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上課常常對知識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需要注意什麼?

剛剛,再次觀看了東台市實驗中學崔杭老師執教的《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一課。這節課在江蘇省優質課競賽中獲一等獎。目前在江蘇省教研室網站「名師課堂」欄目里應該可以看到。這節課可以用「精心準備,精巧設計,精緻課堂」幾個詞來形容,有濃濃的生活味、化學味。

《人類重要的營養物質》是人教版九年級化學第十二單元課題1,這節課包含了諸多的化學常識性知識,介紹了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等營養物質的作用、組成以及相關的生化反應。因為考試的要求不高,所以一般老師都是採用讀書的形式講一遍。甚至有老師還會把這個課題和下一個課題《化學元素和人體健康》並起來講。

崔杭老師用學生熟悉的速食麵把相關常識性知識經過重組、整合,運用多元素材「烹制」出一堂學本課堂「盛宴」。教者用學生喜愛的「熊出沒——熊吃速食麵」動畫片引入,每組學生髮了一包速食麵和一套實驗儀器,巧妙的把六大類營養物質和膳食均衡、食品安全等教學內容有機的整合在一起。

老師們在討論

基於這節課,我對常識性知識教學和內容重組有以下幾點思考:

一、內容重組要整體設計,需核心問題。用什麼將六大類營養物質串聯起來呢?本節課找到了將各類營養物質融合的有效載體——速食麵。速食麵既是學生熟悉的,又包含了六大類營養素。如果用麵包,用牛肉等,都很難將六大類營養素的教學進行整體設計。教者用「尋找速食麵中的營養物質」這一核心問題貫穿始終。學生帶著需要「探尋」的問題開展學習活動,逐漸理清本節課的主要知識脈絡。學生最後找齊營養素後,再分析討論「速食麵是垃圾食品嗎」這一問題,順勢進行「膳食均衡」、「食品安全」等常識性知識的教學。

二、內容重組要吃透文本,需詳略得當。在初中化學課上,人類重要的營養素的教學是常識性知識的教學,不能過深,也不容忽視。知識的要求不高。在初中生物教材上,類似的內容,講得比化學書上還要詳細。從時間分配上,教者在糖類、油脂和蛋白質上所花時間較多;在維生素、無機鹽、水上一提而過。在糖類的教學活動中,教者先展示了多種糖的化學式,引導學生從分子結構模型分析,得出糖類分子中氫氧原子個數比,進而解釋了生活中常把糖說成「碳水化合物」的原因。再如,教者展示了多種蛋白質在體內氧化的表達式,讓學生從氧化的產物來推導蛋白質的組成。看似拓展,實則是質量守恆、元素等化學觀念的運用。知識有增加、有刪減,有拓展、有簡略,這都源於教者對文本的解讀。

便於學生理解化學知識

三、內容重組要把握學情,需貼近生活。教者沒有按照教材上「蛋白質——糖類——油脂——維生素」的順序開展教學,而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為「糖類——油脂——蛋白質——維生素——無機鹽——水」。這樣的調整是基於「速食麵」這個真實有效的教學情境的。學生打開速食麵,第一眼看到的是一塊麵餅,先開始糖類的教學是順應了學生的體驗。學生手摸麵餅,手上有油,加上學生平常吃速食麵對「油包」的認識,引入油脂的教學也就順理成章了。從油脂、糖類在體內的反應需要酶來催化,而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那麼速食麵中有沒有蛋白質呢,於是開始蛋白質的探究活動。基於學情,貼近生活,重組教學顯得那麼流暢,在每一次不同教學環節的轉換中,過渡都非常自然,感覺真的沒有拐點。

四、內容重組要多元融合,需有效互動。整堂課,教者所用的教學手段是多元的,課堂互動的方式也是多元的。教學手段有動畫視頻、實驗視頻、分組實驗、實物展示、自製教具、化學史實。知識呈現有圖片、表格、資料卡片、食品包裝袋成分標籤。互動方式有師生交流、生生合作。教者讓學生思考、交流討論後回答「為什麼說速食麵是垃圾食品呢」,並且還引導學生通過營養成分表計算各類營養素的含量及比例。這樣的學生的思維活動是有層次的,有價值的,體現了化學與生活的密切關係。

總之,初中化學課堂更需要通過內容重組,創設真實、有效的學習情境,緊密聯繫生活實際,讓課堂有濃濃的生活味、讓思維有濃濃的化學味。

重組知識讓學生更好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