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央視熱播劇《我的阿勒泰》,我才明白:什麼是恰到好處的母愛

媽媽給予孩子的最大財富,不是處處犧牲,也不是無微不至的照顧,而是樂觀豁達,活出自己心中的摸樣。

作者 | 夏天

一口氣看完央視熱播劇《我的阿勒泰》,一個獨特的母親形象在我心裡深深紮根。

不同於以往奉獻型、索取型和控制型的母親,馬伊琍飾演的張鳳俠讓我見識到了一個母親最讓人羨慕的活法,也讓我看到了一種最讓人舒適,對孩子最有利的母子關係。

她外表粗糙樸素,內心卻像一個俠客般豪邁坦蕩。

她經歷波折,身上卻擁有著粗放遒勁的生命力。

她精明圓融,待人處事卻鬆弛寬容。

她表面上是一個不靠譜的媽媽,實際上卻給了女兒最好的愛和最好的教育。

有一個這樣的媽媽,是一個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

把對孩子的期待留在祝福的水平

劇里有段情節讓很多網友羨慕不已。

張鳳俠的女兒李文秀在烏魯木齊打工被開除,內心很是受挫。

她成功幫媽媽要債後,懷疑地問媽媽:

「你看,我雖然笨手笨腳的,但我還是個有用的人,對不對。」

媽媽沒有直接誇她「有用」,而是淡定地說道:

「啥叫有用,我生你下來是為了讓你服務別人的?

你看看這個草原上的樹啊,草啊,有人吃有人用,便叫有用,要是沒有人用,它就這麼待在草原上也很好嘛,自由自在的。」

聽完媽媽的話,李文秀之前的挫敗感一掃而光,她舒心一笑,眼裡又有了光。

有句話說:

「世上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孩子過得好。」

只是有的父母喜歡用自己的標準和期待衡量孩子是否過得好:

有沒有考上名校,有沒有升職加薪,有沒有覓得良人……

很少有父母能夠如此鬆弛地告訴孩子:

你成功也好,普通也好,只要你內心安定快樂,就很好。

鮑里斯·西迪斯曾被稱為「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人」。

他的父母認為人腦和肌肉一樣,是可以培養和訓練的。

於是,為了把他培養成天才人物,高知的媽媽不惜辭職在家,用各種各樣的幾何、地理、以及外語知識包圍了他的整個幼兒生活。

2歲時,他就能閱讀《紐約時報》;

4歲時,他能用希臘文閱讀《荷馬史詩》;

6歲時,他自學解剖學和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

8歲時,他通過mit入學測試;

11歲,他正式進入哈佛大學。

他被人們稱為真正的「天縱奇才」。

但結果呢?

他被媽媽雞成了神童,也逼成了瘋子。

他沒有享受過童年的樂趣,沒有一個朋友,更不知道該如何自如地生活,他經常長久而怪異地痴笑,並因此被當作精神病患者送到醫院。

長大成人後,他也並沒有按照媽媽的期待成為人中龍鳳,而是選擇躲避公眾的視野,隱姓埋名平凡地生活。

他曾在自己的書中說,旁人可望而不可及的艷羨與他而言更像是某種「詛咒」,禁錮了他的自由,更剝奪了他作為一個人的基本快樂。

想起清華大學教授劉瑜說過的一段話:

「正確的教育觀是什麼?

不是非要把一顆小草培養成蒼天大樹。

而是把一棵小草培養成一顆美好的小草,一顆健康的小草。」

確實,與其用自己的焦慮和期待拚命雞娃,毀掉孩子的快樂和對自己的接納,不如放下焦慮,把對孩子的期待停留在祝福的水平上。

如果孩子出類拔萃,那就天高任鳥飛,如果孩子是平庸之輩,那就承歡膝下。

父母對孩子的全權接納,才是孩子面對人生坎坷時最強勁的力量。

把洒脫和樂觀的人生態度傳給孩子

馬伊琍曾在採訪中說《我的阿勒泰》中有句台詞特別打動她:

「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啊。」

這是整部劇的靈魂,也是張鳳俠最讓人佩服的地方。

丈夫去世,她一個人在草原顛簸地生活,但她的臉上卻看不到一絲愁容,她對生活的熱情和期望不減,對女兒的寬容和寵愛不減,對自我和幸福的追求不減。

她常常席地而坐,一邊嗑瓜子,一邊教哈薩克鄰居說普通話。

她開了一家小賣鋪,經常會有人賒賬,她不氣也不追要,永遠相信人性的美好。

不管患有老年痴呆的婆婆鬧什麼脾氣,她總能以四兩撥千斤的巧勁哄好婆婆:

家裡的電視機壞了,婆婆非要看,他就用石頭搭了一個方框裝成「電視機」,哄婆婆看農業頻道。

婆婆迷路了,非要回瀋陽,她就順手拿起一個小旗子模仿導遊,順利哄走了婆婆。

女兒因為弄丟了奶奶而自責,她雲淡風輕地說:

「我經常把她弄丟,再撿回來不就好了。」

女兒睡覺時床榻了,大聲喊她,她淡定地說道:

