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熱播劇《繁花》,來一場老盧灣的Citywalk!

最近,電視劇《繁花》已經成為一部現象級的熱播劇。而金宇澄小說原著《繁花》當中和電視劇中出現的一些主要場景,都是在老盧灣生活過的市民非常熟悉的地方。

滬上漫畫家羅志華老師在看了電視劇《繁花》滬語版之後,分享了幾組二十多張老盧灣的漫畫,許多市民朋友看了之後很有感觸,因為這是幾代上海人的共同記憶?>

羅志華老師告訴記者,他是在走遍了阿寶所說的「半個老盧灣」之後創作了這組漫畫作品。而他自己是盧家灣人,曾經的盧灣區就是因為有盧家灣而得名。

作為羅老師的朋友,滬語作家胡寶談小辰光曾經住在老盧灣八仙橋附近,這裡有他和家人的生活軌跡,他告訴記者:「我外婆屋裡老早住在盧灣,而外公在上世紀四十年代曾在龍門路上開了一爿書報店。我從幼兒園老師帶隊開始,淮海公園去得最多,因為距離最近。看電影就到嵩山電影院和大眾劇場,看毛病就到曙光醫院,買小菜就到八仙橋,淘舊貨就跟外公到淮國舊。」

金宇澄最初是在上海的弄堂網完成了《繁花》長篇的雛形,2011年5月10日,金宇澄在弄堂網的論壇(bbs)以「獨上閣樓」為用戶名發布了《繁花》的第一帖(點擊見報道)。

2011年,胡寶談已經在弄堂網與網友「打得火熱」,通過論壇分享其滬語內容,並在當年9月出版了第一本上海話小說《弄堂-上海話》;而在時隔11年之後的2022年9月,《弄堂》以有聲讀物形式由上海大學出版社重新出版。

本期新聞晨報·周到《上海會客廳》節目,我們邀請滬語作家胡寶談用他帶有滬語特色的文字表述方式,結合羅志華老師一組新創作的漫畫,來一場《繁花》里的老盧灣citywalk。

1.陝西南路進賢路 陝西南路法國梧桐濃密,老房子多,也是我喜歡散步的地方。紅房子西菜館搬遷前後的味道,感覺總是有點兩樣。2000年後如一夜春風,這裡開了很多精品小店,當時我陪女朋友買過兩件旗袍。我常去的兩爿本幫館子,除了蘭亭餐廳,就是陝西南路上的玲瓏餐廳。到蘭亭吃飯,除了幾道名菜,我還會點一道拔絲蘋果。有一趟,我和一個剛剛認識不久的小姑娘吃飯,談了實在起勁,拔絲蘋果上來了,沒人去管它。老闆看不過去,跑過來了,立到檯子邊上提醒我:「儂拔呀,快點拔呀,勿拔要結牢拔勿開了!」我嘴上答應好好好,眼睛根本不看盆子。隔了一會兒,老闆看我們還沒動靜,他屏不牢了,中華香煙吃到一半,叼在嘴上又跑過來,筷子拿起來幫我用力拔了兩下,拿筷子在小碗的水裡甩了甩,塞到我手裡,講:「已經拔勿開了!快點快點!」

動遷之後,我記得蘭亭先是搬到了人民廣場附近,西藏中路上,我還點過外賣,雞骨醬和面拖黃魚。之後,蘭亭好像又搬過了。

進賢路上還有一家餐廳叫蘭心,也是本幫菜。點菜時候,草頭總是要點的。劇中的夜東京和玲子是虛構的,但是進賢路二十多年前的幾爿名店還有芝士火鍋,我想很多如今的中年人都印象深刻。還有劇中出現的進賢路油條,又香又脆,對大老闆也好,對小百姓也好,都是美食。講句題外話,進賢路曾經有爿西泉浴室,大家曉得東泉浴室又在什麼地方嗎?

