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翻拍自周星馳經典喜劇的《新九品芝麻官》在院線首映,首日票房僅1300元,差評不斷。兩個月前,電視劇《花千骨》的電影版上線,被cctv6評為2024年「開年第一爛」,票房僅500萬元。跨年夜憑藉劇版東風上線的電影《一閃一閃亮星星》,由「張萬森,下雪了」演變出「張萬森,別下了」的吐槽詞條讓人記憶猶新。伴隨著「十翻九爛」的調侃,中國影視劇市場的翻拍不減反增,部分創作者將「懷舊牌」一亮再亮,只等觀眾願者上鉤。
當情懷和翻拍碰撞,精雕細琢完全可以孕育高質量的好作品,這方面不乏優秀的案例支撐。翻拍本無罪,但在劣幣驅逐良幣的境況下,是觀眾碎成一地的信心。經過長時間「願者上鉤」的洗禮後,觀眾不得不把「情懷片」和「爛片」掛鉤。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麥加認為要警惕愈演愈烈的「翻拍潮」,原創精神不可丟。
樂此不疲的「翻拍熱」
「翻拍熱」背後既有商業利益的驅動也有觀眾審美需求提高的刺激、經典再傳承的要求。翻拍是指將已經公映/播出的影視作品版權購買後,進行再次拍攝的創作形式。這一創作形式由來已久,跨國翻拍、經典翻拍,影視劇電影翻拍,勢如破竹的攻勢造就了一股新生力量。
時代變遷,翻拍的拍攝技法與視覺效果重新詮釋經典,能夠滿足觀眾日益提升的文化審美需求。對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或角色,不同人會得出不同的解讀,創作者希望用不同的形式演繹是正常的創作行為。周星馳主演的《大話西遊》在《西遊記》的基礎上進行創意性翻拍,為觀眾呈現了對西遊故事和孫悟空角色的另一重理解。雖然有部分翻拍獲得成功,但更多的是諸如《新鹿鼎記》《新紅樓夢》《新三國演義》《新天龍八部》等造型不符、劇情僵硬,明顯不夠用心的改編,讓人難免直呼糟蹋經典,也帶壞了人們對翻拍的印象。
為什麼類似的翻拍劇源源不斷上線?這要從翻拍本身風險低、製作難度低、關注度高的特點說起。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是因為經受住了觀眾、市場和時間的考驗,重複它的路徑相對而言是更穩妥的選擇。從商業角度來說,對經典進行翻拍不僅省下了內容構思的時間,劇情演繹、製作周期也好提前判定。由於原作已經有了廣泛的受眾基礎,翻拍作品從定檔之日起就自帶討論流量,省下了大量的宣發費用。趁正式上映之日,口碑還未傳出時,就能收割一番票房。如依託劇版翻拍的電影《愛情公寓》,縱使票房持續走低,首映之日憑藉「青春回憶殺」也可獲得一億元票房;依託劇版改編的電影《一閃一閃亮星星》縱使網上吐槽頻頻,最終票房也突破六億元。
在學者張建業看來,從2015年開始,各大影視公司及互聯網平台開始瘋狂購買囤積各式ip,即使2018年部分資本從影視市場撤出,但大量積壓的庫存還是令這些ip播也不是,不播也不是。他認為:「即便是『強弩之末』,翻拍劇還是會在相當一段時間內的國內電視劇市場上『發揮餘熱』,儘管『十翻九渣』乃至『十翻九糊』,卻也是中國電視劇產業化推進和資本狂歡所引發的必然現象。」
雖然觀眾質疑批評不斷,翻拍影視劇作品還是一部接著一部來,這股頹勢在電影賽道上尤為明顯,僅2023年,就出現了近10部翻拍電影,且大多數為翻拍海外電影,如豆瓣評分3.7的《超能一家人》翻拍自俄羅斯電影《超能力家庭》,豆瓣評分5.8的《拯救嫌疑人》翻拍自韓國電影《七天》。
優秀文本匱乏顯露
