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圈最性感的男星,被淘汰了

豆瓣top250是無數影迷想要刷完的一份榜單。

不過這個榜單,並非一成不變。

隨著時代的變遷,觀眾群的更迭,人們的審美、關心話題也在不斷變化。

每隔一段時間,豆瓣top250榜單就迎來一波換血

這些年,陸續跌出top250的經典電影就包括《發條橙》《香水》《海洋》《完美陌生人》《黃金三鏢客》《穿越時空的少女》《地球上的星星》……

而最近一次換血,很有意思。

下榜的是,30年前的西部史詩片《燃情歲月》。

上榜的是,2016年大爆的女性主義+種族議題傳記片《隱藏人物》。

在我看來,這兩部都是好電影。

但類型風格相差極大。

僅僅從封面上看,就對比強烈——

三位非裔女性科學家pk三位白人男性牧場主。

這次的替換,也恰好顯示出了這些年觀眾的審美傾向與情緒價值的大幅轉折。

剛好,今年也是《燃情歲月》上映30周年

趁這部電影被掃入歷史「垃圾堆」之前,魚叔想再回顧一次。

也藉此說說,為什麼這樣的電影越來越不受待見了。

《燃情歲月》

legends of the fall

1994年,是上帝想看電影的一年。

那一年的好電影太多,不必魚叔贅述。

比起《肖申克的救贖》《阿甘正傳》《低俗小說》這些經典,《燃情歲月》並非以離奇曲折的情節取勝,也不以叛逆反常的手法見長。

這部電影最大的亮點,可以只用一個字形容——美。

30年前,好萊塢還沒有超級英雄,沒有各種ip宇宙。

《燃情歲月》這樣宏大背景下的浪漫敘事,正是當時頂級製作的模板。

電影製作的每一分錢,都花在了藝術審美上。

你能切身感受到,這是一部兼具影像美感和文學價值的史詩大片,而不是眼花繚亂的奇觀樂園。

首先是配樂美

主題曲婉轉悠揚,蕩氣迴腸。

既流淌著古典樂的精巧編排,也跳躍著通俗化的動人旋律。

由於常年成為《感動中國》的bgm,對於中國觀眾來說耳熟能詳,但即便反覆常聽也並不覺得俗套過時。

這也是音樂大師詹姆斯·霍納的成名作。

之後,他陸續為《勇敢的心》《泰坦尼克號》《美麗心靈》《阿凡達》等經典電影配樂,寫下無數傳世名曲。

其次是畫面美

《燃情歲月》在次年的奧斯卡上只獲得了一個大獎,也是當之無愧的大獎——最佳攝影。

要知道,這個獎項含金量很高,並非投機取巧的技術鼓勵。

當年的對手包括了清新靈動的《阿甘正傳》,深沉內斂的《肖申克的救贖》,奇艷奔放的《紅》。

《燃情歲月》則以它的油畫般的熱情,史詩般的壯麗,擊中了無數觀眾的心。

90年代初,好萊塢掀起了一股西部復興的小潮流。

從《與狼共舞》到《不可饒恕》,遼闊的西部自然風光,讓人們重拾了遠離城市、遠離現代化的寧靜與酣暢。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家住在西部草原上的父子四人。

