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影節,人民共創的節日

在上海國際電影節看電影,我偶爾會回頭看一看觀眾被銀幕打亮的表情。那是屬於愛電影的人共有的表情,很難用語言形容,想來想去,還是歌詞里的那一句準確:「你永遠的童真赤子的期待」。這也是屬於上影節的獨特氛圍。

也有人調侃,為了維持住這份「氛圍感」,不敢遲到早退、不敢交頭接耳,更不敢打開手機,否則定會有正義觀眾出面制止。大家形成的這份默契,折射出一種樸素的主人翁意識:正因為太珍愛這個節日,因此想讓它變得更好。

上海國際電影節本身就是人民的節日,觀眾的廣泛參與一直是其特色。且不說每年影展開票日的「搶票大戰」,展映期間還有市民自發匯總各路觀眾反饋的影片評價、影院服務等信息供大家參考;有的影迷自己開發了免費的換票小程序,方便更多人能看到心儀的電影;甚至還有市民報名成為上影節的字幕員,其中很多都是在校大學生。

我還注意到一個細節,今年的上影節,濃縮了排片精華的市民觀影手冊重新與影迷見面了。這本誕生於2006年、匯聚上映影片「黃金點評」的小冊子,一開始就有民間力量的參與,寫作隊伍里有很多自發報名加入的電影發燒友,職業也是五花八門,有的是律師,有的是會計,有的是翻譯……

可見,在人民城市上海,上影節的價值與意義,已經超越了簡單的文化產品供給——其所彰顯的,是一種更具主體性的參與感。換句話說,這是人民所共享的節日,更是人民所共建的節日。對上海來說,比起簡單的文化消費,這種主體性的價值或許是更值得珍視的存在,也是人民城市的應有之義。

在15日晚舉行的第二十六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盛典上,主競賽單元評委會主席、法國導演陳英雄代表評委致辭時說:「作為評委,我們不是在評判電影,相反,是這些電影在考驗我們如何準確表達其中蘊含的美好。」

或許可以借用陳英雄導演的話,作為觀眾,不只是在看電影,恰恰是電影節激發起了人們為這座城市挖掘更多文化內涵、增添更多文化底蘊的自覺性。相較於其他媒介形式,建立在電影基礎上的這份「自覺性」,更能浸潤人心,往往也有著更加深遠的作用。

把時間維度拉長,可以看得更清楚。上影節誕生30多年來,是包括市民、觀眾、影迷、創作者等不同群體在內的集體共同豐富了它,塑造了它,成就了它,並構建了一個良性循環的電影生態——觀眾的積极參与,塑造了濃厚的電影氛圍,這種氛圍為電影生產、創投等提供了更豐富的土壤和更多元的市場,電影創作得以更加繁榮,反過來,又進一步提高了觀眾走進影院的意願。

生態的構建並非一日之功,而是厚積薄發的結果。今年上影節的海報設計就很有這層意味,霓虹光影里,大光明電影院、上海影城、國泰電影院、蘭心大戲院等上影節影迷熟悉的影院漸次顯現,百年光影的積澱,人來人往的聚合,構建出獨屬於這座電影之城的場域。

影院里的光影,照在臉上,照進心裡,進一步確認了人的主體性,而人的主體性又進一步構成了城市的主體性。今年的上影節,正值上海踐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五周年,「人民」二字所承載的力量和意義,絕不限於電影院,更不止於10天會期。當銀幕熄滅,觀眾離場,會有更多對人的需求的關照、對人的參與的鼓勵、對人的活力的激發,在城市的各處亮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