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孔秀》武漢路演,著名作家李修文:「靜水深流,餘味悠長」

3月4日晚,導演王超、主演沈詩雨攜新作《孔秀》來到武漢,現場邀請到了著名作家、湖北省作協主席李修文與主創進行映後對談。當天出席的嘉賓還有著名詩人張執浩,著名文學評論家梁艷萍,著名網路作家、編劇匪我思存(艾晶晶)、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舒輝波等。除了導演與嘉賓的精彩對話外,現場的觀眾也積極分享了他們對電影的感悟。儘管交流時間有限,但所有關於電影的思考與感受將在銀幕外繼續陪伴、影響著每一個人。

(武漢路演對談現場)

「我的第三部電影《江城夏日》就是在武漢拍的,我的另一部電影《尋找羅麥》也是武漢的公司投資的,所以我和武漢這座城市之間是很有緣分的」,導演王超在開場時感慨道。《孔秀》是王超導演的第九部電影作品,也是其第一次嘗試創作年代戲,「我是64年生人,我們這一代怎樣去觸摸和理解那個年代,應該有我們自己的方式」,王超導演這樣說道。秉持著這一理念,導演一直在尋找一個合適的契機去回溯他的成長曆程,展現那個時代下普通人的生活與命運。就在這時,導演遇見了小說《夢》。這部由工人作家張秀珍創作的半自傳體小說給到了王超「一個比較穩妥的視角,切入到一位女性的生活中,展現一個生命的成長」,並最終呈現一個時代的縮影。

(武漢路演對談現場,從左至右依次為:王超、李修文)

從小說到電影,跨媒介改編具有一定的風險性。作家李修文對此講道:「有時候我覺得文學性或者戲劇性過於強烈,可能對電影這樣一門有主體性的藝術來說是一種傷害。(電影)最終是創作者想要展現和講述的一個世界,而那個世界,(經由他們的風格表現),構成了電影的主體性。這是一個創作者最彌足珍貴的、不能被他人取代的地方。」但顯然,《孔秀》的改編是成功的。「我用了小說不到三分之一的內容,餘下的是靠我的經驗和想像進行延展的,」導演說道,「事實上,我是藉助這個小說來構建我心中的孔秀。孔秀不僅代表了那個時代的女性,也包含了我自己的精神性,我們是一起生長的。」

(正在對談的王超導演)

「一位拿著攝影機寫作的作者性導演」,這是李修文老師對王超導演的評價。這種作者性背後,既包含了導演在創作上的積累;也反映了其始終關注現實生活,在行進中持續反思與成長的重要品質。李老師在影片里看到了導演過往風格的承繼,他總結為「一如既往的靜水深流」;「但同時我也看到了一些新的東西。這部作品與其說是改編,莫如說是他自己發現的一個孔秀,孔秀身上是具有某種現代性的。導演(在電影中)也給出了一些非常深刻的問題,比如她有可能通向的自我解放到底在哪裡?她的命運與尊嚴依附在什麼上?她是否要尋找別的目標才能確立自己的存在?……而電影停止的地方,其實就是觀眾創作開始的地方。」

(正在對談的李修文)

現場有觀眾評論道:「(電影)與其說是一部女人的心靈史,倒不如說是一個時代的縮影。我覺得影片中有很多(現在看來)不合理的東西,但它卻是完全符合那個時代的。」還有觀眾疑惑孔秀最後燒掉了稿紙是否暗含著一種妥協與放棄?對此,導演堅定地回答道:「不,這恰恰是她的堅持和反思。她想要重新認識自己、重新認識命運,她會一直寫下去。」觀眾對一部作品豐富的感受與讀解是每一位創作者樂於見到的,銀幕內外觀點的碰撞所形成的迴響也必然拓寬作品的維度,並最終延展電影的藝術生命。

作者:周欣宜、高腕濛

【來源:百家號_掌上武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