父親過去是一名騎兵上校。

由於厭倦了戰爭,並對美國政府的印第安政策表示強烈不滿,從此脫去軍裝,與印第安好友一起居住在草原上。

他有三個兒子。

大兒子儒雅沉穩,二兒子狂放不羈,三兒子憨厚誠懇。

其中的主角,當屬布拉德·皮特飾演的二兒子,崔斯汀

那個時期的布拉德·皮特,正值顏值巔峰,如人間尤物。

那一年,也是皮特登上全球巨星的一年。

90年代初,皮特憑藉《末路狂花》里的驚鴻一瞥,開始受到矚目。

次年的《大河戀》,每一次出鏡,都足以秒殺萬物。

1994年,皮特連續兩部電影殺瘋全球,一部《夜訪吸血鬼》,一部《燃情歲月》。

次年的《人物》雜誌,毫不猶豫地將「全球最性感男人」冠軍的頭銜頒給他。

5年後,二度奪冠。

而對於皮特來說,《燃情歲月》更像是為他量身定做的一部電影。

他與生俱來的桀驁不馴,狂野熱情,時而流露的純真脆弱,以及渾身上下散發的無窮無盡的荷爾蒙……都與片中的主角崔斯汀,完美融為一體。

他的存在,為全片添上最動人心魄的一處美。

30歲的皮特,還未脫去少年朝氣,還未生長出中年油膩,無論是憂鬱的凝視,還是溫柔的微笑,都充滿了致命的誘惑,彷彿隔著銀幕施展魔法的男版媚娃。

但凡在鏡頭裡出現,必能成為世界的主宰。

沒有任何意外。

上校的三個兒子里,屬崔斯汀最為獨特。

哥哥和弟弟擁有父親的優雅氣質與紳士舉止,而唯獨崔斯汀繼承了上校骨子裡的野性之血。

他最適應於西部的牧場生活,也最親近神秘的印第安文化。

從小就跟著印第安戰士「一刀」學習騎馬狩獵。

影片中,成年崔斯汀一出場,就顯示出了他的非同凡響。

那一天,是弟弟帶著未婚妻蘇珊娜歸來。

父親和哥哥,身著體面地莊重迎接。

唯獨崔斯汀獨自一人不拘禮節。

從草原的地平線由遠及近,緩緩而來。

他身體強壯,面容俊美,留著凌亂的長髮,渾身髒兮兮的,而且宿醉未醒,像是一個不容侵犯的粗魯牛仔。

而走到父親和兄弟面前時,又顯示出親切的頑皮和天真的善意。

蘇珊娜的到來,讓這片遵循古老自然法則的土地掀起了一圈圈漣漪。

她帶來了歡樂,帶來了活力,也深深攪動了三兄弟的內心。

而蘇珊自己,也因為崔斯汀的出現而有了情感的搖擺。

當然,這一切都只是暗涌於平靜的牧場生活之下,隱而不發。

真正引發家庭劇變的,是戰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渴望獲得榮耀的單純的小兒子積極應徵入伍,大哥二哥也隨行前往。