「又不是天塌了,還能影響我睡覺。」

她被自己的相好對象騙走了賣貨錢,她沒有抱怨,坦然地接受並承擔損失,自掏腰包把賣黑皂的錢給了當地人。

她身上的機智洒脫,寬容和鬆弛,總是能給人一種如沐春風,如飲甘霖般的舒適,她永遠不會陷入精神內耗,也永遠不會用自己的負能量影響到身邊的人和孩子。

相反,她帶給女兒的一直是治癒,是內心的安定和豁達。

心理專家陳默曾講到一個大學生的案例。

一個身高1米8,長相帥氣的男孩,總是一副萎靡不振的樣子,誰跟他呆在一起,都會覺得很壓抑。

直到陳默老師問到他的家庭情況後才知道,男孩從小父母離異,跟著媽媽生活。

媽媽把他當成唯一的情感支柱,死死地控制著他,經常把自己人生的挫敗感,在生活中累積的負面情緒發泄在他身上。

從2歲到20歲,他在這種壓抑負能量的生活中被折磨了整整18年,耗盡了自己與生俱來的心理能量。

看過這麼一句話:

「生活在光亮里的孩子,就算有一天被黑暗所包圍,也不會畏懼黑暗,因為內心的光亮會源源不斷地給他提供能量,讓他有能力與之抗衡。」

壓抑的家庭壞境,負能量爆棚的媽媽,會吸食孩子的能量,摧毀孩子內心的自信和熱情,讓孩子在無盡的黑暗中漸漸枯萎。

而一個充滿寬容、信任、鼓勵、趣味、積極向上的家庭,一個永遠熱烈活著的媽媽,能夠給孩子的心靈注滿陽光,時刻為孩子充電,給孩子蓄能。

就像莫言曾在《母親》中所說的那樣:

「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但母親的樂觀陡然使我獲得了一種安全感和對於未來的期望。

這是一個母親對她憂心忡忡的兒子做出的莊嚴承諾。」

把洒脫樂觀的人生態度傳給孩子,是父母留給孩子人生最大的財富。

把自由和獨立刻進孩子的心裡

張鳳俠在劇里看似是一個不怎麼稱職的媽媽。

她從來不過度關心女兒的衣食住行,也不挽留女兒待在身邊陪伴自己。

女兒事業不順,狼狽地回來,她心裡知道女兒在外面是個慫包,嘴上不催也不管,由著女兒在草原的自由中慢慢尋找自己的人生方向。

女兒熱愛寫作,她欣然支持。

女兒談戀愛,她從不干涉。

她想要把小賣部開到夏牧場去,女兒不同意,質問她是不是用搬家逃避,搞得自己一點兒安全感都沒有。

她喝了一口酒,洒脫地對女兒說:

「逃你媽,你要實在不想跟我過你就回城裡住去,什麼安全感,還要我管?不要為難你媽。」

她堅定地踐行著自己獨立自由的人生準則,同時也給了女兒足夠的自由,逼著女兒在生活中學會獨立,在自由中發展夢想。

在她的影響下,女兒對草原和生活的熱愛與日俱增,寫作的夢想也得到了野蠻生長,並成功出版了自己的書。

記得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

「不能總是牽著他的手走,還要讓他獨立行走,使他對自己負責,形成自己的生活態度。」

媽媽不能操心孩子一輩子,孩子也不能永遠活在媽媽的懷抱里。

彼此獨立,成全彼此活出自己的人生,無疑是母子相處最好的方式。

《煙火人家》里徐帆飾演的媽媽孟明瑋與女兒的關係一直都是「控制與被控制。」

她不信任女兒,大大小小的事都想控制女兒:

執意為女兒買自己喜歡的衣服;

按照自己的喜好,強行幫女兒剪劉海;

女兒快30了,還總是翻女兒的書包,干涉女兒的戀情,逼著女兒相親,自作主張地到女兒公司,幫女兒辭職……

她無處不在地擔憂和控制,讓女兒一直活在自我懷疑和否定的窒息感中,逼得女兒終於發狠,毅然決然地跟渣男前男友複合,冷酷地跟她劃清界限。

最終,媽媽太強的控制欲,不僅束縛了孩子的人生,也讓自己的人生過得一團糟。

上野千鶴子曾經說過:

「如果想要女兒自由,母親自己也要活得自由。」

喬布斯也說過:

「育兒只有一核心,那就是活好自己,成為孩子的引路人。」

媽媽把自己從焦慮和擔憂中解脫出來,全心過好自己的人生,成為孩子的榜樣,才能把獨立和自由刻進孩子的心裡,讓孩子追著自己跑,從自己身上學會如何過好自己的一生。

這才是一個媽媽最高明的教育方式。

宋慶齡曾經說過:

「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別是母親的影響最深。」

這個世界上,沒有人比媽媽更能深刻地影響孩子。

媽媽身上所具備的一切精神力量都是孩子成長路上的指路明燈。

媽媽給孩子的寬容和鬆弛,洒脫和樂觀、獨立和自由,都是孩子成長的沃土,滋養孩子的一生。

毫不誇張地說:

「一個好媽媽,足以成就孩子豐滿的人生。」

願我們都能成為像張鳳俠一樣滋養孩子一生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