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狩獵》:可怕的不是童言無忌,是成人世界的「積毀銷骨」

丹麥高分電影《狩獵》向我們展現了殘酷的成人世界,把血淋淋的「狩獵」真相擺在大家面前。它沿襲了北歐電影一貫的陰冷、壓抑,太過寫實以至於讓人感到十分憋屈,甚至喘不上氣。豆瓣上超過27萬人評價,以及9.1的超高分,一度讓它成為了近些年國內知名度最高的丹麥電影。

影片講述了剛剛和妻子離婚的盧卡斯在一家託兒所工作,心地善良個性溫和的他很快就受到了同事和孩子們的喜愛,其中,一個名叫卡拉的早熟女孩對盧卡斯尤為的親近。面對女孩幼稚而單純的示好,盧卡斯只能婉轉的拒絕,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舉動將他的生活推向了風口浪尖。

卡拉報復性的謊言讓盧卡斯背負起了性侵女童的罪名,一時間,這個好好先生成為了整個小鎮排擠和壓迫的對象。好友的憤怒,前妻的不信任,愛犬的死亡和陌生人的惡意讓盧卡斯幾近崩潰,而當小小的卡拉吐露真相之後,惡意卻並沒有隨著盧卡斯的重獲清白而划下句點......

這是一部寒冷徹骨的電影,在安靜的鏡頭中卻展現了近乎絕望的壓抑、寒冷與狂躁,猶如北歐的冬天一樣寒冷,在戰慄中毫不留情的在人性與社道德上划上深入骨頭的一刀。小女孩的一句話引發了成人之間的鬥爭,三人成虎也不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在真實的上演著.........

帶刺的童言

孩子的話往往是純真而無意的,但是這種無意的「孩子話」要是沾上社會道德禁區,並被誤解,那純真便可以變成劇毒的毒藥,很遺憾,影片中的主人公就是一個不幸中毒的倒霉蛋,孩子自然可以不為自己的話負責,短淺的人生閱歷讓他們在社會的地位中一無所有,而對於一個成年人來說,社會中的一席之地近乎可以是他們的全部,當這些被毀滅時,就意味著個人的社會性被抹掉,對於一個有理智成年人來說,這是一種變相的謀殺……

子算社會中的特殊的弱勢群體,他們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不成熟,保護自我的能力薄弱,所以一旦發生疑似侵犯兒童的事,社會群體總是會毫無保留的站在孩子的這一端而群起攻之,但是當這種社會性的毫無保留被曲解和誤用的時候,孩子就由天使變成了魔鬼,孩子尚未健全的人格和辨識力讓社會常規、合理的解決途徑在此無路可通,於是他們的話往往帶來巨大的破壞性.

影片中盧卡斯的生活就被一兩句近似胡話的童囈毀滅,但毀滅過程最大的破壞力並不是由孩子直接帶來的,而是由社會群體的排斥和異化所帶來的……

傲慢的成年人

謠言猛於虎,而當社會倫理禁區的謠言來自天真的孩子,這種破壞力則更加猛烈。

影片中,在醜聞和隨之而來的各種謠言面前,傲慢的社會群體之間的對立逐漸變得立體而猛烈,他們從開始的將信將疑留有餘地,到最後近乎整個社會群體的排斥,影片在似乎平靜的氛圍中醞釀下了更大的惡意,當觀眾以男主角為第一人稱帶入故事時,這種慢慢醞釀而來的惡意和仇恨近乎可以演化成反社會的暴戾情緒,一股積鬱的憤怒遲遲無法爆炸最終竟成了徹骨的寒意。

「狩獵」這個片名有一定的意味,顯然盧卡斯就是社會群體森林中那隻被追獵的麋鹿。

毫無防備,甚至心懷感激的袒露在黑暗森林之中,無數躲在暗中的獵人可以中傷他,而最後那驚人心魄的一槍,既可以視為惡意的中傷,也可視為善意的警告,但想要表達的暗示都是同一點:走吧,這片森林再也不歡迎你了。這種無意引起的社會群體對個人的排斥,讓人看清社會的部分陰暗面貌,深刻見底,暫時不提孌童的惡,說說群體性的排斥,在浩蕩歷史上,這種多數人對少數人偏見和迫害又能少到哪去?