲」(章氏猴戲)正式創立。

兄弟姐妹中,六小齡童的二哥小六齡童最有表演天分,三歲開始演戲,八歲時拍了一張著名的照片,「周恩來總理懷裡抱著一個小猴子開懷大笑,那個扮小猴子的孩子就是我二哥。」六小齡童回憶。小六齡童十二歲拍電影《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十六歲患急性白血病去世,章氏猴戲傳承的擔子落在了六小齡童肩上。

六小齡童

「我65歲了,腰不好,腿也不好,眼睛有600度近視、200度散光。」六小齡童說。「台下有沒有人沒看過任何一集《西遊記》?」沒看到有人舉手,他脫下帽子向台下鞠了一躬,「現在大家叫我六爺爺、猴叔叔,說是看著《西遊記》長大的,其實是孫悟空看著你們成長。我也演過一些其他角色,但孫悟空是大家記得最牢的。」他解釋自己戴著帽子,是因為正在橫店拍上海導演鄭大聖的一部新戲,講京劇表演藝術家譚元壽七代人的故事,「我演一代京劇宗師譚鑫培的啟蒙師父,雖然戲不多,導演問我要不要剃頭,我說那是必須的。」

六小齡童

拍攝,就要實打實。這是《西遊記》教給六小齡童的。「現在拍戲有高科技,但我演不出那種感覺。當年,我們師徒四人到了各個實地。第一集孫悟空蹦蹦跳跳出場,那是在貴州黃果樹瀑布,排練時還好,到了實拍,看到鏡頭我就顧不上考慮其他事了,一個跳躍沒控制住就頭朝下栽了下去,連忙扯住藤蔓,用腳勾住,最後頭離地面只有半尺不到。」觀眾驚呼,六小齡童說,回顧當時拍攝這些驚險故事,不是為了訴苦,只是想表明《西遊記》之所以能成為重播率最高的電視劇,離不開導演楊潔帶著全組人馬全身心的投入,「當時只有單機拍攝,四個月拍一集,25集《西遊記》,我們兩千多人整整拍了六年。」

六小齡童向觀眾演示拍攝時不慎跌落的場景。施晨露攝

在六小齡童看來,猴王精神就是樂觀向上、進取拼搏、永不言敗。「人生沒有完美,只有完美的殘缺。過了一山又一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西天取經之路,這是《西遊記》教給我們的人生智慧和生活魅力。苦練七十二變,笑對八十一難,所謂『七十二變』就是每個人的專業,擇一業、終一生,要把自己的專業做精做細做強。」

與小觀眾一起擺設孫悟空pose 施晨露攝

講座尾聲,邀請兩位小朋友上台擺出手持金箍棒的孫悟空造型,又為他們簽名後,六小齡童請全場觀眾在《西遊記》的片頭曲中稍等片刻。不一會兒,將金箍棒轉得風生水起的「孫悟空」上台了,又在觀眾叫好聲中,蹦蹦跳跳地消失在舞台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