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首次提出習近平文化思想,這一思想明確了新時代文化建設的路線圖和任務書,為做好新時代新征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和科學行動指南。為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展示雲南文藝界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文藝擔當、努力建設文化強省中湧現出的大家力作、新人新品,雲南網特別策劃推出《七彩文韻》專欄,為打造 「文藝滇軍」,繁榮雲南文藝事業提供一個傳播交流的窗口和平台。
《絕地重生》:誠意和新意
——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絕地重生》
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組織策劃,聯合中共貴州省委、廣西區委、甘肅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拍攝,王斑等主演的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獻禮電影《絕地重生》歷時四年創作完成於近日公演。這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電影,是一部有誠意和新意的影片。
《絕地重生》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迄今已有近四十年的創作歷史。中國共產黨和長征歷史上的許多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已被多次表現過。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創作路子進階拓展,首先要在題材上有新的開拓。《絕地重生》取材中央紅軍歷經湘江保衛戰後,由86000人損失到僅3萬餘人。蔣介石調集40萬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中央紅軍陷入了極其危險的境地。由於第五次「反圍剿」等接二連三的失敗,紅軍指戰員上上下下已十分不滿「洋大人」和中革軍委的領導。「洋大人」不懂中國國情、中國革命,卻硬要盲目搬用外國經驗「瞎指揮」,而把堅持正確路線的毛澤東同志排斥在領導核心之外。喪失了根據地的中央紅軍還能不能存在下去?路到底該怎麼走?從血的教訓中,在廣大指戰員的不滿中,黨中央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雖標誌著毛澤東政治命運的一個轉折,但並非一切困境的終結,到一渡赤水之前,紅軍的北上入川計劃並未完全反映出毛澤東的軍事思想。經過此後在作戰行軍途中召開的扎西會議、苟壩會議。以及巧渡金沙江入川後召開的會理會議——可以統稱遵義會議的系列會議----才最終確立和鞏固了毛澤東在黨和軍隊中的領導地位。此後,在毛澤東指揮下,紅軍取得「四渡赤水」戰略性勝利,從此紅軍轉危為安,以毛澤東為首的黨的第一代領導核心初已初步形成。中國革命終於找到了自己的領路人,真正開始用自己的方式解決中國革命問題。這個歷史節點在中國革命歷史上極為關鍵。以往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還沒有將這個節點作為敘事主體來表現。《絕地重生》在大歷史觀下,改「一次會議」為「系列會議」,著力表現後遵義會議時代「系列會議」「核心重建」的重點,展現扎西會議前後黨中央領導核心的改變和作戰方略的轉變,避免這段時空成為黨史的「留白」,這是對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的補充、填充,是為黨史學習教育開啟的影視新篇。
《絕地重生》對題材作出新的開拓的同時,也實現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和現實的「隔空對話」。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必須秉持對歷史和現實的雙重尊重,其內涵方能啟示當下,激勵當代。講史創作的鵠的不僅僅是平面的了解歷史,而是能從歷史中汲取現實的力量。毛澤東在紅軍和中國革命的最危難關頭被推舉出來,是因為他了解中國革命又有超群拔俗的軍事指揮才能。如果說一渡赤水後的扎西會議標誌著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回歸,那麼三渡、四渡赤水則是其軍事思想的完全貫徹,其指揮藝術達到了巔峰。從此紅軍逐漸擺脫了被動挨打的困境。《絕地重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主題今天來說同樣非常重要。我們今天的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同時,影片中毛澤東不再是一個「歷史人物符號」,他和他的「金句」也屬於當代。扎西會議上毛主席說,共產黨成功靠的是「兩結」;一是團結,二是總結。團結就是我們能夠坐在這裡(扎西)開會。總結就是要善於總結失敗的教訓,自我克服。無疑,我們今天仍然需要這「兩結」,要團結,要不斷自我更新自我革命。革命的道路從來不平坦。往往是會走向絕境、堅持鬥爭、堅持信仰,然後獲得重生,重生後有可能還會走向絕境,同樣的,堅持信仰,堅持鬥爭。最後走向勝利----這些不僅僅是歷史。也是現實。大到國家命運前途,小到每個人面對的職場都是同理。《絕地重生》向現實「隔空傳送」的精神力量,是影片成功的一個亮點。
《絕地重生》在全新的電影時空中刻畫了一個全新的毛澤東的藝術形象。相比一些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對領袖形象一味加光圈,造成不接地氣。這部電影緊扣「智、勇、才、情」四個字要訣推出的毛澤東形象既不逾「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邊界,又富有人情味煙火氣。「四渡赤水」需要何等的勇氣和智慧。利用敵軍互相間矛盾,在空隙中穿插運動,排兵布陣,用一張標語「打下貴陽城,活捉蔣介石」就亂了蔣介石的方寸,調出了雲南的國民黨軍隊,紅軍得以巧渡金沙江。影片以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四渡赤水」作為敘事主體凸現了毛主席的用兵有如神助。但當他無法說服主張攻打打鼓新場的多數人時,他也發火,甚至說「我不幹了」。當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把領袖作為一個人而不是神來寫的時候,就有助於觀眾消除對領袖形象單調刻板的印象,從而更好地接受領袖形象。
《絕地重生》的新意還在於對藝術辯證法的美學把握。戰爭的標配場面如炮火連天,炸點連連,飛機轟鳴,血肉橫飛,《絕地重生》都盡量做到復刻,跨過了戰爭片這個門檻。但僅僅跨過這個門檻還不夠,因為「暴力美學」究竟還是有限度的美學,必須以藝術辯證法處理題材。《絕地重生》中的毛主席和賀子珍的愛情,賀子珍在長征中要生孩子,不願第二次將孩子送給老鄉。毛澤東說,你要是不把孩子留下的話,只有你脫離大部隊。但是後來賀子珍負傷了,毛澤東趕到後,賀子珍怕連累毛澤東,說你們走吧,不要管我。此時毛澤東動情地說:「我就是背也要把你背上,跟上大部隊。」這種戰地浪漫曲還見於影片特別表現了毛澤東的詩人情懷。婁山關大捷是長征途中打的第一個大勝仗,詩人興會無前,揮毫寫下著名的《婁山關》的不朽詩篇。這些與緊張的戰爭場面相得益彰,使觀眾得到緊張之餘的鬆弛,這是一種美學享受。因此可以說,《絕地重生》這部影片堅持對歷史和現實雙重尊重的創作秉持,通過史詩互證、情信兼備實現了對歷史話語的新書寫;在電影表現上,致力於打破某種固化的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套式,努力達到了敘事和視覺雙重衝擊,取得了命題和形態的雙贏,是一部有誠意有新意的電影。
(作者范詠戈,系中國作協全委會委員、影視文學委員會副主任,《文藝報》原總編輯)
舞劇《勐相耿坎·傣拳師》以一位傣拳師視角展開,在日復一日的練拳過程和人生經歷中,慢慢領悟了關於戰衣傳說的內涵和傣拳師的精神,學拳其實是學做人、練拳其實是練心性。這部以傣拳為題材的舞劇作品,一改在以往藝術作品中傣族「面善」的形象,將傣族「尚武」的一面展現於大眾視野,充滿了血氣方剛的魅力,同時也將古老神秘的傣拳師文化一一鋪陳在觀眾面前。>>>文藝評論丨疆嘎:文化視野下的舞劇《勐相耿坎·傣拳師》
投稿方式
特別提醒:稿件必須確保原創和版權。
歡迎大家投稿!
二審:段杉杉
三審:姬祥虎
終審: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