不幸的是,小兒子命隕戰場,隨行的崔斯汀患上嚴重的ptsd。

不僅因為戰爭上毫無意義的殺戮,更是為自己沒能保護住弟弟的生命而悔恨自責。

回鄉後的崔斯汀,與蘇珊娜在共同的緬懷與埋藏已久的相互吸引之下,結合在一起。

可好景不長。

一面是哥哥的爭風吃醋,與冷言諷刺。

另一面是崔斯汀難以彌合的戰爭創傷,和與日俱增的暴力傾向。

而且與蘇珊娜的相愛,又加劇了自己對弟弟的背叛感。
於是,他最終還是決定離開蘇珊娜,離開家園。

奔往天涯海角,放逐自我。

多年以後,經過歷練而成熟的崔斯汀,以全新的自我從遠方歸來。

然而,此時的家園已經今非昔比。

美國進入大蕭條,上校的牧場漸漸衰敗。

上校也因為年齡和傷痛,在一次中風後偏癱,一瞬間蒼老了許多。

哥哥由於與父親意見不合,關係決裂。

只身前往城鎮,成為一名成功的證券交易人。

蘇珊娜經過多年的等待,心灰意冷,精神狀態也愈發不穩定。

她與哥哥結了婚,一起住在大宅里。

他們與父親幾乎不再往來。

為了重振家業,崔斯汀決定鋌而走險,違抗禁酒令,走私販酒。

同時,他與一個印第安女孩相愛成婚,生兒育女,過上了平靜的田園生活。

然而,厄運很快又降臨到了這個家族。

在一次警察緝查中,崔斯汀的妻子不幸死亡。

由於是子彈誤傷,警察沒有承擔任何責任,而崔斯汀卻因襲警被拘留。

被激怒的上校一家,暗中開始了一場對抗政府的復仇行動。

放到今天來看,《燃情歲月》的故事看上去有些狗血。

電影中過於遙遠的時代背景,並不能吸引現在的觀眾。

而戲劇化的情感關係——上校的三個兒子和一個女人的多角戀,屬實有些肥皂劇觀感。

不過,這個問題有一部分原因可能在於電影過長的時間跨度

在兩個小時里,壓縮了眾多人物的跌宕人生,確實使情感轉變顯得過於抓馬。

很多年前,我初次看完這部電影時,感到心潮澎湃。

壯麗的西部美景,雄渾遼闊的史詩敘事,令人沉醉的悠揚配樂,以及驚艷無比的布拉德·皮特,電影整體帶來的詩意與震撼使我至今難忘。

實際上,除了皮特,我還很喜歡安東尼·霍普金斯飾演的上校一角。

雖是作為配角,但沉穩老練的表演,呈現了一位優雅、堅毅、令人敬佩的父親形象。

他在片中象徵了一種古老而高貴的精神品質

而隨著他的老去,這種精神也在現代社會裡日漸衰落。

恰如電影的英文原名,legends of the fall——fall,既有秋天的意思,也有墜落的含義。

但,我也不得不承認,影片在今天的視角下確實有些落伍。

特別是在視角的表現上。

《燃起歲月》的視角太集中於幾位白人男性的身上,而且用過度浪漫化的攝影與音樂填滿了情緒表達。

這樣的處理,其實掩蓋了許多盲點。

比如,女性角色在片中完全淪為工具化的悲情犧牲品,缺乏足夠的刻畫和發展。

別說是今天,就是30年前的美國,對於這部影片的評價就已經有不小的爭議。

當時,許多評論家都認為這部電影很像是1950年代的諸多西部史詩片。

在1990年代,雖然製作水準大幅上升,但故事和主題則顯得陳舊而過時。

還有媒體指出,電影是在兜售一種平庸男性的暴力,頌揚了男性的復仇與憤怒。

「作為一部大製作的電影,內核卻顯得很小。」

此外,用印第安人一刀作為旁白敘述的載體,也顯得十分怪異

電影中雖然對印第安人表現出了友好。

但,印第安人真正的生活與內心世界,根本沒有得到足夠的展示。

用一刀的旁白去歌頌白人上校與崔斯汀的傳奇,顯得極為不真實,彷彿只是為電影增添一種神秘感。

這方面,《燃情歲月》遠遜於幾年前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與狼共舞》。

後者坦蕩地以白人為視角,卻真正努力地走近了印第安人文化內核。

《與狼共舞》

當然,在今天挑出這部電影的問題,並非是對它全盤的否定。

《燃情歲月》最令人著迷的魅力在於對自由的主題表現。

它借上校一家的西部往事,對美國現代化進程進行了強烈的質疑與批判。

電影包含了從19世紀末的印第安遷移政策,到一戰的徵兵宣傳,再到之後的大蕭條和禁酒令等一系列美國現代化進程的重大事件。

這一切,都在電影中得到了負面的表現。

起初,上校之所以退伍隱居在偏遠的西部牧場,正是因為對政府多年的行徑感到失望。

對於後來的城鎮化運動、一戰徵兵、長子參政等一系列事件,更是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

他退伍後的一生,是與政府抗爭的一生,是對現代化抵抗的一生,也是堅守自由靈魂的一生。

而他的兒子崔斯汀,也繼承了他的這種自由不羈的抗爭性。

遠離城鎮,遠離政府,終身留守在西部邊緣地區。

最後,年老的他也死於和猛獸的搏鬥之中。

在原住民眼中,他死得其所

20世紀上半葉,是一個瘋狂的年代。

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段血淋淋的歷史。

延綿不斷的戰火,動蕩不安的局勢,撕裂著每一個嚮往和平寧靜的人。

而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也將人們的靈魂一點點異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白人男性的傷痕敘事在早期的好萊塢成為一種主流,並被人們理解。

然而,到了今天。

在這類故事已經比較難打動人了。

整體和平的年代下,戰爭的影響弱化了很多,反而是種族運動和性別議題如火如荼地展開。

白人男性敘事中的諸多盲點,便愈發突顯了出來。

這些爭議,其實早在《燃情歲月》誕生時就在美國本土已經存在。

但奇妙的是,電影卻在大洋彼岸的中國內地引發了不小的反響。

在那個改革開放剛起步的時代,在那個城鎮化還未完全的時代,在那個對西方文化處於好奇的時代——

這樣一部批判美國現代化、展現田園牧歌的西部史詩片,意外地得到中國影迷的青睞。

在許多中國老影迷的眼中,它彷彿是一部美國的「靈與肉」西方的「心靈史」

不僅在藝術審美上產生了衝擊,也在最本質的人性情感層面引起了共鳴。

30年間,《燃情歲月》長期作為中國影迷圈的必看經典之一。

直到近些年,電影漸漸淡出年輕觀眾的視野,並且得到的負面評價也愈來愈多。

魚叔一直認為,辯證性地回顧老電影,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

這讓我們有更豐富的視角,去反思過去的時代與固有的觀念。

與此同時,我們也不能無視老電影的優點與美好。

就像每當詹姆斯·霍納的經典配樂想起,都會帶我重新回到那個令人心曠神怡的西部曠野,年輕的布拉德·皮特騎著高大駿馬,從遙遠的地平線馳騁而來,散亂的長髮在風中閃耀著金色的光芒。

那是足以令所有人神魂顛倒的燃情時刻。

最後插一個小貼士。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