2.南昌路 以前叫環龍路,是今日雁盪路以西的南昌路大部分。路名是為了紀念法國飛行家環龍,他進行了「中國上空的第一次飛行」。這條路是我喜歡的散步路線之一,路小,樹多,鬧中取靜,每次路過科學會堂總要抬頭看看。還有林風眠舊居,路過時腦海里也總會出現他的幾張「仕女圖」,獨特的陰柔之美,感覺很空,但是空之中又有什麼東西在,感覺很暗,但是暗之中又有亮光。

南昌路上,有幢南昌大樓。前兩年,南昌大樓重新修繕過了,我去看了看,當年破碎的馬賽克都弄得嶄新。我在南昌路吃過阿大蔥油餅,也是豐裕生煎的常客,每趟點的都是兩客生煎加一碗咖喱牛肉湯,據說這爿店也是張國榮生前最愛的生煎。

3.復興公園 老底子上海人叫它法國公園,也是我去過很多趟的公園之一。幼兒園時,父母領我坐過旋轉木馬。後來,木馬拆了,我惋惜了好多年。公園歷年辦過各種燈會,我猜過燈謎,只猜中過一趟,獎品是一管毛筆。上世紀的80到90年代,夏天有夜公園,還有舞會,氣氛和白天大不同,我還看過「珍奇異獸」展覽。

到我上班時,雖然公園夜裡關門了,不過你到park97,到錢櫃唱歌,還是可以進去,我就趁保安不注意,溜到大草坪上兜一圈。再後來,裡頭酒吧更加多了,官邸、richy……其中一爿店,原址就是我小辰光看「珍奇異獸」的地方。

4.上海文史研究館 在思南路上原來叫華拉斯宅(residence wallace),是一座帶有西班牙風格的建築 ,1980年代初期開始作為上海文史研究館使用。我記得當時大門口還有一幢平房,是文史館的文化藝術沙龍,擋住了裡頭。差不多四年前,平房拆了,還原了建築當年的樣子,讓那隻半球形的穹頂一目了然。聽說建築裡頭用了很多琉璃材質,有一種流動的色彩,希望將來可以對市民開放參觀(編者按:團體可以預約,目前不接待散客和臨時團)。

5.思南路36號 當年我女朋友就在淮海中路的書店上班。中午,我會乘幾站路到阿娘麵館等她一道吃飯。那個時候,是阿娘親自下面的。有時候夜裡也去,店已經打烊了,但是她有個同事和阿娘關係很好,我們就借他光,阿娘會再從竹椅上起來,幫我們開小灶。我至今還記得在思南路上街沿,阿娘忙碌之後空下來,坐在竹椅上「望野眼」(滬語:東張西望)的樣子。

思南路36號旁邊有一隻大花園,有樹有花,還有假山石,窗口是圓弧形的,看了覺得可愛。圖上畫了有人在晾晒衣物,確有其事,我還看見過在愛奧尼克式的立柱上擱了拖把,在假山石上插了掃帚。雖已是尋常百姓家,此樓風采仍在。

6.重慶南路 我對重慶南路的記憶,是藍天和太陽光的記憶,是沒有高架投下陰影的記憶。大概是1990年代初,過年之前,我外婆都會派我腳踏車踏到滄浪亭,買一整條黑洋酥芯子(滬語:餡料)。這個寶貝豬油十足,油是油得來,我「啊有」一記,拎起來朝腳踏車籃頭裡一厾(滬語:扔),窗口裡阿姨窮笑了,講我少爺做事體了。

7.聖尼古拉斯教堂 如今,聖尼古拉斯教堂的名稱直接在百度地圖上還能找到,教堂1934年在高乃依路(今為皋蘭路)落成,有九個金色圓頂和十字架。教堂也是當時俄僑在滬舉辦各種講座和文藝晚會的場所。之後變成了工廠、倉庫和食堂,住過人。

某年,洋蔥頭圓頂被拆掉了,一直到1990年代才重建。不過已經不是教堂了,開過酒店,還開過法式餐廳ashanti,我也去吃過,吃吃葡萄酒,看看牆上的畫。如今,這裡是思南書局詩歌店,也是一種對歷史和文化的延續吧。

8.合肥路 也是我喜歡散步的一條路。對合肥路倒是夏天的印象更加深刻,路燈底下,整條馬路比別的馬路要暗幾分。我在合肥路上的建新理髮店剃過頭,最後一趟是花了十五塊。店從解放前開到今朝,也有七十多年了。老師傅對我講"等阿拉不做了,這爿店也正好關門。這條路也是華良切麵店的原址,也是七十多年歷史,好在華良切麵店(見本報之前報道)在斜土路又老店新開了!

合肥路上,幾幢花園洋房都是保護建築,古典主義風格,氣質蠻高雅。我記得有一幢門口有塊石頭界碑,每趟路過,我還要摸一摸,能體會到一點點歷史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