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百強榜第四,蕪湖憑什麼起飛?

最近,《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3》新鮮出爐。

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中,蕪湖創新治理力得分居全國第4,僅次於北京、上海和南京。

蕪湖的創新治理能力憑什麼比一線城市還強?

國家創新型城市是指自主創新能力強、科技支撐引領作用突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高、區域輻射帶動作用顯著的城市。

自2019年起,國家科技部每年對國家創新型城市進行評價排名,並推出《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

報告構建了包含5個維度、30個具體指標的城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評價報告》,可以視為國家對各個城市創新能力的官方評定。

與往年不同,今年首次將北京、上海、天津、重慶4個直轄市納入評比,城市總數由97個增加至101個。

這意味著,城市之間的競爭,更加激烈。

正解局注意到,榜單中,除了一線城市和南京、杭州、武漢這樣的強二線城市排名靠前外,有一個城市的表現非常突出。

這就是安徽省蕪湖市。

蕪湖是安徽省的第二大城市,2022年gdp為4502億元,在全國百強城市中排名63名,處於中游位置。

2022年gdp百強城市 製圖:時代數據 來源:各地統計局 上下滑動即可查看

與gdp相比,蕪湖在創新上的排名就很靠前了。

整體來看,在2023年度國家創新型城市創新能力指數排名中,蕪湖創新能力指數為58.43,位列第29位。

如果剔除今年新增的直轄市,蕪湖位列第26位,比上一年還要再進一位。

在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含非創新型城市)中,蕪湖位列第30位,比上一年再進一位。

全國城市創新能力百強榜(含非創新型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在創新治理力細分指標中,蕪湖得分75.87,高居全國第4。

創新治理力得分及排名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績,排名比一線城市廣州、深圳還高。

蕪湖憑什麼?

排名,比拼的是創新「硬指標」。

這些「硬指標」,主要包括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萬名就業人員中研發人員數、高層次科技人才數、高新技術企業數、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等。

創新資源高度集聚,是創新型城市的一個顯著特點。

在安徽省內,蕪湖創新資源集聚度,僅次於省會合肥——

擁有國家級創新平台50餘家、省級以上科研機構532家

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分別突破2000家、3000家

新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7家,佔全省21%

新型研發機構數量,佔全省25%

獲批高水平新型研發、產業創新研究院數量分別佔全省36%、22%

安徽百強高企和「研發雙百強」企業均佔全省20%

蕪湖鳩茲廣場

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指某一地區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當期生產總值的比重,反映了當地政府對科學和創新的重視程度,也是國際通用的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自主創新投入規模及水平的重要指標。

這一指標,蕪湖十分突出,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48%,高居全省第1。

海量的投入,為蕪湖帶來豐碩的創新成果。

截至2023年11月,蕪湖有效發明專利總量24350件、註冊商標有效總量141858件,位居全省第二,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數量更是連續12年居全省第1。

科技創新,離不開人才引育。

面對一二線城市的「搶人大戰」,蕪湖也做足了功夫。

2020年全年,在蕪湖新入職的高校畢業生僅有1.6萬人,而2023年前11個月,這一數字已經突破8.5萬人。

經過幾年的努力,蕪湖人才工作成效顯著。

正解局注意到,在創新治理力評價中,有一項指標為「城市創新創業生態環境」。

正在建設的蕪湖江北新區灣谷科技園

在生態構建上,蕪湖以創新驅動賦能高質量發展,出台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方案,建設科技大市場,開展常態化體系產學研合作,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十百千」行動,高起點建設灣谷科技園、夢溪科創走廊等總面積超300萬平方米的創新園區,建立、完善創新型城市建設政策扶持體系,為各類創新主體落地生根、成長壯大注入「源頭活水」。

去年以來,蕪湖實施300個市級科技項目,建成80個市級創業孵化基地,在孵企業2000餘家。

在我國城市版圖中,蕪湖在創新上的「存在感」比gdp強太多了。

城市孕育產業,產業驅動城市。

作為產業財經自媒體,正解局認為,科技創新需要通過產業落地。

基於這個邏輯,城市的創新要素,依然需要通過賦能產業來驅動城市發展。

事實上,蕪湖走的就是「產業+科創」的發展道路。

去年11月29日,蕪湖市召開了打造產業創新中心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新聞發布會,明確著力實施八大工程,踐行四大保障措施,努力打造產業創新中心,加快推動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設。

產業創新中心,正是圍繞「產業+科創」,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實現產業與科技的雙重提升。

這與安徽省《關於支持蕪湖市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見》提出的「推動安徽創新中心建設運營」是一致的。

