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影:郭富城的接片「困局」

「在文字中證道。——唐淚」

演員接劇本,是一門學問。

有些故事,一眼可見的俗不可耐,哪怕給你不菲的片酬,拍出來,也大概率沒什麼意義,而另一些故事,則或有現實意義、或有切實深度,甚至是創意、創新和探索,然而爛故事,也可能有好票房,而好劇本,卻未必一定會受到觀眾的歡迎。

那麼在演員來講,該接什麼樣的劇本?

這很難講。

比如演員郭富城,他的標準是「難度」和「新意」。

但只是這兩條,夠不夠?

一開始他並沒有資格去挑劇本。

比如出道之初,從《飛越危牆》《西環的故事》,到《九一神鵰俠侶》《伴我縱橫》《龍神太子》《千面天王》和《赤腳小子》等等電影,全部都是經紀公司給過來,然後他照單全收。

他真正開始挑劇本,應該始於小美工作室成立。

從《沒有你的愛》《狂野之城》《鐵幕誘惑》到《純真傳說》和《備忘錄》等唱片,郭富城在短短兩三年時間裡,憑藉出色的作品,徹底在粵語歌壇站穩了腳跟。

而一直以來,郭富城確實可謂「搖錢樹」。

除了唱片和演唱會、廣告代言,就連個人寫真集的銷量,都堪稱恐怖。

昔年有資料顯示,從1991年到1997年,他擊敗所有中外明星,連續七年稱霸明星肖像印刷品銷量排行榜,且總計有五本寫真集的銷量,突破過百萬冊。

這是一個很驚人的數字。

當時也有過報道,僅寫真集版稅,就足可抵他兩、三部電影的片酬,所以在這個時候,他敢在影壇大幅減產。

換句話說,他有底氣「寧缺毋濫」。

第一個精選的劇本,或就是那部勵志拳擊題材作品《浪漫風暴》。

勵志、浪漫而又悲情。

好電影會給演員帶來什麼?

當然不外乎名望、口碑,以及好的片酬和資源趨勢。

所以一部《浪漫風暴》,令郭富城進入了嘉禾電影高層的視野,他們認為,郭富城具備成為一個動作巨星的膽魄和潛力,遂與其簽下合約。

然後那部《風雲雄霸天下》就不期而至。

於是,在出道第十年、個人第二十二部作品,郭富城首奪香港票房年冠。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被迫推掉了大導演徐克為他量身定製的《順流逆流》,後來,這部電影由謝霆鋒出演。

而在隨後,郭富城陸續接拍了《公元2000》《雷霆戰警》和《小親親》等電影。

回頭再看。

此時的郭富城,其實已經開始採取,「商業和文藝」兩線並進的策略,也就是一面接拍商業價值較高的動作類型片,一面也仍願意走文藝質感路線。

但這幾部電影,其實都不算太成功。

不過他此時仍在專註樂壇,所以或也並不在意。

其後一晃數年。

錯過徐克的郭富城,入了新浪潮名宿譚家明的法眼。

經此一役,郭富城不但連莊影帝,也滋生了真正的野心,與之同時,其「難度」和「新意」的接片標準,正式成型。

這個標準該怎麼理解?

認真說起來,郭富城這數十年影路,個人作品數量並不算多,迄今為止,連同當下待映電影一起,也不到七十部,但他卻是整個香港影壇,與新導演合作最多的演員。

比如拿影帝梁朝偉來舉例,他永遠不會考慮新導演,所以無論是《風再起時》還是《無名》,他都首先參考了導演的前作名聲,才考慮要不要接拍。

但郭富城不是這樣。

他幾乎完全不考慮導演的案例和履歷,滿眼都只有「難度」和「新意」,或者起碼要以「沒有演過的角色」為前提。

然這雖令他演戲成「魔」,卻又來路跌宕。

這一路行來,我們看不見他的「舒適區」。

從探索期的陳探、康三爺、凌光,到大成期的趙得意、布華泉和劉傑輝,再到進階的周西宇、阿臧、孫悟空、高見翔,兼及驚艷的李問和梅藍天。

在表演而論,郭富城所獲良多。

甚至或除了《斷網》和《掃毒3:人在天涯》這樣「偷懶」式的中規中矩,他鮮少失敗之作,包括《風再起時》中被抽空的人物「磊樂」,實則都可圈可點。

而上個十年,最好的兩部港片《寒戰》和《無雙》,也皆出自他手。

約略數了一下。

迄今為止,他總計上映電影五十九部,其中大片十五部、小眾電影十七部,余者為中小投資成本電影。

再進一步分析。

其三個香港年冠、一次打破香港華語片影史票房紀錄,以及三部破十億票房作品,皆來自大片之列,小成本電影中表現最好的則是《臨時劫案》。

若論口碑奉獻,大片和小眾電影或平分秋色。

然雖有得有失,但他還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困局。

何解?

在他身上,可以看見「求新」和「貪奇」。

甚至是沒有「准入」門檻。

故而,拍《踏血尋梅》,他讓翁子光不用擔心自己的片酬,《六月的秘密》導演王暘,僅用一封電子郵件,就邀請到了郭富城出演,而這樣的電影配置,大概率還是極低的片酬,還有《麥路人》和《臨時劫案》,同樣是「唯」劇本是從。

恰如一位香港副導演所言,郭富城一心支持新導演,只要覺得劇本好,不但減片酬,還會幫你找演員、拉投資。

但這樣的路徑,演員本人會承擔著很大的風險。

因為新導演的審美、敘事能力難測,進而就很難預料成片的品質,也就比如上面提到的《風再起時》和《斷網》,很巧合,這兩位新導演,都是從小眾路線跨越到商業電影領域,卻皆崩塌,此外,他還碰上了一個邱禮濤。

沒有任何一個演員,經得起口碑和票房連續「雙撲」的消耗。

這個概念,對於任何演員,都同樣適用。

香港電影日漸不振。

梁朝偉轉而淡出圈外,接拍國際大導演的新作《寂靜的朋友》,劉德華仍然奉行多產必有回報的策略,謝霆鋒「一意孤行」於港式警匪動作大片,古天樂還是一部接一部開工。

郭富城呢?

自拍畢《無名指》迄今,尚無新片接洽的消息,他似乎仍然要精挑劇本,且經《風再起時》和《斷網》等電影的影響,其接片標準,或將更為嚴苛。

然大導演本身所剩無幾,眾星皆趨之若鶩,也不見得能有什麼破格的劇本題材。

而若繼續去做新導演的試金石,則無論商業還是口碑,皆很難言。

更何況,如今的香港影壇,還有得挑么?

這就是「困局」概念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