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電影《第二十條》9大經典台詞火出圈,看專家如何解讀

電影春節檔進入後半程,由著名導演張藝謀執導,雷佳音、馬麗、趙麗穎等主演的電影《第二十條》,最近連續3天實現單日票房逆跌(逆勢上揚)。據燈塔專業版,截至2月15日7時30分,該影片票房達8.58億,單日票房反超《熊出沒·逆轉時空》來到第三。

張藝謀執導的電影《第二十條》連續3天實現單日票房逆跌。圖片來源/網路

《第二十條》指的是刑法第二十條關於「正當防衛」的法律條文。在笑與淚中探討正當防衛,是不少觀眾觀看《第二十條》最大體驗。影片上演後,最高檢、新華社、央視等權威機構,先後就影片中的情與法衝突發聲——最高檢連續兩天在其官方微信公號上發表影評文章《推卸與擔當》《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2月13日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特別節目《聚焦「正當防衛」》,新華社也刊文《從電影〈第二十條〉看刑法中的正當防衛》。「頂流」普法名師、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看完《第二十條》後也感觸頗深,說自己走上公共普法道路就是因為「第二十條」。

公開報道顯示,除影片備受觀眾認可外,影片中闡述法理、執法原則的不少台詞堪稱經典,也讓觀影者印象深刻,回味無窮。「《第二十條》中的經典台詞」也迅速成為網路搜索熱詞。最高檢甚至將這些台詞製成海報,為「《第二十條》中的經典台詞火出圈」添了一把火,引發大範圍的關注和討論。那麼,電影《第二十條》都有哪些代表性的經典台詞?普通老百姓如何讀懂這些法理名言?上游新聞根據公開報道進行了梳理。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

「法不能向不法低頭(讓步)」,這是電影里多次出現的經典台詞,也可以說是這部電影的「題眼」。

「法不能向不法讓步」,是一句耳熟能詳的法律格言,最早由德國學者貝爾納於19世紀中葉提出,他寫道:「如果說正當防衛權的根據在於,法無需向不法讓步,那麼這就不僅意味著某一個人自己獲得了正當防衛權,而且還意味著每個自身權利受到侵害的人,都擁有正當防衛權……」

最高檢第一檢察廳辦公室主任紀丙學表示,在司法實踐中,「法不能向不法低頭」,是指一項權利不能向侵害這一權利的行為屈服。防衛行為和不法侵害行為,就是法與不法的關係。防衛人受到不法侵害,侵害行為就屬於不法,防衛行為就具有了正當性。

2月13日,央視新聞頻道推出特別節目《聚焦「正當防衛」》。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紀丙學表示,我國法律鼓勵公民依法行使正當防衛的權利。但長期以來,有人把正當防衛制度稱為「沉睡條款」,主要因為這類案件往往事實證據比較複雜,有的還缺少證據,導致認定時會出現較大爭議;很多人認為「死者為大,誰鬧誰有理,誰死傷誰有理」。但2018年的崑山反殺案(于海明反擊劉海龍)喚醒了「沉睡條款」。近年來,司法機關依法辦理了一批社會高度關注的正當防衛案件,「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的法治精神,也成為檢察官辦理這類案件必須遵循的理念。

最高人民檢察院影視中心製片人張婷婷參與了該影片策劃、製作全過程。「我們在創作之初,就是想弘揚『法不能向不法讓步』理念,激活沉睡的法條,制止不法侵害,弘揚正義和見義勇為精神。」張婷婷說,影片中的案例,參考了崑山反殺案、福州趙宇案和淶源反殺案等現實中真實案例。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發視頻談《第二十條》觀後感。圖片來源/視頻截圖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在看完《第二十條》後也撰文指出,正當防衛的本質是對民眾的授權,鼓勵民眾向不法侵害作鬥爭。法無需向不法讓步,絕不能對防衛人過於苛求,寒了見義勇為者的心。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

不少影迷在觀影過程中,覺得電影中的檢察官呂玲玲(高葉飾)「太較勁」。明明有監控錄像,卻還要去找證據,惹大家都不高興,案子遲遲辦不完。原因就在她的台詞里:「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