兩大中心的定位,都是通過提供全方位、全要素的精準服務,推動優秀人才「落地生根」,促進創新項目「開花結果」,做大做強創新產業。

位於蕪湖國家高新區的安徽創新中心

值得一提的是,蕪湖並沒有將自己的發展局限在省內,而是主動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

隨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成為必然要求。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啟動,並被寫進國家「十四五」發展規劃綱要。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包括g60國家高速公路和滬蘇湖、商合杭高速鐵路沿線的上海市松江區,江蘇省蘇州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興市、金華市,安徽省合肥市、蕪湖市、宣城市等9個市(區)。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3.0版總體空間布局規劃圖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旨在推動科創要素自由流動一體化,這為蕪湖創造了新的發展機遇。

藉助g60科創走廊的串聯,蕪湖能夠對接全球科創中心——上海,享受國家金融、貿易、航運、經濟中心潛藏的巨大輻射帶動效應。

為此,蕪湖於2020年啟動運營(上海)產業創新中心,這是首個安徽省內城市在滬建設的「科創飛地」。

去年11月8日,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產業創新中心二期項目在上海松江開工,預計1年左右建成投用。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蕪湖產業創新中心二期效果圖

該項目將致力於打造「孵化在上海,產業化在蕪湖;研發在上海,生產在蕪湖;前台在上海,後台在蕪湖」的兩地協同創新模式。

今年,滬蘇湖高鐵預計年底建成運營。

蕪湖到上海將擁有第二條高鐵大通道,行程也將由現在的3個小時縮短至1.5小時左右。

空間拉近,兩地在產學研上的合作將更加密切。

如果將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比作一條河流,那麼,自由流動的創新要素能「滋養」沿岸的城市,卻也會「捲走」城市的創新要素。

在長三角科創一體化進程中,城市合作是主旋律,競爭也無法避免。

蕪湖面臨的挑戰是:

一是經濟體量不大。

在除上海外的8個城市中,蕪湖gdp僅高於宣城、湖州,遠低於蘇州、杭州、合肥。

雖然大並不等於強,但是,經濟體量大,意味著能為創新元素提供更豐厚的「土壤」,對創新元素更具吸引力。

二是產業重合度高。

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的9個市(區),產業相似度較高,大多圍繞著智能製造、電子電器、汽車等產業方向布局。

產業布局趨同,導致各城市之間可能存在產業「拼搶」、直接競爭的現象。

在正解局看來,蕪湖應該發揮優勢、做強特色。

優勢如汽車產業,這是蕪湖的首位產業。

2022年,蕪湖整車產量達111.1萬輛,汽車銷售總量居全省第一,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突破2000億元。

奇瑞汽車有限公司

雖然省內合肥的追趕勢頭很猛,但與杭州、蘇州等其他城市相比,蕪湖的汽車產業優勢明顯。

長三角是我國汽車產業鏈最完善的區域之一。

作為汽車製造區域高地,蕪湖可以藉助長三角產業鏈完善汽車發展生態,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特色如數據中心產業,這是蕪湖的新興產業。

2022年,蕪湖成功入選「東數西算」國家工程8個算力樞紐節點和10個數據中心集群之一。

承接「國家任務」,這是其他城市不具備的優勢。

蕪湖數據中心集群是長三角樞紐兩大集群之一、中部六省唯一的數據集群,蕪湖已經獲得聯通、電信、移動、鐵塔等「國家隊」的支持,也吸引了華為、中科曙光等一批頭部企業投資。

蕪湖數據中心集群首個百億級項目——蕪湖星載液冷大數據中心一期

目前,蕪湖集群現已簽約數據中心項目12個,總投資約2551億元。

新時代的算力,就像農耕文明時代的水力、工業文明時代的電力一樣,是數字經濟時代的關鍵生產力。

數據中心集群,或將成為推動蕪湖高質量發展的最大紅利、最大風口、最大增量。

長江明珠,創新名城。

明清時期,蕪湖漿染業遠近聞名,與松江棉紡織業、蘇杭絲織業、鉛山造紙業和景德鎮制瓷業齊名。

改革開放時期,蕪湖年廣久敢為人先,創辦「傻子瓜子」,成為全國個體私營經濟的第一張名片。

新千年,蕪湖奇瑞汽車走出國門,連續21年位居中國品牌乘用車出口第一。

「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早已融入蕪湖的城市血脈。

近年來,一句「wuhoo起飛」的諧音梗,成為互聯網熱詞。

蕪湖,正以創新、實幹,回應大眾對「蕪湖起飛」的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