由藝恩發布的2022年《中國翻拍劇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從2019年到2022年一季度,翻拍劇用戶熱度從40.3下降到26.3,降幅明顯,翻拍影視劇遇冷是事實。與之相對的,卻是被翻拍的經典作品一紅再紅。
作為二十年前的老劇,《上錯花轎嫁對郎》講述了富商家的小姐和武師的女兒同一天出嫁,因避雨誤坐對方花轎,最終成全了兩段美好姻緣的故事,豆瓣評分雖不低,但也未達到8分的高度。2023年9月,翻拍劇《花轎喜事》播出,網友對選角、道具等細節「吵翻天」的同時,也讓《上錯花轎嫁對郎》的口碑直線上升,豆瓣評分直達8.6。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借著翻拍的襯托,原版劇情、妝造、角色的可貴立刻凸顯,免不了被觀眾拿來追憶、欣賞。正如《花千骨》電影版上映後,一眾網友回憶劇版《花千骨》後紛紛直呼:「當年對霍建華扮演的師尊還是太挑剔」「霍建華對不起,是我對你太大聲了」。
翻拍看似走了捷徑,享受著原版之前創造的影響力。但想要站在前人樹下乘涼並不容易,如果拍不好,更容易暴露短板。事實證明,大量的翻拍作品不僅沒有超越原版的能力,反倒因為內容的陳詞濫調被觀眾詬病,反襯出原版的珍貴。翻拍成了「爛拍」,口碑與表現力皆不如意,一茬又一茬的低水準作品逐漸讓觀眾喪失了信心,翻拍陷入了進退維谷的境地。
不管是詮釋經典,還是借鑒國外作品,影視圈內頻繁翻拍用的都是老文本,暴露出自身創作的匱乏與疲軟,遭遇了創作瓶頸,長此以往,便滋長了創作者的思維惰性,原創意識薄弱,優秀文本減少。在翻拍的光環下,迅速收割原作紅利後退場,無異於自我沉淪、自甘墮落。
成功的翻拍比原創更難
翻拍單單是把別人的故事借來用嗎?其實不然。成功的翻拍比原創更難。張建業說,原創好比是「平地起高樓」,因為觀眾對它沒有預設的期待,容錯率會更高。翻拍時的原作已經是一個雄偉立體的高樓,拿到了它的圖紙另蓋新樓,看似省了創意開發時間,卻要兼顧方方面面,力圖蓋出與「舊樓」似而不同,又堅固美觀且被廣泛接受的完美「新樓」。這顯然比「平地起高樓」難多了。更毋論電視劇和電影的相互翻拍還要受到巨大的時長差異影響,難度不亞於拿著別墅圖紙蓋摩天大樓。
國內翻拍影視劇口碑的連連下滑,與相關資本和創作者對翻拍難度的估計誤區不無關係。經典作品的成功有賴於一流的班底支撐,部分翻拍影視劇不過借著故事的殼子,請缺少演技的流量明星撐場面。不追求「耐看」,只要「好看」,不在劇情提煉、人物刻畫上下功夫,一味體現服化道效果與演員形象的選擇……這種情況下,影視劇翻拍「賠錢賺吆喝」、頻頻「翻車」是必然。
優秀的影視劇翻拍無一不具備其自身獨特的思想內核,不是「照葫蘆畫瓢」照搬照抄這麼簡單。翻拍國外經典,除了演員、攝影方面要細心把握,還需要加入本土視角,適應本地文化。
翻拍需要在劇情演繹上有所巧思。《射鵰英雄傳》接連翻拍,83、94、08三版郭靖、黃蓉各有千秋,至今已成為不同年齡段的青春回憶。若真的不能有極大超越,在形式上有所創新,也算合格。比如小戲骨版《紅樓夢》、2017版《射鵰英雄傳》,即使不算十分出彩,也因尊重原著、沒有魔改收穫較好口碑。
雖然翻拍已成為既定的生產模式,但我們都明白,有原創才會有新的開始。觀眾期待好的作品,市場也呼喚好的作品。即便是選擇翻拍,創作者也要充分考慮時代的要求,將創意作為核心競爭力,講述符合國人審美的「中國故事」,回應觀眾對高質量作品的渴求,如此才能在翻拍中找到藝術新天地。
(大眾日報·大眾新聞客戶端記者 朱子鈺 實習生 張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