最高檢第一檢察廳辦公室主任紀丙學介紹,「我們辦的不是案子,是別人的人生」這句話,近年來逐漸成為司法人員的座右銘。它強調了司法人員在辦案時要多站在當事人的立場,多去了解當事人的訴求。「案件對司法人員而言,可能就是工作的一部分,但是對當事人來說,卻涉及到犯罪有沒有得到依法懲處,被害人的權利有沒有被依法保障,公平正義有沒有得到伸張,影響的可能就是當事人的整個人生。」

最高檢官方微信公號影評文章《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也指出,(罪名)它砸在人頭上,就是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是一個家庭的命運,以及名譽、尊嚴、自由這些最可寶貴的東西。它會影響一個人的是非觀和正義感。

一次犯罪污染的是一條河流,一次錯誤的裁決污染的是整個水源

這是影片中關於司法不公會導致災害後果的經典台詞。

英國哲學家培根曾留下關於司法公正與社會正義關係的經典名言:「一次不公正的判決,其惡果甚於十次犯罪。因為犯罪只是弄髒了一支水流,而錯誤的判決,則是污染了整個水源。」

2020年,最高人民法院官方賬號曾刊文《凈化人文環境與落實「三個規定」》(作者倪壽明)指出,水流被污染了不可怕,水源被污染了才真可怕。在一個法治社會,司法是公正的最後一道防線。誰是判決的勝者,就相當於宣布了誰是正義。每一次公正的判決都是對社會正義的重申。反之,每一次不公正的判決都有可能產生社會風氣下滑的蝴蝶效應。實踐中不乏這樣的例證。為了排除「非法干預」「違規插手」的影響,中央和國家有關部門制定了「三個規定」:《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規定》《司法機關內部人員過問案件的記錄和責任追究規定》《關於進一步規範司法人員與當事人、律師、特殊關係人、中介組織接觸交往行為的若干規定》。對外部人員來說,這是干預司法的「高壓線」;對內部人員來說,這是抵禦非法干預的「擋箭牌」。

法律的權威來自哪裡?來自老百姓最樸素的情感期待

2月12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看完《第二十條》後回憶普法初心,引髮網友廣泛關注。羅翔在視頻中表示:「法律中沒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臨其境帶入防衛人的立場,不要對防衛人過於苛責。」

14日,羅翔再髮長文《正當防衛的「難題」與「破題」》指出,法律沒有那麼高深,它體現的無非就是一般人的常情常感。如果你是張三,看到妻子被性侵,看到性侵者揚長而去,你還會冷靜?你難道無動於衷,那麼冷靜。掙脫繩索束縛的你,難道不會上前打他。看到他去車裡拿刀,你還要問一問人工智慧這個時候可以拿剪刀嗎?可以捅了嗎?到底捅多少刀啊?……

他特別提到,(法律)定罪量刑,絕不能破壞民眾有關健全法感的樸素思維。

導演張藝謀在接受央視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第二十條》是拍給千家萬戶的老百姓看的,因為電影的故事蘊含了大家共同面對的很多問題,能跟公眾產生共鳴。

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連發兩篇影評,指齣電影中的故事,「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百姓身邊的事情,看似遙遠,卻時時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第二十條》不僅是一部法律題材的電影,更是一部屬於每個人的生活片,會影響一個人的是非觀和正義感。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最高檢用通俗的話語解釋了「正當防衛」:「被打了為什麼不能還手?見義勇為有什麼錯?被反覆折磨、欺辱,面臨重大人身安全,為什麼不能勇敢反抗?正義應該有自己的底氣。當人們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時候,我們不能過於苛責。」

新聞多一點》

其它火出圈的經典台詞

法律,是讓壞人犯罪的成本更高,而不是讓好人出手的代價更大。

什麼是法律?是天理是國法是人情。我不相信沒有天理的國法,我也不相信沒有人情的天理。

所有正確的事情都有代價,但不能因為有代價就不去做。

我們究竟是把怎樣的一個世界,交到他們手裡?

公平正義,對老百姓是多麼重要。

上游新聞綜合央視新聞、最高檢公號、最高法公號、人民司法、檢察日報、大江網等   圖片來源/最高檢新媒體、央視新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